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电子产品妖魔化,放下评判和预设,孩子也能放下执着与沉迷

“妈妈,你给我讲讲这本书好吗?”

妈妈高兴地接过绘本,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起来。心想:从小就爱学习的孩子,给我来一打!


“妈妈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好吗?”

“好呀!等周末妈妈安排一下,我们还去上次那家跳蹦床?”

看着孩子期待的小眼神,妈妈心想:能让孩子这样撒欢的日子也就这几年了!趁着还没上学,带她多出去走走,总是好的。


“妈妈,我想要吃蛋糕。”

“妈妈,我们来玩捉迷藏好吧?”

“妈妈,来教教我怎么搭城堡好吗?”

………妈妈和颜悦色地回应着。


直到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平板在哪里,我要拿来看会儿动画。”

妈妈的脸色晴转多云:

“电视有啥好看的?你天天看!眼睛会坏了的!”

“你怎么整天抱着平板、手机?不会去看会书吗?”

“你不是才看过的吗?看看时间,我只允许你看五分钟!没得商量!”

……



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好说,但只要一提到电视、平板、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妈妈就开始焦虑,要么担心影响孩子视力,要么就觉得孩子沉迷于这种简单、肤浅的快乐,不求上进。于是数落、责备、限制,树立权威,和孩子对立。往往还引发一场“战争”:孩子哭闹撒泼,妈妈毫不妥协,刚闹完这一波又来下一波,感觉孩子似乎都有了“网瘾”。


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不知道妈妈们是否都是这样的态度?至少以前的我是。

特别是过去的这一个月,寒假来了,加上疫情影响,一家人“闷”在一起,电视整天开着,外公外婆闲来无事也随时刷着手机。这时候孩子像脱缰的野马,看完电视玩平板,平板没电就来拿我手机。

看她如此痴迷,我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

“宝贝,和妈妈一起读本书吧!你看这绘本多有意思!”

“不要!”孩子头也不抬,盯着屏幕。


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啰:

“你已经看那么久了,关了吧!不然眼睛看瞎了!”

“我再看一集。”她死死抱着平板,央求地看着我。


于是一集以后又是一集,我只好动手解决

把平板夺过来,强行关机,任她怎么哭怎么闹,坚决不妥协。



这招还是有用的,但就是不能长久有用。比如我上班后,外公外婆在家带娃,又是忙烧饭又是忙家务,要让孩子不添乱,只好拿“万能”的电子产品“安抚”孩子,自己也能落个空挡干点自己的事。

这样做的结果呢?就是孩子学会了“见风使舵”:我在的时候坚决不提电子产品,我不在,仿佛为了“补偿”,拿起平板一顿猛看。

有时,孩子做错事了,我批评教育,说了几句重话,她便哭着闹着要看平板,仿佛只有动画片的虚拟世界才能给她安慰。

这时我才发现,强制要求孩子并没有达到效果,孩子反而更加痴迷于电子产品,甚至,孩子与我的情感联结越来越少,觉得电子产品才是她的寄托。


迷茫无助的我在宝妈群里发了一顿“牢骚”,诉说了自己看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焦虑。


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是妈妈满屏幕的焦虑


当我把事情原委叙述出来时,我更细致地感受了自己在看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的心理变化:

“她怎么又要看电视?今天好像看了好多次了吧?”“我的孩子会不会看电视看傻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我家孩子整天只知道吃吃睡睡看看电视?!”“这是个多么平庸的家庭啊!外公外婆除了玩手机没有任何高雅的兴趣,他们带出的孩子能成什么样?!”“我好无能啊!自己也没有任何兴趣和特长,平庸的妈妈如何能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原来,表面上,父母是担心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但仔细深究,这份担心的背后,是限制、是攀比、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再把这样的无力感,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就如我在宝妈群里发出的感慨:

“我是把自己一事无成的愤怒,发泄到了她身上!”



是啊!当看见孩子,其实我们都是照见了自己。

我焦虑着孩子会不会因为看电视看傻,其实不过是在焦虑自己,会不会一辈子如此平庸、只能在电子娱乐中寻求慰籍。


放假在家的几天,我也随时紧绷着神经,看书、写文、学习宅在家的亲子游戏……同时也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努力克制自己不在孩子面前看手机,同时也不断限制孩子看平板的时间和次数。

然而这样的限制,却让孩子和我,和家里的每一个人,活得压抑而紧张。孩子每次经我允许能看平板,都会异常欢喜,反而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把电子产品视若珍宝。


父母的成长,也许是从“放下”开始的。


冷静下来,我看了看孩子在平板上的“观看历史”,加了加每次看视频的时间,发现我感觉上的“看了太久”、“看得太频繁”,不过也就一天两三次,一次5-20分钟。

为什么我会产生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的错觉?因为我太在意了!

