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双黄连口服液能够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真的吗?

=-=真没想到再次更新这个公众号竟然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今天看到很多消息,让人难过比如武汉协和医院迟迟没有收到应有的救援物资,和大家一起痛骂了某会的工作效率,也有感动的比如林生斌先生默默捐赠的5000只口罩。

但是什么样的消息让我在凌晨4点的北京仍然不能安然入睡呢,虽然因为长期失眠的关系凌晨4点的北京和我已经是老朋友了,但这一次绝对是最特别的一次。

先上故事背景。

别的渠道的情况就不多说了,以RMRB为例,目前的浏览量接近2千万。作为官方媒体,报道的严谨性自然不用多说,采取了一个很克制的词,抑制,简单的说,你如果感染了新型管状病毒病毒(以下统称nCoV),用了双黄连口服叶的话,虽然不能保证消灭你体内的nCov,至少能抑制它,让它不那么强。

听上去是个好事啊,中成药要翻身了?终于可以喊出传统医学牛逼了?

这么好的消息,我们当然要去查证它的来源了。


看到这个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了。

先说2个重点,第一我们伟大的院士们,根据他们之前对SARS,MERS的研究经验,预计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疗nCoV,并且普通人服用了也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可不是抑制哦)

第二,在这个大胆的猜测下,他们不辞辛劳连夜完成了细胞水平的实验。

虽然我是一名7年制毕业,实验室经验比较少的临床医生,但一晚上就能完成的细胞水平实验我还是略有了解的,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构建的动物模型建立一个能够在体外观察的感染了nCoV的细胞的模型,若干个培养皿里面加入根据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药物后,然后观察细胞的存活情况和病毒的复制生长情况。

那么为什么能想到用双黄连口服液而不是板蓝根或者藿香正气液之类的呢?

原来早在17年前就连妇科洗液就能放,放点熟悉的双黄连完全在正常的脑洞范围内,可以理解。

效果怎么样呢?

根据知乎上某位大神提供的截图

对于病毒的抑制效应大于90%,牛逼坏了有没有?

可惜的是要达到0.316%的药物浓度,在生物利用度10%的情况下(生物利用度是指我们口服药物后,经过胃肠道吸收,肝脏的转换作用等一系列作用后剩余的药物浓度),竟然需要口服1.5L的双黄连口服液,这药可一点不甜,不适合当奶茶喝,emmm,我知道你们已经很想奶茶了……

真是双黄连不易,1.5升打底,也难怪淘宝上各种给鸡服用的兽用双黄连口服液都被抢购一空了,毕竟人喝的1瓶只有10ml,鸡喝的可是一瓶250ml。

果然脱离剂量谈XX的都是耍流氓


顺便说一下一个药物的是否有用,验证的步骤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室验证,包括细胞水平模型和动物模型,需要获得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一期临床试验 验证耐受性,简单的说就是人吃了到底安不安全。

第三阶段:二期临床试验,初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第四阶段:三期临床试验:确认药物的疗效,评估风险/收益

第五阶段:四期临床试验:临床应用,考察在大样本时的应用情况,评估风险/收益


所以一个药物我们宣布有效,通常需要经过4期临床试验获得大样本的数据后,当然同样来自上海药研所的阿兹海默症“神药”"九期一"仅仅完成了3期临床试验就上市的也不是没有。

所以回到双黄连口服液,目前仅仅获得了细胞学水平的试验,我不太明白有什么底气说能够对nCoV起到抑制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药物,至于我们对抗病毒真正的方式,其实还是要靠疫苗,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定不是一个通宵就能完成的。


顺便一提,双黄连合剂(包括口服液、注射液)可是药物不良反应排行榜上面的常客。


所以结论呢?这个可别问我,该说的似乎都已经说了。


最后,那些抢购双黄莲蓉月饼的,分给我几个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