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辨不明的白茶界五大谜团:闷泡,紫砂壶,水温,巧克力味!

《1》

井蛙不可于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装睡的人,是很难叫醒的。

生活中,我们常有“劝人”的经历,当身边的亲友做得不对或误入歧途时,善意的提醒,规劝,本无可厚非。

然,“劝人”有时更像做生意,不仅是你要愿意卖,别人还得愿意买。

他本要往西行,你偏要劝他往东去,被劝的人,自然会不爽,听不进劝是常有的事。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装睡的人叫不醒。顽固到骨子里的人,更是难以说服。

像白茶圈里,就有几个永远辨不明的谜团,简单的道理摆在那,不少人却选择在装睡。

白茶不建议闷泡。

不少人抬杠,白茶味道太寡淡,就得闷泡着喝才有味!

紫砂壶不适合泡白茶。

一群人急着跳出来,好茶配好壶,紫砂壶就是泡茶的最好选择!

按照国标,云南白茶不是白茶。

更是惹怒了不少人,按照白茶工艺制出来的茶,怎么就不是白茶!

……

今儿,旧话重提,将这些谜团,再来好好辨一辩!

《2》

谜团一:白茶为什么不能闷泡?

何为闷泡?

闷泡指的是在密不透风的环境里,让茶和水长时间的进行接触。

一般而言,用盖碗泡白茶,注入沸水后,盖上杯盖,久久不倒出茶汤,茶与水接触时间,超过10秒以上,就会形成闷泡。

闷在盖碗内的白茶,内在物质不断的析出,大量的茶多酚、咖啡碱物质释放出来,溶于汤水中,使得茶味浓重苦涩不堪。

闷泡,可谓是白茶之殇。

尤为是品质好的白茶,内质丰厚,在闷泡之下,大量的内质物提前过多消耗,不仅茶味被泡得苦涩不堪,还会影响后续冲泡的风味。

相比于闷泡,快出水是冲泡白茶的不二之选。

盖碗冲泡白茶,注水完成后,调整杯盖开口,不要迟疑,快速彻底的将茶汤倾倒出来。

用快出水的手法,一冲冲将白茶的精彩茶味释放,更得品茶趣味。

品质好的白茶,用快出水的手法,不仅能得出更为适合大部分人喝茶口味的茶汤滋味,还能控制白茶内质物有节奏有规律释放。

在快出水的手法下,好的白茶,冲泡上十来冲,是不在话下的。

冲泡白茶,尤为是在前面几冲冲泡时,尤为要使用快出水手法,注水完成后,旋即倒出茶汤。

泡到五六冲过后,茶味略淡后,茶友们可以根据个人喝茶口味和茶汤颜色变化,适当调整出汤时间,稍微坐杯,延缓几秒后,再倒出茶汤。

从品茶角度出发,快出水比闷泡,更能得出好滋味,与此同时,更为符合健康饮茶的需求,最后,还能让茶味更耐泡,更为完整的利用白茶的内在风味。

此外,相比于闷泡,快出水更能完整了检验一款白茶的品质,更能完整的认识一款茶。

白茶不适合闷泡,道理是显而易见,但事情的谜团正在于:

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相信闷泡后不苦不涩,才是好茶呢?

为什么这多人觉得,白茶味道淡,快出水根本没味,需要闷泡才好喝?

