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灯彩耀红楼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红楼梦》写景状物时,作者那支生花妙笔,特别爱写灯,也特别善于写灯。书中出现的各类灯彩、灯饰五花八门,不下几十种:门灯、灯匾、花灯、宫灯、大明角灯、明角灯、角灯、彩灯、戳灯、手把灯、短檠灯、风灯、提灯、四角平头白纱灯、玻璃灯、纸灯、绢灯、绣球灯、料丝灯、围屏灯、水灯、花灯、路灯、玻璃彩穗灯、凫鹭鸟禽灯、绣花灯、绘画灯、故事灯、谜语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现代人对此也许不以为奇,但在红楼故事发生的那个油灯烛光时代,如果没有对灯的广闻博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红楼梦》书中写灯的情节主要集中于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第十七至十八回写元妃省亲,元妃乘船进入园内:"只见苑内各色花灯灼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灯匾,写着'体仁沐德'四个字……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另一个故事是第五十三回写宁荣二府过春节和元宵节:宁国府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荣国府"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这荷叶乃是洋錾琺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窗槅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楜,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书中元妃省亲的故事也是发生在元宵之夜,所以《红楼梦》作者这两处集中写灯,都是按照元宵灯会的花灯场面描写的。那么是按照何时何地的元宵灯会来描写的呢?笔者在《元妃省亲·康熙南巡·西湖蹋灯》一文中,根据脂批"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再根据清康熙朝文人毛奇龄《西湖蹋灯词序》关于康熙南巡的记载: "迩者圣驾南巡,宫车先后从三竺还苏白二堤,皆笼灯树间,晃朗如昼,虽京师安福门观灯迎仗,无以过此,有太平极盛之象。"

断定是根据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在杭州过元宵节的真实场面创作的。康熙六次南巡仅此一次在京师外过元宵节,是为铁证。

这就是说,《红楼梦》书中所写的那些争奇斗艳、琳琅满目的灯,其创作原型都出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杭州,《红楼梦》元宵节那"银光雪浪"、"树悬万盏"的灯,都是按照"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元宵节"西湖蹋灯"的场面刻画的。那么,杭州历史上是否具备《红楼梦》书中所写之灯彩、灯饰的场面和气魄呢?答案是绝对肯定的。中国历史上各地都有元宵闹花灯习俗,但起源之早,灯火之盛,持续时间之长,无过于杭州,如果把杭州称为中国古代的"灯都",谅不为过。

杭州的元宵灯会源远流长,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就有了白居易所说的元宵节"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盛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千年灯市长盛不衰。杭州元宵节灯会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各地无出其右。唐代杭州的灯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要热闹三天。北宋初年"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二夜",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夜。明代元宵灯会又延长至十天。清代恢复宋制减为五天,仍为全国时间最长的灯会。据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灯会期间,"清河坊至众安桥,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架儿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灯光盈市。……巷陌爪扎,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挂灯或玉栅,或用罗帛,或用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

由于杭州在西湖园林中举办灯节,所以元宵彩灯便显得格外漂亮。远眺雷峰塔、保俶塔犹如繁星错落的"灯塔";近看满湖游船灯火辉煌、万紫千红。宋周密《武林旧事》称:"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终夕天街鼓吹不绝"。"西湖诸寺,惟三竺张灯最盛,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者。"诗人姜夔看后感言"珠珞琉璃到地垂,凤头衔带玉交枝"。前述毛奇龄所记之"迩者圣驾南巡,宫车先后从三竺还苏白二堤,皆笼灯树间,晃朗如昼,虽京师安福门观灯迎仗,无以过此,有太平极盛之象。"也说明了这个特点,从苏白二堤到三天竺,整个西湖景区,树间都挂着五彩缤纷的灯笼,照耀得如同白昼,超过了京师皇家所搞灯会的规模和漂亮程度。

