05.18 他是白居易密友,经历死谏、诬告、流放、平反,以“忠烈”扬名

林蕴像

住在莆田澄渚乌石的林蕴是唐朝人,字梦复,是“九牧林”始祖林披的第六个儿子,海峡女神林默娘(妈祖)的七世祖。唐贞元四年明经擢第,历任集贤院校理、四川节度使(幕僚)推官、唐昌县(今属四川)县尉、沧景(今河北沧州)节度使掌书记、礼部员外郎、水部员外郎、邵州刺史。善书法,《拔镫法序》为书论经典,有《林邵州遗集》传世。莆田“一门九刺史”中,林蕴素以“忠烈”扬名天下。而林蕴的忠烈体现在几个方面。

林蕴《拨镫序》

一是坚定的政治立场

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处于军阀割据的危险时期,一些掌握兵权的节度使蠢蠢欲动,企图拥兵割据。宪宗元和六年(806),西川代节度使刘辟要举兵谋反,时任推官的林蕴不但口头规劝,又递书力谏,这就惹恼了刘辟。刘辟把他投入监狱,决定杀掉他,可林蕴仍然“嘴硬”,“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生动细节,就是刘辟让行刑人“抽剑磨其颈”,试图威胁降服林蕴——行刑人的大刀架在林蕴的脖子上抽拉,但没有真砍,倒像是在磨刀。这可惹急了林蕴,他估计不太会说笑话,却说了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死即死,我项岂顽奴砥石邪?”,意思是说,要让我死就痛快些,我的脖子难道是你这狗奴才的磨刀石吗?关于这个细节,多本历史书多有记述,而《新唐书》第二百卷中的列传第一百二十五章记述得最为生动。不久,刘辟兵败被擒,林蕴也因忠烈而名扬京师。后来经人推荐,朝廷提拔他做邵州刺史。

图:没完没了

他死后,朝廷追谥“忠烈”。林蕴的一支后裔在莆田湄洲湾沿岸居住,为了纪念他的忠义节操,地名称为“忠门”。他的政治立场站得稳,还有个事件可以佐证。据《资治通鉴》第240卷中的唐纪第56章记载,当时,横海节度使程权为了避免朝廷猜忌,主动请求举家入朝,朝廷同意了。但是,程权手下的将士喜欢自作主张惯了,不愿意同去,接受朝廷的监管,他们居然软禁了程权,不让他走。这个时候任“掌书记”的林蕴“陈君臣大谊”,站在维护朝廷权威的角度“谕以祸福”,将士们才明白过来,放了程权。

今天的忠门镇,图:心海泛舟

二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保卫边疆从“三皇五帝”的黄帝战蚩尤开始就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命题。驱除鞑虏,保家卫国成为中国古代诗词曲赋的一个常见主题,历朝历代的文学家都写出这类题材的名篇,像宋朝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而我们通过林蕴的《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同样看到这个命题,并且感受他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他曾经四次上书朝廷,建议收复失地,整固西北边陲,并具体分析西北边陲三镇的战略意义、如何选将用兵建议,乃至直言不讳地提到军队中存在“借寇兵而赍盗粮”等问题。如果说陆游辛弃疾们是通过“夜阑卧听风吹雨,疑是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幻想”状态来实现驰骋边陲保家卫国的话,那么,林蕴则是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切实可行的区域战争可行性报告。只可惜的是由于林蕴“无位而言轻”,始终未能获得采纳。

三是刚烈耿直的性情

主要体现在他为人处事的“极端”方面。据史料记载,林蕴在任邵州刺史时,曾“杖杀客陶玄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坐赃”,以此获罪被“杖流儋州”,之后也就“卒于流所”。后来朝廷又给他平反了,追谥“忠烈”。林蕴的忠烈耿直其实在他青年时的一次考试作答中已露端倪,曾经十次参加科举,有一年他参加贤良方正科目擢拔,在《对贤良方正策》说:“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林蕴本意是为了弘扬先祖比干的直谏精神,却被考官认为放肆说大话而无端黜落。

图:文化十

因为赏识林蕴的才华与义气,担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跟他交游甚善。白居易曾经写一首诗给他:“世上如今重检身,吾侪恃酒似狂人。西曹旧日多持论,慎莫吐他承相祵。”那时郡县官称为“曹”,林蕴长期在西部为官,故称“西曹”;“祵”为夹衣。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你过去在西部边境为官时有着过多的激进言论,针砭时弊,这是好事,但千万要小心谨慎,不要冒犯丞相大人。白居易以诗相赠,苦心规劝,真可谓是推心置腹,也让世人从侧面认识到林蕴性格的刚烈与耿直。

白居易像

然而人的性格又是复杂的。林蕴的性格虽然耿直忠烈,但他的诗却写得沉郁深情,颇有杜甫之风,这跟他仕途蹉跎是有关系的。

林蕴经历过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诸朝,始终对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充满了期待,但朝廷统治者本身已经腐朽不堪,并无振作的决心。林蕴虽有救世之志、济世之才,也无从施展他的抱负。他内心的悲凉是可想而知的,有一回路过秦松岭时,林蕴写下了一首无限感慨的诗,诗歌感人肺腑,令人扼腕长叹。

散发长林下,松风入太清。

空山容暮色,落叶起秋声。

世险江天窄,云深草木平。

从兹归故土,勿作失群鸣。

林蕴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赤胆忠心,正直有识,嫉恶如仇,终其一生充分体现出了其后世子孙归结的“林氏族范”及“林氏家训”中所传承的“耕读传家、家国天下、积德行善、仁孝清廉”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海滨邹鲁——莆田的历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篇章,永远感召着林氏子孙及所有的莆田人。

九牧林

他的裔孙、明刑部尚书林俊称赞他的一生:“明明我祖,精忠卓识,洁志藏修,奎缠有奕,贤良策对,式受正直,慷慨陈辞,秋霜烈日,载罹虎口,刺史攸职,几若成仁,智不可及,传记儒林,百祀庙食。”(《九牧列祖像赞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