这是因为,他们遇上的白茶,是内质物寡淡的劣茶,需要闷泡,才能出茶味。

品质好的白茶,就像吸满水的毛巾,轻轻一拧,便能挤出不少水分。

而劣质的白茶,像条没多少水分的毛巾,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挤出零星的水分。

孰好孰坏,高下立见。

《3》

【谜团二:紫砂为何与白茶无缘?】

紫砂,材质特殊,表面分布着不少毛孔。

无论是用于冲泡,还是用于存茶,都注定于白茶无缘。

白茶储存,基础要点在于遮光、干燥、密封、无异味和阴凉处存茶。

紫砂罐的密封性能有限,存在其中的白茶,容易受到外界水汽干扰,发生变质,不适合存白茶。

同样的,冲泡白茶,同样不适宜使用紫砂壶。

紫砂壶表面的毛孔,是很粗大的,一遇上沸水,热力作用下,更为扩大。

这些粗大的毛孔,在泡白茶时,就像一张张饥饿的大嘴,贪婪的吸收的茶汤中的香气和滋味。

原本高扬馥郁的茶香,折损了大半,原本淳和稠厚的汤感,只剩下清薄的茶汤。

品质好的白茶,用紫砂壶泡,实在是对茶味的浪费。

与此同时,囿于紫砂壶的器型设计,壶身大,壶嘴小,在倒出茶汤时,壶嘴容易受到泡开的叶底阻碍,难以快速彻底倒出汤水。

闷在壶内的茶,在长时间与水接触下,容易被闷苦。

由于紫砂壶容易吸味,在冲泡白茶时,若不能做到专壶专用,将一把泡过其他茶的壶,拿来泡白茶,白茶纯正的茶香,会受到干扰和破坏。

好茶配好壶,有失偏颇。

将好茶真正风味,客观公正完整展现出来的茶具,方才是冲泡白茶的最佳选择!

如素净的白瓷盖碗,质地细腻光洁,不吸附茶香和茶味,便于清洗,敞口大肚的器型,便于调整盖碗开口大小,快速彻底的将茶汤倾倒出来。

泡茶,茶为君,器为臣,器为茶所用。

若是本末倒置,牺牲白茶风味来成全紫砂壶,实在不可取!

紫砂壶作为器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造型雅致,玲珑小巧的一把紫砂壶,用作收藏观赏,文玩摆设,都是不错的选择。

若是鼓吹紫砂壶适合泡所有的好茶,实在大谬!

毕竟,由南到北,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正山小种等不少名优好茶,都不适宜用紫砂壶冲泡!

《4》

【谜团三:云南白茶,为什么不是白茶?】

云南的大叶茶树采下来,按照白茶的制茶工艺,不揉不捻,制出来的云南白茶,是真正的白茶吗?

按照白茶的国家标准,这样的云南白茶,显然不符合白茶要求。

在白茶国标中,区分白茶的界定,除了特殊的制茶工艺,还有特定的茶树品种。

根据白茶国标,适合制成白茶的茶树品种,只有三大类,大白茶、水仙茶、群体种茶树。

划分界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是云南大叶种茶采下来, 不揉不捻能认定为是白茶。

那么是不是这边福鼎的白茶采下来,像绿茶那般杀青加工,就能制成龙井茶?

显而易见,这样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南橘北枳,不同地方出产的茶,须得用专门适合的工艺,方能制出好茶。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若是白茶标准放开对茶树品种的限定,任何树叶子,只要采下来,不揉不捻,萎凋烘干后都能制成白茶,那实在得乱套。

这样一来,榆钱树叶采下来,能制成榆钱白,樟木叶子采下来,能制成樟木白……

但实际上,白茶的制作,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时下正值福鼎白茶春茶的采摘季,不少动歪心思的人,将四川产的茶青,湖北产的茶青,贵州产的茶青运来福鼎,冒充福鼎茶青售卖。

假的永远真不了。这样制出来的白茶,还能叫福鼎白茶吗?

福鼎白茶,是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须得符合原地生产、原地采摘、原地加工条件。

这些四川、贵州运过来的茶青,无论工艺上再怎么好,也达不到真正福鼎白茶要求。

云南白茶,与此同理。

产自云南大叶种,工艺上使用白茶工艺,这样制出来的茶,既非白茶,也非普洱茶。

这样两不像的茶,注定只能游走于六大茶类之外。

《5》

【谜团四:85℃水温泡白茶,有什么错吗?】

冲泡白茶,最为适宜的泡茶水温,是多少?

