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个出身平庸皇子的做事与成事

在康熙诸多皇子中,特别是在早期,雍正并不出众,根本排不上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资质平平的皇子,却最终登上了皇位,而且在短短13年主政期内,广施改革,做出了许多非凡的成就。这是很值得品评的。


“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是雍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雍正占据了“势”上的便利。康熙是强势君主,大权独揽,而那些有些威望和资本的皇子却总是急不可耐地要去分一杯羹。结果,闹得越欢,被贬得就越厉害。这样一来,雍正的劣势反倒变成了优势,不仅得到了保全,而且还增添了额外机会。


雍正直到45岁才登基,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政治上更加成熟,大器晚成。《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对吕芳说过这么一段话,“做官要学会: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为官三思,也是适用于职场的。


雍正好施帝王南面之术,善于用一部分整治另一部分人。比如,他即位后为了站稳脚跟,维护政权稳定,对不同的兄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其他皇子有打有拉,搞分化。在决定搞下年羹尧后,就开始四处打招呼,组织检举揭发,大造反对年的声音和舆论氛围了。雍正之所以能够这样拉风带节奏,还是因为他是最高统治者,占据着主动地位,有这个权力和资本,游戏规则由他来定的,当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雍正重视用人,讲过“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尔”这样的话。改土归流是雍正王朝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改土归流的议论日久,但直到任用鄂尔泰才真正落地实施。鄂尔泰拿出了具体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最终裁决于雍正。于此可以看出,合理的方法与得力的官员缺一不可。这正应了毛主席那句“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


十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无非就是在能力范围内买房、娶妻、生子,干这么几件事。对自己的人生,也算得上是比较称意和圆满的了。大多数人生活循规蹈矩,是难以做一番事业,特别是开创性事业的。雍正面对的难题不止于此。他连接康熙和乾隆,处于276年清朝政府整段政权的中段,所谓“不破不立”,守成不易,冲破“祖制”开创更难。而留给他的时间又很有限,只有短短十三年时间。


雍正做到了。其一个性坚毅,百折不挠,熟悉下情,比较自信。其二通过奏折和军机处制度等,促进中央集权且效率高。其三十分勤奋。亲自批阅奏折,处理政事日理万机。十个皇子,只有两个是登基后生的,其余八个还都是他当王爷时所生,娱乐生活少。其四善于用人,整顿吏治,政治较为清明。其五著述多,占据思想舆论主动位置,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后世了解他施政特别是严明政治的初衷。最广为知悉的是那本 《大义觉迷录》。


总的来看,雍正之所以成就一番事业,成为比较杰出的君主,主要在于他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出了他的努力。他的做事和成事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只有观历史才有大格局。眼前的纷纷扰扰,在当世人眼中不论多么鸿篇巨制,气势恢宏,但是若干年后,往往不过是历史的小浪花小片段,在史书上,不过寥寥数语罢了。通读古今,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可以通透豁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