其实杭州人不仅在元宵节期间爱办灯会,平时为夜间赏花观景也有张灯结彩的习俗。如明末大名士盐商汪然明的尺牍中就提到:"三十年前虎林(杭州别称)王谢子弟多好夜游看花,选妓徵歌,集于六桥。一树桃花一角灯,风来生动,如烛龙欲飞。"在晚明时的西湖六桥一带,春天桃花盛开之时,由富贵子弟带头,夜游看花蔚然成风。入夜,每一树桃花上都会悬挂一只明角灯,当湖上轻风吹来,桃花树上的串串灯球便轻轻晃动,在夜色中,像一条火龙在上下翻腾。不仅是春季赏桃花,夏季赏荷花,秋季赏桂花,冬季赏梅花,亦有张灯夜赏之俗,古时杭州人爱张灯赏花,千年来乐此不疲。

杭州不仅元宵灯会、张灯赏花之俗无出其右,平素生活中的"灯光夜市"更是天下一绝。杭州夜市起源很早,唐代杜荀鹤诗中便有"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的描述。北宋熙宁十年,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寺主成寻带着弟子来到杭州,他们在四月廿二日游历了杭城夜市。据其日记所载:"吴船头林廿郎、李二郎,相共出见市,以百千七宝庄严,一处或二三百灯,以琉璃壶悬并,内燃火玉,大径五六寸,小三四寸,每屋悬之,色青赤白等也。或悬玉帘庄严,女人哢琴吹笙,伎乐众多,不可思议。或作种种形象,以水令舞、令打鼓、令出水,二人如师回转,二人从口吐水,高四五尺,二人从肘出水,高五尺,二人驰马,总百余人。造立高台,人形长五寸许,种种巧术,不可宣尽。"

由此可见,这个夜市不仅灯火辉煌,贸易兴隆,还有杂耍百艺,夜生活丰富多彩。

从元末至有明一代,由于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运河水系的发达,杭城与外界往来水陆通道更加畅达,杭城夜市进一步获得高度发展。时杭州各主要商业街区均有夜市,但最大最热闹的夜市是武林门外大运河畔湖墅地区的北关夜市,被时人称为"钱塘八景"之一。夜市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是灯,明代时的夜市,不仅有琉璃灯,羊角灯,还有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彩珠明角、镂画羊皮灯等等,种类之繁难以枚举。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夜市灯光十分明亮,"篝灯交易,识别钱真伪,纤毫莫欺。"清雍正时所修《西湖志》卷三亦载:北关夜市"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

谈到杭州西湖灯市和北关夜市灯的规模之盛,不能不再谈谈杭城历史上灯的品种之多,制作之精巧。再久远的资料很难寻找了,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一书中,就记载了杭州"灯品至多,精妙绝伦"的状况: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又为大屏,灌水转机,百物活动。赵忠惠守吴日,尝命制春雨堂五大间,左为汴京御楼,右为武林灯市,歌舞杂艺,纤悉曲尽。凡用千工。外此有魫灯,则刻镂金珀宋刻"犀珀"玳瑁以饰之。珠子灯,则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外此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翦纸而成,尤为精妙。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有贵邸尝出新意,以细竹丝为之,加以彩饰,疏明可爱。穆陵喜之,令制百盏,期限既迫,势难卒成,而内苑诸珰,耻于不自己出,思所以胜之。遂以黄草布翦镂宋刻"缕",加之点染,与竹无异,凡两日,百盏已进御矣。

钱塘灯彩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彩灯品种,宋代的杭州就多数都有了。谈到灯的品种,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书中过年时贾府大门上悬挂的"大明角灯"。红学界好多专家解释"大明角灯"暗寓反清复明之意,这是望文生义猜笨谜,不足为据。书中所写的灯不仅有大明角灯,还有明角灯,角灯。《红楼梦》第十四回: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国府。

第五十三回: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角灯、明角灯、大明角灯其实是一类灯,大明角灯不过是其中形体较大的一种而已,所以要挂在大门上。这些灯其实就是从宋代一直沿用到清代的"明角灯"。"明角灯"是运用中国传统制灯工艺,把羊角加热令其软化,然后拉薄、粘接,塑成薄壁球壳的形状,冷却定型后便是一只半透明的灯碗或球形灯罩。这种圆灯罩不仅防风防雨,而且透光性相当不错,明如团月,所以古人称之为"明角灯",也往往直呼为"羊角灯"。