答案是100℃沸水。

理由是真金不怕火炼,好茶不怕开水烫!

围绕白茶冲泡,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惑,芽叶娇嫩的白茶,不是该用85℃的水温泡吗?

尤为是春白茶,芽头饱满,叶片细嫩,看起来十分娇弱。

若是用沸水泡,不会将茶烫坏,损害茶香和茶味吗?

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好白茶不怕开水烫。

就拿白茶中,单独芽头制成的白毫银针来说吧。

芽头肥壮厚实的白毫银针,内在结构是层层笋状,一层又一层的白毫层,像是笋壳般,密不透风。

芽头的内在机构,像是一圈又一圈的树轮,剥开一层白毫,内在的白毫层,又显露出来。

和俄罗斯套娃一般。

并且,白毫银针不仅是外层细密的分布着白毫,内在的每一层,同样是这般白毫密布,不留丝毫缝隙,将芽头守护得严严实实的。

品质好的白毫银针,白毫层能达到七层之多。

是以,在冲泡时,若不借助高温的沸水,根本难以彻底激发其深层的茶香和茶味,将养分完整利用。

用85℃或其他温度更低的水温泡白茶,难以令白茶达到最佳的风采。

就单以茶香来说,内质丰厚的白茶,芳香物质充足,用沸水冲泡下,高低沸点的芳香物,次第呈现,馥郁的茶香,尤为令人舒缓。

若是温水泡茶,难以泡茶高扬,层次丰富多变的茶香,喝茶过程失去不少乐趣。

《6》

【谜团五:巧克力味,酸梅味的白茶,为什么不好?】

悠悠茶香,是白茶的绝美芳魂。

馥郁多变的茶香,为白茶增加了不少精彩。

新茶时期的白茶,风味以鲜爽为主,花香,毫香,鲜笋香,竹叶香,清新怡人。

存放转化后的白茶,风味愈加甘和,药香,陈香,干粽叶香,枣香(寿眉饼),厚实沉郁。

然,出现巧克力味,酸梅味的白茶,那该是好是坏呢?

出现这些气味的白茶,往往是受潮变质的产物。

正常品质下的白茶,无论存放时间多久,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怪异气味。

巧克力味白茶,常出现在白毫银针、牡丹王(特级白牡丹)上,嗅闻起来怪异发闷,像是一股子巧克力豆的气味,带着微微的闷味。

酸梅味白茶,打开包装一闻,能闻出一股子话梅干的气味,江南地区的朋友,能联想到青梅子,福州地区的朋友,能联想到永泰李干的气味。

正常品质的白茶,本身是没有酸味的。

高粱米,大米、玉米等粮食,本身也是没有酸味的,要想将其酿成粮食醋,需要经过酿造发酵。

在茶类中,白茶属于微发酵茶,不可能生出酸味。

带出酸梅味的白茶,往往是工艺缺陷,含水量不合格,或是储存过程中受潮发酵后的产物。

巧克力味白茶,酸梅味白茶,都是不好的。

而偏偏,有部分不愿清醒,假装糊涂的茶掌柜,会将这些怪异气味,巧立名目,玩弄概念,进行售卖。

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梅子香老白茶,正说明着,装睡的人,是难以叫醒的。

茶友们在买茶时,可要多加注意分辨。

《7》

庄子言: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世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喜欢别人顺应自己,而厌恶和自己不同的人,排斥异己。

生活中,将道理辩明其实不难。

辩不明的谜团,最大的阻力,在于要动他人的利益蛋糕。

白茶界的五大谜团,有这么难辨明吗?

其实不然,将这个道理弄清楚,就自然而然理解的。

什么样的白茶,需要闷泡喝好喝?需要用紫砂壶修饰茶味?需要用温水泡茶?

转念一想,道理自然就能明白。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