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东晋和他的兵

淝水之战中陈郡谢氏的谢玄凭着训练有素的北府兵大破前秦,后来彭城(今江苏徐州)刘裕又依仗这支精兵在接连北伐,收复失地,建立南朝宋。这是今人最熟知的北府兵,甚至有人认为北府兵就是谢玄奉谢安之命特别组建的军事力量。其实北府兵的历史比这要早的多,这支军队的历史,能追溯到东晋刚刚建立的时候。

可以说北府兵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东晋南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北府兵成为研究东晋南朝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点。

一、乌合之众

永嘉之乱后,西晋处于崩溃边缘,北方上至高层下至民众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但凡有实力的家族纷纷举家南迁,北方人大规模南下,高门士族跟随司马睿(东晋开国皇帝)跑到了建康,司马睿能够登上帝位,世家大族是出了很大力气的,所以东晋建立后,门阀执政的局面形成。

永嘉南渡

然而令司马睿和世家大族头疼的是流民,所谓流民既有下层百姓,也有寒门庶族,流民的南下过程极其艰苦,除了生活条件低之外,还要时刻提防胡人的追兵和其他流民队伍的劫掠,所以在南下的过程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流民实际上都变成了士兵,而这些军队中通常由寒门庶族出任部队的头领,也就是所谓的流民帅,而主要构成人员则是下层百姓。流民在迁徙到陌生的南方之后,由于他们与东晋高层的利益并不一致,因而不受朝廷重视,相反东晋朝廷对流民部队也特别猜忌,担心流民部队很有可能危及东晋的统治,但另一方面这些都是晋朝的子民也不能坐视不理啊。

于是双方达成了这样的协议,流民不过长江,由流民帅带领驻扎于江淮一带,替东晋阻挡来自北方的敌人。这些流民军与东晋政权的关系很微妙,若即若离,名义上依附东晋,但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同时各大流民队伍之间也互不统属,比较松散。而这些流民部队就是北府兵的雏形。

东晋初年形势

二、渐露锋芒

而真正令北府兵成型的还是东晋初年的几场叛乱,东晋初年政治格局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但显然这并不是司马睿心中想要的,但当时的兵权掌握在琅琊王氏的王敦手中,司马睿只是一个光杆皇帝,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想要翻盘谈何容易,这时司马睿将目光投向了江淮之地的流民身上,随后司马睿开始重用流民帅诸如刘隗、刁协等人,试图培植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而压制琅琊王氏。但是此举激怒了王敦,由此导致了两次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最终被平息,但随后却又有流民帅苏峻攻入建康,酿成"苏峻之乱",接二连三的叛乱使得整个东晋统治阶层为之震动。尤其是这几次叛乱中都有流民的身影,他们时而协助朝廷,时而为非作乱,东晋高层意识到流民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好的话,那么可以借助流民的力量来稳固政局;但如果掌握不当,这些武装力量很可能会危及东晋的统治。于是统治阶级开始转变策略,从最开始的质疑抵触转变为接纳拉拢,希望能够收复流民帅中的可用之人,为朝廷效力。

郗鉴就此脱颖而出,郗鉴本是统领流民军的流民帅之一,曾驻广陵(今江苏扬州),后渡长江,移驻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几次叛乱之中郗鉴协助朝廷有功,加之郗鉴本出身高平郗氏,也算是高等士族(这一点从王导家族与之联姻便能看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民帅,因而被东晋朝廷认为其可堪大用。在王导的帮助下,郗鉴开始整合盘踞在京口的流民帅,流民军第一次以京口为基地形成京口集团,因为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这支军队也被称为北府兵,经过郗鉴的长期耕耘,北府兵的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等到咸康五年(339年),郗鉴去世的时候,北府兵已经成为东晋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其后东晋的历届执政者及北府兵的历任统帅都对北府兵很重视。

东晋权臣桓温曾有言:"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这里的兵就是东晋南朝时期曾名震天下的北府兵。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当时令他唯一忌惮的就是徐州刺史郗愔(郗鉴之子)手下的北府兵,直到后来桓温用计剥夺了郗愔的兵权,行政才肆无忌惮起来。

但此时的北府兵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编制,充其量只是流民武装大联盟,因而在东晋对外的多次作战中,北府兵偶有瓦解溃散的现象,重新被打回为无所统属的流民武装。等到下一次作战时,再由朝廷出面将溃散的北府流民再次编入北府兵行列,成为东晋的正规军。这样的操作费时费力,而且部队的战斗力特别不稳定,所以此时的北府兵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称不上东晋核心的军事力量。

