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我从赵国穿越而来


这个问题,这种现象,可以说由社会大风气造成,按目前来看,出现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还不很明显。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得从教育的发展过程来说,过去基本上每个乡镇,初中都设立统一招考200个尖子生,县级中学,在高中也招几百个尖子生,有目标有选择,才有奋斗才有竞争,当时小学以考上尖子班多少人来体现学校的成绩,初中、高中也是这样,要考得好,就必须要抓学习抓质量,不是吹牛吹出来的,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有一个竞争学习的氛围,不但成绩好的学生勤学,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而自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整体上来说,学生无论成绩好差照样升学,学校之间不存在考试竞争,初中高中不再招尖子班,各个学校学生成绩好差都无所谓,在这种大环境下,谁去抓学习干什么?现在各中小学校,不管学生成绩好差,校长按照潜规则照样做,谁还辛辛苦苦去抓学习呢?而且抓出了成绩也没有用,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是学校的问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是如何恒量教育标准的问题。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小学、初中都没有氛围,甚到县级大多数高中也失去了学习氛围,有的私立学校趁机建立,并加强管理,高收费,使大多数家庭子女不得不出高价读初中高中,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成了摆设,根本没减轻读书的负担,反而因大家选择了高价私立学校,而加重了读书的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小学开始就要抓教学质量,有一个教学标准,才能促进各学校去抓去促,才能见成效。


善美真888


乡镇中学的生源越来越成问题了!乡镇中学教师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

就像题主所说的:“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听起来可能觉得不可置信,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优秀生源不断外流,乡镇中学缺少优秀生的带动,学习氛围难以形成,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混日子,什么也不学。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管理的难度也非常大。

其实,乡村的孩子本质不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久而久之,就连孩子自己都放弃了;农村的家长对孩子也普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基本不管。

教育专家能支什么招,我们不知道;教育专家也很难知道一线的真实情形。我只觉得,乡镇中学的老师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尝试:

1.接受现实,接受学生;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学生就是这样的学生,基础差,不学习,混日子,老师光着急也没有用,批评过度更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如先调整心态,坦然面对,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值。

这需要教师平心静气,摒弃名利之心。

2.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步子放缓。

课堂容量小一些,难度降一些,步子慢一些,让学生能感受到一些成就感。

3.鼓励学生去学习,哪怕一点进步就给予鼓励。

4.作为老师来说,努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对语文学科来说,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引导孩子思想慢慢成熟。

不学习,混日子,其实都是内心迷茫不够清醒。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给学生读一些励志美文,或者引导着读点书,谈谈社会时事,慢慢去唤醒。

5.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应该给农村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给农村教师一些倾斜的政策。

教育就像耕耘,而教现在乡镇中学的孩子就像拓荒,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农村教师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一定取得表面上的很多成绩,教育管理部门在评价机制上,对农村教师应该更加灵活多元,不能唯成绩。而社会公众对农村教师的工作也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戚老师说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本身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工作,且我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通过考学才走出农村。尤其看到现在农村乡镇学校教育严重滑坡时,我也有一种焦虑感,因为我的晚辈都在农村,他们读书上学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基本上都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先说乡镇中学的师资吧,这已经成了暂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现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乡镇中学的教育质量相比多年前都严重下降。主要原因是好老师留不住,年轻教师不愿意去。结果就导致老师数量少,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若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即年轻教师都愿意往城市里走,一是生活条件好,二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时,乡镇中学老师数量会急剧萎缩,自然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成了很难扭转的无奈现实。

现在尽管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且国家也免除了农业税等各种税收,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生活条件好的同时,反而让很多农村家长看到一个事实,既在农村乡镇读书的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投入那么多钱,最终还找不到工作,为啥还要供孩子读书呢?恰是这种对孩子上学读书持悲观的态度,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更不重视孩子学习。再加上学校教育质量也不如意,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自然使家长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题主所讲一个班有60多名学生,只有三四个在学,其他都在混,怎么办?

如果本着务实的精神考虑问题,每个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学,如果优先保障这些学的孩子,那不妨就把肯学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里,配足老师,或许能解决点问题。但这又违反了有关规定,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只能建议家长看看能不能把孩子关这到县城或市里学校上学了,毕竟那里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要好的多。对于混日子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到了初中阶段如果混日子,肯定学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法制约着,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学生混到初中毕业,甚至有些学生还熬不到毕业就辍学了。