古人又因"羊角灯"之半透明性质,加之制作中不用骨架,又往往称之为"琉璃碗"、"琉璃壶"、"彩珠明角"或"无骨灯",如前所述。明清时期,几乎所有的高档"宫灯"都是"明角灯",上悬宝盖,下垂珠子流苏,周围络以丝穗,中心则是一个带有瓜瓣式起棱的半透明圆形灯球。正如明张岱《世美堂灯》中所言,"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由于明角灯的透明性能与磨砂玻璃灯相近,所以也往往被叫做"琉璃灯"。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提到"琉璃"制品的制作,就包括"煎化羊角,为盛油与笼烛者,为琉璃碗",就是用羊角制作的一种半透明的大碗,盛满灯油,油中置灯捻点亮,所以呼为"琉璃碗";另一种则是用羊角制成球形,其内以蜡烛照明,一般呼作"琉璃球"。清代医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指出,当时佛寺中的供佛"琉璃灯"往往"系羊角所造,有五色"。《天工开物》中也曾提到,明人会"以殷红料汁入牛羊明角",也就是向煮软的牛角或羊角内添加红色汁料,通过这种方法制造彩色琉璃灯。

"羊角灯"在明清时期的杭州使用比较普遍,不仅用于元宵灯市、北关夜市以及贵族家庭灯饰,还往往被用于戏剧演出的舞台,最早见诸记载的是晚明刘晖吉女戏《唐明皇游月宫》的演出场景。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此记述颇详:剧中布置了一堂月宫布景。月宫是个圆形装置,以轻纱为幔,"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月宫四周用'羊角灯'表现五色云气"。这在当时是个新鲜的文化创意,故张岱称赞班主刘晖吉是"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洪昇的《长生殿》创作借鉴了《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在剧中也布置了月宫场景表现《重圆》一出戏,演出时是否也像张岱记载的那样用"羊角灯"布置月宫,由于他们之间时代相近,不难想见。

羊角灯

《红楼梦》中还有一种"明瓦灯",实际上也是一种手提的明角灯笼。书中第四十五回写宝玉在一个雨夜来潇湘馆探病,黛玉担心宝玉天黑路滑不慎跌倒,宝玉说:"外面有人点着灯笼呢。"黛玉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答:"是明瓦的,不怕雨。""明瓦"就是用牛羊角熬制的透明胶片,或蛎蚌壳磨成的半透明薄片,用明瓦联缀而成的灯就是"明瓦灯"。明瓦灯透明性类似明角灯,里面点蜡,外面加盖,下雨刮风都可以不灭,加之轻巧明亮,便于手提,所以宝玉在雨夜外出使用此灯。"明瓦"不仅可用于灯的制作,也往往用于车船的篷上。旧时浙江的乌篷船又称"明瓦船",即在船舱的遮阳篷木格子上,镶嵌一片片"鳞片"一样的"明瓦",既能避雨,又可透光。三个船舱的称"三明瓦船",四个船舱的称"四明瓦船",两个船舱的则称"梭飞"。对此周作人《乌篷船》一文有详细记载。

明角灯的制作工艺现已失传,前几年故宫博物院仅存的两个明角宫灯出现了损坏,想修复却一直找不到懂行的工匠。但在清末民初时还有人制作和使用明角灯,1909年刊行于上海的《图画画报》,曾连载《营业写真》一文,阐释当时的清朝三百六十行中,便有《做明角灯》一行。文中解释说

"明角灯,制法古,当年曾把宫灯做。而今晚间摆款属官衙,明角灯明官升座。手执烙铁烙灯泡,壳处还将剪夹牢。做得灯成光不亮,只因带些官派算它高。"文中附有"做明角灯图",从图中还可看出作坊内摆放的球形,碗形、圆筒形、宫灯形的明角灯半成品。这个制作明角灯的手工制作作坊是不是出自杭州,笔者虽没找到证据证实,但推断其出自江浙一带总是不错的。看,《红楼梦》中的大明角灯、明角灯、角灯,三百年前就是这样子制作出来的——一笑。现将原图黏贴如下,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