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完整的成长,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课

每天一本书


《完整的成长》

原著 | 孙瑞雪

解读 | 妍诺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完整的成长》,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


蔡元培先生曾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会对孩子产生三五年的影响。但是一对好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


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著名的幼儿教育者孙瑞雪提到: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那么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而这本《完整的成长》便是她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大量儿童成长案例的分析,为我们解开了众多关于孩子培养教育的迷惑和难题。


孙瑞雪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专家,她是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的中国引进者和研究者;也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并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孩子成长的神秘世界,去探索生命的秘密。


让情绪流淌至生命深处


情绪是儿童完整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如果想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想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想要爱孩子就要包容孩子的情绪。


每个孩子在出生时,从他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情绪就伴随而来。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和好奇便是婴儿出生时的原始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是依靠这些基本的情绪,逐渐发展和创造出了丰富、生动、感人、和润泽的情感世界。


就像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而他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哭;因为这时候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而这种不安使他感到很难过。


就如日常生活中,当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孩子为了不让妈妈离开,往往会抱着妈妈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去了解幼儿的心理情绪,允许他哭泣和发泄,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会时刻陪着你、保护你的!”由此,让孩子的心慢慢趋于平静。


孩子第一次到幼儿园之所以会哭泣,是因为他离开了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地方,由此而产生了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孩子产生自卫。


因为很多情况下孩子去幼儿园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走出家门,也不是他们自己对幼儿园好奇、有需求、或者向往。而是因为成人觉得孩子需要、或者成人自己需要。


因而,孩子此时的哭泣并不是伤害,而是他情绪的流淌。


理解孩子的情绪,就是理解他在当时的处境下的感受,并接受他,和他一起帮助他把情绪释放出来。


所以,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他的哭声,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接纳也是对他的理解。


生活中,成人往往由于无法站在孩子的成长角度来对待孩子,所以经常会和孩子的成长机会失之交臂。


儿童认知情绪的本身就是在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在他们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比发展认知更为重要。


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并且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借此得出儿童的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耐心地用爱去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在其他部分得到发展之后,情绪也会从最基本的状态中发展起来。


作者认为,在儿童18年的成长中,正确表达情绪会促使儿童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和祥和,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因此,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情绪的主人,激发他走进自己的内在世界,并依靠内在发展建立起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去营造的。



“感觉”在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人的感觉有五大类,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的触觉。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便是从感觉开始的;而感觉教育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部分。


玛丽亚.蒙特梭利认为感觉教育其实就是自我教育,而儿童正是通过感觉发展来创造自己的。


她给教育的定义是: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而是人类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所以接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反之,如果剥夺了儿童的感觉,而采用“教”的模式,那么最终只会给儿童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而他们所掌握的东西就仅仅只是知识,无法形成智力。


就如生活中有许多妈妈会告诉孩子:“水是烫的、冰是凉的、刀划到了会痛、摔倒磕到了会出血”,但却不允许孩子去触摸或尝试。


再比如,学校里有的老师会站在孩子面前教道:“1是个棒棒,2是个鸭子,3是个耳朵......”


却不知,这只是老师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想象而设计出来的比喻,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连棒棒长什么样子、鸭子是什么,都不知道。


诸如这样灌输和驯化式的教育方法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成长。


因为感觉是不可能被人代替完成的、也不可能被人教出来或是被人灌输进去,它是每个人自己内在世界发生的生命体验。


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通过感觉去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让他们成为自己感觉的主人,并依靠感觉去发现和创造自己。


当然作为家长也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做,我们可以在儿童经历一件事情的时候,用简短的词汇和语言帮助他体会自己的感受。


但这种表达要有递进,并且每次递进之前,停顿一会儿给儿童一定的体会时间。


孩子的发展只能依靠他自己的感觉,成人只是帮助他们形成概念的表述,而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都是儿童自己的完成的。



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情绪、感觉、心理和认知是孩子发展的一条成长链,它们之间彼此交融和支持,而精神则是它们的升华,因为它可以让孩子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同时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嗜好。


而孩子天生就是“精神贵族”,从1岁开始,每个孩子都会对音乐、色彩、绘画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就如他们总是要求大人给其读童话故事,那是因为童话故事里充满了事物背后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内涵,童话就是孩子内在世界的风景。


精神是隐含在表象背后的本质,当我们在陪伴孩子欣赏世界名画、看世界名著、听经典音乐,或是和孩子一起为家里选择灯和灯光、一起装饰下房子等,哪怕只是一幅画、一束花、或者一盆绿植的摆放,这都是在和孩共度精神生活。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点是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和孩子内心的所有,而这自然就包括了关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的内在品质受到了关注,那么他的精神就会被彰显出来,整体的素质也就会提升,因而站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一个健全的孩子。


生活中,真正把人区分开来的并不是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而是人的成长结果。因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终会发展成不同的意识层面。


玛丽亚.蒙特梭利说过:“儿童可以通过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尊严、通过自由使用其选择能力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独立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每一个生命的使命都是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认知、心理和精神的主人,而父母的责任就是保护其安全,用包容让孩子独立成长。



以上就是本书全部的精华内容。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也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


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大多数时候童年的心境都会延续至永远,它可以帮助他们愉悦、取得成就、渡过逆境;也可以使他们变得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用爱去滋养他们的身理和心理,给他们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去探索、发现、和感知这个世界,直到最终创造自我,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孩子永远都不会完美,也无须做到完美。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与Pexels


*文:妍诺,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