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最吝啬的两个人相遇,发生了什么,你猜不到!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卷

镇海石的传说家喻户晓

姑嫂塔的故事街坊吆传

却不知不止这些

在抗拒满清

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

也产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及歌谣

遗留下种种悲欢离合感人的传说

闽南最吝啬的两个人相遇,发生了什么,你猜不到!

主编:施能权

副主编:郑天应、高永清

执编:郑天应(故事 · 歌谣)、高永清(谚语)

闽南话称吝啬为“赾”或“捻”。其实,这两个字在字义上还是小有分别的。“赾”,大多对自身的过分节俭;“捻”,则是指该付给别人的,小气得拿不出来。对于这两字的渊源,至今尚无稽考,倒是有个民间故事,讲来颇为有趣。


纪厝有一位老叔,叫纪国球,但村里人都称他为“举国赾”。顾名思义,也就是全国最“捻”的了。由于有了这雅号,要为儿子讨个媳妇都犯难。大凡媒人每介绍一头亲事,不是他嫌人家不会过日子,大开大用,就是别人嫌他太咸涩。眼看儿子都已三十出头岁了,还没个对儿,实在叫他心焦。这天,听人说仙公运梦十分灵验,便想,我何不向仙公讨个问讯,或许有个应验亦未可知。

闽南最吝啬的两个人相遇,发生了什么,你猜不到!

但此地离仙公山有数十里之遥。设使黎明起程,黄昏可抵仙公庙歇宿,但路上三餐,却又令他作难。吃饭店,实在太贵。想买几封饼带在路上吃,可是饼屑掉在地上,尤觉心痛。想来算去,还是把家中那只老鸡母也带去最合算。饼屑若掉下,便可喙食,万无一失。主意既定,次目天明,便带着鸡母乘兴起程。却说“举国赾”来到仙公山下,已是太阳西斜,但觉饥肠辘辘,便在路亭边坐下,准备吃饼充饥。

恰好此时,路亭也走来一人,但见他五十开外,一手拿着一捆甘蔗,另一手则提了个夜壶。老纪看了,不觉暗暗称奇,便打揖道:“请问老兄尊姓大名,今欲何往?”那人答道:“在下姓卞,名夏谦,众人都称我为“天下俭”,就在此山下居住。只因家中小女,至今未得一个妥当婆家。虽年内也曾有两家来提过亲,但现今的人,都很势利,不上三五天便告吹了。眼看一年一岁,叫我瞑日挂意,故想上仙公山运梦,求个指点。”

“举国赾”点头称是,接着问:“但未知老兄带此夜壶上路,却为何故?”“天下俭”答道:“如今盛暑,天气炎热,所以才带一捆甘蔗路上解渴,无奈吃甘蔗尿多,因而带上一个夜壶装尿,好带回去浇菜。”听老卞一番解释,“举国赾”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也向“天下俭”讲述了一番带母鸡上路的妙用。二人一唱一和,越谈越投机,甚有相见恨晩之概。俱认为有此幸会,实乃仙公有意撮合,良缘天定。当即议定,结为儿女亲家。眼看太阳下山。“举国赾”道:“大事已定,已无需上山运梦矣!但天色将晚,又无处投宿,该如何是好?”“天下俭”道:“既然回去不得,敝家离此不远,亲翁就到舍下将就一夜吧!”

在“天下俭”家中吃晚饭,看那摆在桌面上的,粥糜汤配咸菜头,白菜汤加蕹菜梗,“举国赶”心中很不自在。后来听见“天下俭”兴致十足地说:“今晚难得贵客光临,我且拿出家中珍藏的鱼鲜,请亲翁尝尝!”老纪心中不禁为之一动。过了许久,才见他端上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一个咸鱼头。吃饭时,老纪若把筷子朝鱼头伸过去,“天下俭”便用筷子把它拨开一边。尽管嘴巴上热乎乎地招呼:“亲翁,亲翁,不必客气。”其实却是不容动着鱼头分毫。

闽南最吝啬的两个人相遇,发生了什么,你猜不到!

次日老纪返家,一路上为那鱼头甚觉愤愤不平。于是绞尽脑汁,想与亲翁玩笑玩笑。到家后,他修书一封,着人专差送去。信中云:今夜有客至,家中无别味。亲翁有鱼头,暂借作滋味。“天下俭”接到信后,借又不是,不借又不是。借给他吧,实在心痛。不借吧,这头亲事好不容易才搭成,惟恐再次告吹。踌躇再三,最后才下定决心,对自己说:“反正豁出去了!”于是也修书一封,随鱼头附去:若非亲翁你,断然不肯许。日间须防猫,夜间须防鼠。只可用油煎,不许用水煮。贵客若返去,专差送到此。若有沾一筷,与你决生死。

闽南最吝啬的两个人相遇,发生了什么,你猜不到!

讲述者:何恭煌 男 60岁 综合厂职工

采录者:郑天应 男 医生

搜集时间:1990年11月

流传地区:闽南

民间故事千姿百态,却是早期时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之一,谁也不会去求证故事的真假,这一段又一段的趣闻,充实了父辈们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