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阉割”与“父亲”的概念在育儿中的启示

一、孩子在发展中遭受的父性创伤

有了关于阉割阉割的符号性生成效应以及促进性成长环境的概念,我们来从个体创伤的角度理解俄狄浦斯的悲剧,就可以发现,悲剧是必然中的偶然,这个必然就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个偶然是个体在具体时代具体家庭的中的特殊遭遇,通过精神分析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它进而避免和预防,这样整个人类在命运面前会更自由。

俄狄浦斯的生父忒拜国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啊?作为现代人,你们能理解吗?俄狄浦斯的生母又在整个神话故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经历了这样的创伤,给他的个人无意识抹上了一个灰暗和充满攻击的底色。

父亲与儿子

我们进一步结合客体关系理论来分析,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发展。在生殖器早期(3-5岁),是男孩认同父性的关键期,这个认同主要是通过“内摄”实现的,“内摄”通俗地讲就是接受和吸纳,这个过程受两个方面的影响,最终决定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和对父性认同的模式。

一个方面,从孩子的内部发展看,内摄机制受到母婴关系的影响,口唇期冲动会分化为吮吸-扩张和攻击-虐待两种力比多固着类型,这直接影响着孩子内摄的模式。如果孩子在口唇期没有感受到母亲在共生关系中和孩子分享力比多,为了体验隐藏在母亲防御下的爱,孩子不得不采取咬的方式,没有这个基础,到了生殖器早期孩子往往无法设想分享父亲阴茎魔力的可能而采取攻击破坏的形式。

在想象层面上阉割父亲,夺取父亲大阴茎的魔力,这在儿童的游戏中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梦的分析) 同时,这样的状态中孩子会出现非常强烈甚至病理性的阉割焦虑(反向形成机制),在和这样的孩子的分析性治疗中,我们要回到口唇期去处理母婴关系创伤,在克莱因女士所谓的分裂位置上开展工作。

另一个方面,从孩子的外部环境看,即爸爸提供的客体和客体关系看,如果爸爸向儿子表示出爱和情感,内摄的便是爱和分享,男孩会为自己发展出的新身份感到确信和自豪,阉割焦虑会降到最低。这个时候,男孩往往会把父亲作为同盟,去对超越更早时期残留的对女人阴道吞噬的施虐受虐想象,男孩往往有炫耀他们小鸡鸡的倾向,抓着它,不断地确定它的存在。在原始和不太原始的神话中,生殖器被作为一种抵挡邪恶力量(阴邪力量)的象征符号来崇拜,卐与卍。

心理学中的“”超我“

内化的父性最后成为“超我”的基础,但孩子超我的严厉程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父亲的权威,弗洛伊德后来承认了克莱因的观点:“超我最初的严格程度并不或者不完全代表从对象那里体验或吸纳的严格程度,而是表达了儿童自己对对象的攻击程度”。所以我们要真正深刻的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就要回到前生殖器期,这是客体关系理论淋漓发挥的领域,但是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我想讲的是,理论的发展上,俄狄浦斯有一个线性的延展,特别要看到客体关系理论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补充理解,这是拉康没有阐释的部分,我们应该注意前生殖器期母婴二元关系中父亲不在场的在场生殖器期父亲在场的不在场。

二、 关于"刚刚好的父亲"的提出和思考

妈妈与儿子

中国的情况比较普遍的是,妈妈和孩子黏着的过分紧密,现实中父亲的缺位以及文化中父性功能的衰落,导致孩子很早就体验到了来自母亲的强大性刺激。性的享乐往往成了死亡驱力的一种消费,致孩子很难放弃对母亲的幻想,他们社会化的过程被阻止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制造被关注,不能容忍满足感的延迟,一种特定性焦虑和攻击性将支配他们的行为。阉割的失效导致性享乐淹没了对母亲的恐惧,或者享乐与恐惧同在,好的母亲与坏的母亲分裂,这又导致了母亲的焦虑和无助 ,进一步强化了男孩的分裂。

这样的分裂往往会投射到父亲身上,在认同过程中,同性链接和憎恨父亲以一种冲突性的表达形式存在,一种带着躁郁结构的歇斯底里和精神分裂症出现了。对这部分的理解,已经在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的交叉地带,但精神病理学对此的理解是不够的,特别是中国的情况,我经常遇到从精神科转介过来的来访者,医生没有办法依据他们系统给一个确切的诊断,美国的心理治疗诊断体系发展了一个边缘性精神障碍的概念,从20世纪70时代以来,这样的诊断越来越频繁。

精神疾病

诊断的就是一个外壳,除了病人可以暂时安全的住在里面,有一个稳定的存在,医生、以及医院和制药商的利益勾连也可以住在里面,在这个意义上说拉康派和强调弗洛伊德事业的分析家们不支持这样的诊断。我关于“刚刚好的父亲”的假设,是给自己一个工作的参照点,去弥合拉康临床和客体关系学派临床的裂缝,从而更好的使用阉割的概念来工作,更好的陪伴来访者特别是精神病性结构的来访者回到人间。

总结: 刚刚好的父亲也给所有的父亲提供了一个参考,不能够不管不问,认为自己的责任只是在外面挣钱,养孩子是太太的事情或者老人的事情,父亲是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在这里得到指导和关爱,孩子才能获得理性、进取心、抗挫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说的父亲不是爸爸,而是父亲的思维、力量和榜样,有时候很多妈妈也能给予,不过做为一种普遍价值观,我们当然更期望男人们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来,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拥有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