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始建于唐,闽中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天宝陂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的水利工程,故而得名,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闽中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知县郎简重修,后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1072年),知县崔宗臣鸣鼓兴筑,有不至者则罚之,圳长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毁。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以铁计锢其基,广10丈,灌溉音西镇霞楼村至海口镇梧屿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直至咸丰十五年始修复,曾改名"咸丰坝"。


民国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拨款60亿元(金圆券)重修天宝陂,但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只拨5亿元,这些款目,亦多为那些豪绅权贵饱入私囊,而陂却没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协会筹集经费折谷200担、黄金2两,在决口处抛筑块石,长47米,使灌溉得以维持。


龙江有两源:一源在莆田县北部观音坑附近的瑞云山北麓;一源在永泰县东南楼梯石南麓。两源于莆田县西北部汇合,流经大渡口谷地进入福清境内,经东张镇的漈头、岭下、芦岭、溪北、道桥、东门盆地到石坑入东张水库。穿过水库大坝,出真武殿,经宏路镇的东坪、大埔,在石门与北向来的石塍溪之水相汇合,于观音埔又与南向来的关溪之水相汇合,然后进入天宝陂。在县城西门纳入北向来的虎溪、大北溪之水,经音西镇的玉塘、霞楼、倪埔、松峰、松潭,过海口镇的里美、梧光、东峤、后路、晨光,于海口注入福清湾。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主坝长219米,高3.5米,坝体为台阶式结构,系壳灰黄土浆砌条石滚水坝。它是留存至今的福建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蓄水、引水和灌溉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