三、大放异彩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谢安上台执政。谢安虽然执掌东晋朝政,但陈郡谢氏本身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当时长江上游的桓氏家族权势熏天,北方的前秦又咄咄逼人,这种情况下谢安意识到要想政令贯彻实行,谢氏家族要想自保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当时东晋国内有些规模的武装力量都已经有所属。环顾四周后谢安开始重新审视京口的流民集团,他委任侄儿谢玄成为徐、兖二州刺史,去京口招募一支属于谢家的军事力量。

谢玄上任后,以之前被打散的北府武装为基础,将这群流民军队重新集结起来。流民还是那群流民,都是当年衣冠南渡的流民及其后代,装备也还是那些装备,但这次北府兵在谢玄的整合之下,这支部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前北府兵曾多次组建,然而其性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到了谢玄这儿却不一样了呢?因为谢玄在整合北府兵的过程中,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不是招募流民,而是招募流民将领,尤其是招募那些散落各地、脱离建制的北府旧将。北府兵的情况是东晋所有部队中最特殊,每支部队基本上只认统领自己的流民帅,因而如果要想统一调度北府兵,就不能不吸纳这些旧将。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在冷兵器时代,卓越的将领是一支部队的灵魂、核心。哪怕是战斗力稍弱的军队,凭借将领的指挥得当,也能够弥补战斗力的不足,乃至于击败强大的军队,况且北府兵本来战斗力就不弱,经过谢玄的整合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淝水之战中以北府兵为主力的东晋军队战胜了强大的前秦军队,由此北府兵向天下证明了其无双了战斗力,而北府兵的衰落也就此开始。

四、落日余晖

北府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事实上从谢安为了避免政治斗争让出权力后后北府兵就开始没落了。淝水之战后,部分北府兵被权臣司马道子征用,安排在东晋首都建康一带戍防;而大部分的北府兵则由谢玄率领,趁着北方大乱之际进行北伐,尽管北伐的成效很大,但北府兵的伤亡也很大。

谢玄死后,北府兵交到了刘牢之手上,这本来对刘牢之是一个好机会,此时的他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但是刘牢之寒门出身,根本不懂政治斗争,而东晋末年的政治斗争却异常残酷。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评价道:卷入上层政治旋涡的将门,不知如何自处,行动相当盲目。谢安让出权利之后各大门阀就开始争夺北府兵的掌握权,而刘牢之就像刘姥姥初入大观园一样,对上层政治斗争根本无力反击,以至于最后无奈之下自缢身亡。

刘牢之的死使得北府兵失去了主心骨,原本能够对外一致的北府兵诸部,到这个时候开始跟随北府兵的各大将领卷入到东晋末年的权力斗争之中。这些抵御外敌、赫赫战功的北府兵,此时成为了别人手上的枪,供人驱使,桓玄篡晋之后,本已元气大伤的北府兵残余势力几乎被诛灭殆尽。

刘裕

到了东晋末年,一个人的横空出世他重组了北府兵,并且将北府兵训练成为东晋最强的武装势力。这个人便是刘裕。

刘裕原来是刘牢之的部将,刘牢之死后,北府兵大乱,而这反而给了他通往权力巅峰的捷径。刘裕能成就霸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重整北府兵。当时刘裕在京口等地重新聚集四散的北府兵将,并在北府兵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檀道济、王修、吴兴沈氏武装等人,将这群乌合之众训练成一支王牌军队。随后,刘裕凭借这支消灭东晋国内的各大政治对手,成为东晋最后一代权臣。

在击败了主要的政治对手后,刘裕又率领北府兵北伐中原。在刘裕的指挥下,北府兵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连灭南燕、后秦,光复长安、洛阳。不世军功为刘裕带来足够的政治资本。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刘宋,南朝自此开始。

刘裕称帝后事实上脱离了北府兵集团,为了更好的控制这股势力,刘裕将北府兵一分为二,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镇守京口;刘裕的爱将檀道济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刘义康是刘裕的儿子当时年纪尚幼,所以檀道济实际上成为北府兵的新首领。

刘裕死后,刘宋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而檀道济在几次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正如当年的刘牢之一样,频频走错棋,站错方向。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被杀,檀道济的死使得北府兵缺失了强有力的领导,北府兵迅速走向没落。

檀道济被杀时离刘裕重建北府兵集团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期间又发生了多次与北魏的战争以及内部政治斗争,北府兵下层兵员也大量锐减,以京口为基地的北府,其重要性逐渐下降,兵将来源日益移到襄阳,北府兵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步走下了历史舞台。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齐武帝正式下诏撤北府兵编制,就这样这支曾经左右东晋南朝政局的重要军事力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