因为心里有个预设:

看电视会变傻。


电子产品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只要接触了电子产品,就会成瘾,就会离不开,就会变得无可救药。


而只有看书、搭积木、甚至过家家、到外面疯跑撒野才是小孩该做的,才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

带着这样的预设,自然父母会在孩子一提到电子产品时就像碰到一条警戒线般,焦虑、紧张、防备、限制、责备……



而父母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却引发了孩子更多的好奇和叛逆,越发对电子产品兴趣十足。

所以,当我们把手机、平板藏起来时,孩子会翻箱倒柜愈演愈烈。

当我们限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时,孩子会紧张,会失落,甚至失控,越发把电视当作了“最特别的存在”。

父母把电子产品特殊化、妖魔化,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上瘾”,更让我们自己无法看清真相,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


看到这,也许有的父母会问:难道就不管吗?

其实我也这样问过自己:孩子才4岁不到,根本没有自控力,如果父母不对她做要求,她岂不是要看个昏天黑地什么也不愿做?

但这样的想法,不也带着预设吗?

为什么孩子看书我们不限制时间?做游戏不会怕她荒废自己?想搭积木时不会把积木藏起来告诉她今天已经玩超时了?偏偏到了电子产品这,就强行干预、避而远之?



01 当我开始放下预设

我试着把电子产品视作与书籍、玩具、食物一般平常的物件,不“谈电子产品就色变”,把平板就放在孩子可以拿到的桌子上,大大方方地在孩子面前用手机。

一开始,孩子只要一看到平板就要打开,当然每次也都满脸愧疚和不安地试探我:“妈妈,我可以看3分钟平板吗?”

我坦然地说:“你要看就看吧!要看几分钟自己把握。眼睛不舒服了就放着休息下哦!”

结果,孩子没看多久就没了兴趣,放着平板一边玩去了。这时我对她说:“宝贝儿,平板不用就关了吧!你自己想一个地方把它固定放在那,以后你要看就自己去拿,看完了就放回去。”

这样一来,孩子有了使用电子产品的自主权,也感受到了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反而不那么容易上瘾着迷了。

既然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也就不用一次看个够,不用总记挂着电子产品、被动“上瘾”了。



有的父母会说:“没有用的,我试过。你放着任他看,他能看一整天不撒手!”

这样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当你在说“宝贝儿,手机就放那你自己决定看不看”时,是不是真心地放下了?

有很多父母一边说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自由,一边不放心地盯着孩子,嘴巴上不说,但忧虑的眼神、焦躁的动作、含糊的暗示却骗不了孩子,孩子在这种不安的气场中,当然撒手不放了,指不定爸妈一个不高兴,又改了主意,不让我看了怎么办?


02 有时候,父母说什么,甚至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电子产品,又是如何给孩子传达这种观念的。

父母嘴上说“随孩子”,心里却不放心。这样的不放心,本身就带着对电子产品的“偏见”。

放下偏见,客观看待电子产品,我发现,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

比如孩子会在我面前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说话,表演得绘声绘色有模有样,很多新词长句,我们没教,都是动画片教她的。

比如有一阵子,但凡遇到问题,或者我向孩子寻求帮助时,孩子总会说:“我有一个办法!”然后积极地想办法、去行动。后来我才知道,这貌似是《小狗汪汪队》里的台词。很多动画片,其实都在传达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正能量。

比如从前我总是焦虑孩子不认识好多颜色,我用枯燥乏味的方法一遍遍教她指认颜色,结果,一个通俗有趣的科普动画就让她迅速认识了好几种颜色。

当我们武断拒绝电子产品,认为看书、手工、画画才是正经学习时,不妨刷新一下认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电子产品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教会孩子利用好这个高效又潮流的工具,而不是被它“绑架”和“奴役”,也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开始向孩子传达一种观念:电子产品并不神秘,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它不过是一件平常的工具,或者学习、娱乐的方式,需要就用,累了就放下,和游戏、阅读、吃饭睡觉一般自然。要用手机,我不再藏着掖着,而是自然地拿出来。如果孩子凑过来要我给她玩,我会说:“这是妈妈的手机,现在妈妈正在回复重要的信息,
手机不是拿来玩的,而是帮助我工作、交流的。”即使我是拿着手机看视频,家里人开着电视听新闻或看娱乐节目,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理念:“工作累了,放松休息一下可以,但是眼睛不舒服了,摸摸电视都已经’发烧’了,就关了都休息一下吧!

