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宝宝见什么都“咬”,4个方法轻松应对,帮娃安全度过“口欲期”

“这个是盘子,不能吃。”

“这袜子也不能吃,快松嘴。”

“别啃桌子呀!宝宝......”

宝宝疯狂咬东西,见什么咬什么,让妈妈们防不胜防。本来想哄着宝宝睡觉,冷不丁的突然被宝宝咬上一口;要是放在床上,抓着被子、毯子就往嘴里放,就连自己的小脚丫也不放过。对新手爸妈来说,想让看住宝宝不乱东西,简直是太难了。


宝宝为什么总是“乱咬东西”呢?

1、出牙期

一般情况下,3个月左右的宝宝就会开始长牙齿,牙齿的萌出会对牙龈形成刺激,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心情烦躁难以平静、入睡困难。

宝宝太小,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感官,就会通过咬东西、咬人这样的方式,缓解出牙产生的痒痛。

宝宝咬累后,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入睡也更安稳。

2、口欲期

1岁左右的宝宝还处于对大人完全依赖的状态,不能自立,嘴巴就成了宝宝探索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

因为宝宝一生下来就会吃奶、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口部神经的发育要更早。会通过用嘴啃咬手、脚、玩具和身边的事物,来认识事物、探索世界。

而这个阶段也被弗洛伊德称为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口欲期”。

口欲期主要表现在4-12个月,在七八个月时最为突出,一般会持续到2-3岁。

口欲期特征:宝宝对看到的任何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用嘴“尝试”,但大部分东西只是吃、感受味道,并不会咽下去。

口欲期的宝宝虽然会到处乱咬,但对宝宝的智力发育、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等都是有好处的。有助于发展宝宝的精细动作、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帮宝宝度过“口欲期”,家长这样做

不要过度干预

口欲期是0-1岁宝宝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只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父母们不需要过多干预。如果强行阻止宝宝咬东西的行为,反而会让口欲期延长,因此有的宝宝2-3岁还处于口欲期。

处理不好,还会让宝宝用“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容易出现乱咬小朋友的行为。



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

处于口欲期的宝宝啃咬不仅是用嘴探索世界,也会通过啃咬的方式获得心理、生理上的满足。如果父母此时能给宝宝更多的关注、关爱,通过抚摸、拥抱等方式,会给宝宝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宝宝心理上会得到一些安慰、少一些焦虑,见什么咬什么的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引导宝宝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

1岁左右的宝宝还没有自立能力,只能通过用嘴对事物产生认知,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玩耍,更多的是学习。

父母们要正确引导宝宝对事物的认知,比如可以通过绘本的方式,让宝宝将事物和图片对应,告诉宝宝这个事物的特点,更容易让宝宝产生正确的认知。



保证卫生、安全

宝宝咬东西时,父母们最担心的是宝宝咬到脏东西会生病。

微生物学家玛丽·鲁布什说:“孩子们将东西往嘴里放的行为可以使他们的免疫 系统对环境产生反应。”美国免疫学家MaryRuebush认为,在婴儿自我免疫系统“觉醒”时,有 必要让小孩接触适当的抗原来刺激他免疫系统的发育,使小孩获得抵抗力。

一般环境中的细菌、灰尘等帮宝宝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统和抵抗能力,父母把宝宝经常能接触的东西好好清洗,保证卫生就可以。在这时父母就可以建立宝宝的安全意识,告诉宝宝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一点点培养宝宝的卫生观念和安全意识。



小石榴1岁时,我就很担心她会吃下脏东西,因为她还没有“不卫生”这个概念。没办法我就通过绘本的方式帮她明白,1岁的宝宝虽然不会看,但听得很认真。我连续用《弄脏了》、《安全》这2册绘本给她讲了好几天,她有些明白了,至少在我指着这个东西说“脏”时,她知道不能吃,就放下了。


这2册只是我给小石榴买的《0-3岁行为习惯》绘本中的其中2本,用来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不管是亲子阅读还是睡前故事,效果都比较好。图片上的小动物生动可爱,孩子很感兴趣。



孩子大一点后,用《幼儿安全早知道》这套绘本培养小石榴的安全意识,全套一共8册,对孩子的生活安全、饮食安全、身体安全等都包含在内,避免孩子去碰那些危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