没有人能改变一个装睡的人,那些乡镇中学在混日子的孩子,大都是唤不醒的装睡人。

事实上,很多初中生在混日子,并不仅是从初中才开始混,而是在小学阶段就因为教学质量差,而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我接触过不少农村小学,包括城市周边的农村小学,目前就存在学生素质差,理解和接受能力弱,考试成绩更差的现象几乎常见。这说明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长不懂家庭教育也不重视自我学习,就已经注定孩子在学业这条路上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所以,对于农村家长,有些重视孩子教育的大都从小学开始,就想办法让孩子去县城读书,甚至不惜去陪读。这说明只有家长自己下功夫才能改变现状。如果光怪那些在中学混日子的孩子,根本没有道理,这些孩子其实也是受害者。

换城里的特级教师到乡镇中学去教学,恐怕收效也甚微,因为空中楼阁早已经形成。

当我们看到很多乡镇中学的孩子们在混日子不思进取的时候,想去改变他们已经晚了。教育是一个重视打基础的工程,幼儿期和儿童期里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基础教育,孩子的综合素质差,即便让城里的特级教师到乡镇中学去教学,也很难收到成效。因为没办法去补足欠下的基础教育债,最多也就是让那些混日子的学生增强一点对学习兴趣罢了。所以说,当我们面对一座空中楼阁时,还得从教育体制根本上来考虑问题,既乡镇中学是否应该存在?或者尝试从小学阶段就普及远程视频教育,从5G发展来看,将来可能会解决这块问题,到那时乡镇学校的老师恐怕就成了辅导员了,而不是纯粹的教师。

结束语:别指望专家,专家都是坐而论道者。最有希望的,也最靠谱的应该是家长自身,在环境无法改变,在师资力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好带孩子去城里读书上学吧。而这条路早于十多年前,就已经有无数农村家长在做了。


寒石冷月


这种情况在乡镇中学还是存在的。老师在这样的班上带课有时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01 在这样的班级上课是什么感受?

我刚开始教书是在一个三类高中学校,学校位于一个县里的小镇上。一年招收500个学生左右,都是初中成绩最差的学生了。如一中招收的是500多分的学生,而我们学校招收是300分左右的学生。400分以上在我们学校就是非常好的学生了。

由于学生知识底子差,高中内容几乎听不懂。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行为很差。上课好多不拿课本,更别说记笔记。可以想象,这样的班级上课时没几个人听课。睡觉都是好的,关键是喜欢讲话。老师吼一声“不要讲话!”管不了两分钟,就又“嗡嗡嗡”的。维持课堂纪律都令人头疼。作业就别提了,交上来大多是乱画的。

学生的自控力以及道德感普遍较低。讲话喜欢带粗话,大声吼,一点小事就骂人。男生抽烟喝酒打牌的多,时不时打架。男女谈朋友的也多。

很多老师都是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但效果不很明显。关键是学生也软硬不吃。于是,老师们只好从自身改变入手,一个一个找关系、寻出路想方设法调离这个学校。我们学校每年都有3、4个老师调到市区学校去。有的是辞职到沿海城市去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调到市区学校的老师教学业绩并不比市区学校原有的老师差。后来许多都成了高三把关老师。有一个物理老师调到一中后还成为了省级专家,全省高中只有两个。

02 如何在这样的班级进行教学?

我认为,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

刚开始,我也是盯着高考去努力,心想,哪怕学生考一个专科也好啊。因此,我想了一个法子,除了讲新课之外,作业一律喊学生回答,从第一排第一位同学开始,顺着往后走,每个学生都要轮到。有时一节课的练习要讲3、4节课。太难了的,我都直接给答案让学生背。这样来促进学生学一点进去。

这样子教学,虽然学生最后高考大部分能上专科,极个别上本科。但,教学环境氛围并没有好转,上课实在令人头疼。

我就经常琢磨如何改善这个环境?我想,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太难,进步太小。很难坚持下去。另一个原因就是学习太枯燥,令学生产生不了兴趣。于是,我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去改变。

第一,撇开高考的要求标准,也不管平时考试,反正考来考去也就那样。把知识难度降到极低极低的水平,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第二,平时多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在低起点知识的基础上,和学生讨论分析,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三,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和品性好的学生。很多时候我是把表扬和鼓励的话写在一张精致的纸上,做成书法作品的样式,上课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送给这些有进步的学生。对哪些很差有学生偶尔也写一点鼓励的话。

我几乎没批评过学生。尽可能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交往。有时他们爆粗口,我当时也只笑一笑,然后再补一句:“尽量不骂人啊”。所以,学生们都对我还蛮尊敬,上课就好了很多很多。


听雪学苑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眼见这两年,农村条件好点的家庭,有见识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经过这样的分层后,留下来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讲述自己亲历的几个小事件。

A女生(我不便说学生的名字),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再没回来。小姑娘不光成绩差,关键是从没在人前说过话。

学校让学生申请贫困生补助,根据她的条件,完全有资格。没想到她不申请,我私下问她原因,她说,我爸说太麻烦了,还要到乡里,村里各处盖章。在我的劝说下家长把表领走了,可眼见到了最后一天,天下雪了,她的表迟迟交不回来。

我一再催促,雪晴后她爸终于来了,抱怨学校催的紧,抱怨路不好走。

我没说什么,心里想,现在村里有车的人家这么多,随偏一个关系好的,让他开车送自己一下,有多难呢。你就不怕那一千多的补助没了吗?