孩子看着我用手机查资料、看书、学做菜,我看着孩子用手机照相、录视频、看有趣的动态电子绘本。

我有时也坐下来陪孩子看会动画片,日常沟通变得顺畅很多,当我用动画片里的故事告诉她一些道理,她会更容易接受和改变。

当我好奇地问孩子,这一集动画讲了什么?孩子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她努力回想,一字一句组织语言,认真地告诉我,无形中,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都有了提升,而且我也感觉越来越了解她,和她贴得越来越近了。

放下对电子产品的偏见,和孩子一起利用好这个工具,让孩子拥有掌控电子产品的能力,她会变得更自信、积极、主动。



03 当心与心贴近了,孩子的“瘾”,就不见了

有的父母说,尽管自己和孩子都认识到电子产品就是工具,要善于利用,而不是被它利用。仍然会有“失控”的时候。

孩子“失控”、“上瘾”会存在吗?当然会。

有时,我女儿也会整天地离不开电子产品,甚至对任何其他事务都没了兴趣。

每当这种时侯,我都告诉自己:放下评判,放下焦虑。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行为,用心去感受问题出在哪里。

自我反思、觉察后,我发现,孩子“沉迷”的背后,潜藏着亲子关系的问题。

有时,是因为我忙于自己的事务而未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有时,在与孩子交流、游戏时我表现出了一种疲于应付、敷衍了事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出现得过于频繁。

有时,我在批评孩子时,忘了先处理感受、与她共情,让她想要逃离,在电子产品的安慰中忘掉妈妈的冷漠和疏离。



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不妨看一看,不当行为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情绪?

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反映了亲子关系的问题,照见了父母自己的问题。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其实,孩子沉迷的不是电子产品,而是一份不会消失的安全感。

因为电子产品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电子产品能无条件陪伴他,电子产品不需要上班、休息,不会感觉被打扰,不会回避、敷衍他们,而是持续不断给他们带来简单的快乐。

其实,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这样简单的快乐。

并且,父母能给孩子的,远比电子产品多得多。

插播一个例子:

女儿幼儿园有一个外教老师,特别受孩子喜欢,我原以为是因为孩子对他的身份比较好奇,当我听了他的一节课后,才知道,做一个有趣而热情的“大小孩”,就可以俘获孩子的心。

比如上课了,孩子们叽叽喳喳,老师用抑扬顿挫地语调引起孩子注意,在坐凳子上时,故意“摔了一跤”,孩子们哈哈大笑,他就一脸无辜,请教孩子们应该怎么坐才不会摔倒。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开口,他亲自走到孩子面前,用肯定的眼神、温柔的抚摸、夸张的表情动作鼓励孩子开口。

教学里也穿插着变魔术、手工、游戏,让人喜欢、参与感强。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轻松愉快,愿意与老师亲近,让人分不清,谁是大人,谁是小孩。

我想,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时,都能像这位老师一样,充满童真、热情和乐趣,孩子又怎么会沉迷电子产品呢?



也许你会说:我太忙。我不是老师,没那么专业。我也没那么多精力。

其实,有效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有时五分钟就足够了。

每天,哪怕花五分钟陪陪孩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抛开工作,让自己也回到童年,用童真、逗乐的表情和孩子交流,用好奇心与孩子体验、游戏,甚至,只是和孩子一起做做手工、追逐打闹一番。

你会发现,学做一个“大小孩”并不难。

在宝妈群里,看到一个妈妈仅仅花了十分钟,和孩子做了一个手工,就得到了这样的反馈:



孩子说:“谢谢妈妈,我今天过的太开心了。”

妈妈很感动,也很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光。

试想一下,如果是这样一个妈妈,和一部手机,同时放在孩子面前,她会选谁?



努力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才是解开孩子“网瘾”的那把钥匙。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颗贴近的心,以及一段亲密无间的关系,可比电子产品有意思得多了。


写在最后

不知不觉,这篇文章已经到了尾声。也许有的人依然期待,我给出一些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技巧。

比如营造好家庭氛围,父母做好榜样,多点兴趣爱好。让孩子知道,除了电子产品,有趣的事情还很多。

比如孩子在游戏、阅读时,尽量选安静的地方,排除电子产品的干扰,培养她的专注力。

比如,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孩子事前约定好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用计时器、沙漏等提醒孩子。

还有手机里不要装太多游戏,保证内容有益孩子的身心,设置密码以保障财务隐私、安全等。

相关的技巧,相信我们已经看得太多了。

有用吗?当然!

然而,就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所说:“所有的养育,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才会最有效。没有爱的技巧只是技巧。”

这爱是什么?

是你在营造氛围、树立榜样的同时,也全然接纳孩子,而不是焦虑于孩子沉迷手机这个行为。是你在排除电子产品干扰的同时,也能看到电子产品的另一面,并教会孩子如何受益于此。是你在和孩子制定规则、使用工具时,不带主观的期待、评判,给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是你能真正看见孩子,而不是只看见一部手机。

爱,才是疗愈一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