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吴昌硕:把这个基础打好了,书法的笔力和书写性都会大大增强

自古以来,书法都是靠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但是,毛笔的特性是软性的,在没有一定的功力的情况下,这就给书写带来很多不便。书法中的书写性是指书写中的用笔、法度、规矩的综合水平,书写性离不开上述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书写都具有书写性。

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初期,都想很好地驾驭毛笔来增强书写性,从而使书写效果理好。那么,增强书写性有什么方法呢?根据前人的学习经验,现整理一些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理解毛笔的铺毫原理

既然书写离不开毛笔这个工具,我们就应当对毛笔的铺毫原理作一个简单介绍。毛笔是笔杆、笔头组成,而笔头则是由笔根、笔肚和笔尖组成的,笔根是固定笔杆和笔头的,笔肚是用来存储墨液的,笔尖是写字的。

在书写时,遇到小字是要用笔尖来写,而遇到稍大的字,就要用笔尖和笔肚来完成了。这时,笔肚在散开的情况下,着纸前行就要铺毫,墨液从肚中出来,“万毫齐发”,纸面上就留下了痕迹。如果不会铺毫,可能有的笔毫会弯曲不整,使得书写不能自如,影响点画效果。因此,铺毫时,一定要使笔毫顺畅,以使书写流畅。

铺毫与墨的关系

在铺毫书写时,用墨一定要合理、适当,如果墨太多,点画受到洇墨影响而模糊不清,蘸墨太少,则笔毫干枯,点画燥气。正确的方法是在蘸墨时,使整个笔头浸入到墨液中,转动笔杆,使得笔头全部被浸透,再从砚边刮掉多余的墨液,以笔杆垂直后不滴墨为标准,这时就可以书写了。

练习书写性的教材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多,有没有合适的书体可以作为教材使用呢?当然是有的。不管学习哪种书体,但都要有书写性的完整体现。适合毛笔书写性练习的教材,《石鼓文》是最好的。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刻制在石头上的一种文字,它的书体被定义为大篆,在唐朝的时候被发现,十个石头共计有文字718个。

为什么说通过大篆《石鼓文》书法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性?这是有原因的。书法中有提按、转折、方圆等重要特征,而《石鼓文》中的笔画首尾等粗,在遇到转折处多以圆转为主,这就符合了毛笔的主要特性,使书写时铺毫的作用力表现得更加充分,从而能有效地增强书写性。

历史上一些名家都是从《石鼓文》学起,在对毛笔的驾驭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石鼓文》的学习找到了书法之法。吴昌硕曾说:“余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的境界。”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笔法灵动,用笔有轻有重,有快有慢,点画起始分明,婉转流畅,章法参差有别,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又参杂了自己的理解。

增强《石鼓文》书写性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使用好毛笔的铺毫。铺毫不是无限制地把毛笔的笔头毫无节制地铺开来,而是要根据字形大小、点画粗细、长短等特点来选择进行,铺毫也要注意笔法的运用,临习时要把笔法和铺毫结合起来使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笔法主要是要按照《石鼓文》的书写特点,起笔时藏锋,毛笔时保持中锋用笔,收笔要回锋,也就是“逆入、涩行、紧收”。

二是要加强圆转处的练习。《石鼓文》的很多笔画都有圆转之态,在临习时要针对性地把书写性连贯起来,强调笔锋在行进过程中的回转之势,我们知道,笔锋在遇到转折处时,由于作用力的促使下,笔尖也会跟着回转,这时就要在不失字形的情况下,加强笔锋的回转训练,促使笔法与书写的连贯性。

三是要注意控制好书写速度。在临写时,速度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要素,速度快了,笔锋无法打开和完全顺畅地铺毫,线质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临习过程中,要合理地把握好书写速度,有些笔法与铺毫的过程应当在慢速的状态下来完成。

四是要结合提按、速度、圆转、涩行等各种笔法的特点强化训练。《石鼓文》不是简单地写写画画,其中包含着众多笔法、结体、向背、方圆、正欹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书写中不仅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还要在提升笔法训练的基础上,加强用笔书写性的训练,做到一次书写,多个受益。

可能对于学习其它书体的人来说,《石鼓文》在练习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些时间并不是白白浪费的,反而会更加有效地提升书写性和笔力,恰恰为学习其它书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