看着他卑微,懦弱的样子,我就知道小姑娘不爱说话的原因。

男生B,据他爸自己说,他以前考上什么学校,被人顶替了。他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影响着孩子。B很聪明,但不认真学习,老师批评,他竟然反驳说,我爸说学习好也没用,没权没钱,还不是一样的。

真不知道他爸受的是什么教育。现在他爸中风,没有劳动能力,全靠他妈打工挣钱。

男生C,他妈有轻微精神病,他爸在建筑队干活。课堂专注力特别差,学习不行,还好吃懒做,特别爱吃零食。当然,他也买不起贵的,都是几毛钱的东西。

你可能觉得我说的是个例,还真不是,只是这几个学生家庭背景比较特殊。事实上,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学习懒散,浑浑噩噩,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我们常说,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奋力奔跑。事实却是,越优秀,越努力。

我也曾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一,他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呆在这狭小的天地间,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难接触到社会的精英。

当城里的家长为教育焦虑不安的时候,他们依然“岁月静好”,觉得让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尽到责任了。至于教育么,那是学校的事了。不可能给孩子做出表率,自然也不可能给孩子人生有什么指导。

二,学生身边很少有榜样,都是一群同样平庸的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特别享受那种井底之蛙的感觉,不知道外面的天是什么颜色,外面的人是什么样子。

这些孩子,最终踏上他们父辈的老路,依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事着最低级的劳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面对困苦和不幸,只是被动的承受,忍耐。

这还真是放羊娃的故事,放羊是为了赚钱,赚钱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孩子。生孩子干啥?放羊。

农村人的起点都差不多,精神上的懒惰让这些人越来越穷,在逼仄的生活里,龟缩一隅,无力改变,最终涛声依旧。更难想象的是,他们今天的行为不光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还会影响后代的人生。在农民进城的浪潮中,他们将成为沉淀下来的一群人,被动的留在农村,一代又一代。

那农村会不会真成为鲁迅笔下的阴晦萧索的荒村?


自名秦罗敷


我从教三十多年了,做过十年初中班主任,然后到小学做管理工作,自认为还是教育工作的里家行手。我觉得解决实际问题,靠的不是理论,而是实际的工作经验。你问专家,他的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们就会说理论,一套一套的,其实不中用。他们会说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许分快慢班,这样会打击很多人的自尊心。按他们的思路,好学生也给混坏了。真正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线老师,会告诉你,把水平差不多的分到一个班,量体裁衣,因才施教,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好的吃不饱,差的却消化不了,结果就会大家都不认真学习,好的早就会了,再讲他都觉得老师墨迹了,怎么办?只好不听了,玩了。差的呢,听不懂,跟不上,学也不会,也只好不听了,分心了,玩了。如果按成绩分成不同的班,基础好的,拓展知识,加深加宽,他们学到了该学的知识。基础差的,从基础抓起,打稳基础,逐渐消化吸收,也能学的进去,也会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我们这里的高中明面上不说分快慢班,但是都是分小班和普班,其实是一样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跟快慢班不是一个道理吗?全国范围内不是都存在吗?一个县市里可以有重点和普通中学,一个学校里为啥不允许量体裁衣,因才施教?可是,你如果问专家,他会有一大堆歪理邪说,结果就会弄得所有学生都不学习,或者升学率严重下降。


005222000995


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是高中学校的老师,对于题主抛出的这个问题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貌似又很熟悉。

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在十年前曾经上演过类似的事件。

一、95%的学生在混,说明初中学校的校长没有压力

1.国有民办使得初中学校压力顿无

县财政为了甩掉包袱,对县城三处高中实行了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那个时候国有民办挺时髦的。

实行国有民办以后,各高中学校为了增加办学经费,只能扩大办学规模。记得我这所学校最大规模一直扩充到100个教学班左右,除了高中部,还增设了高中部、小学部。

那时候,高中每个班可以收到60-70个学生。国有民办时期,中考只是一种形式,因为只要学生想读高中,只要交钱就可以了。那时候的初中学校一点也没有压力。

2.高中学校无序招生让初中学校没有压力

除了国有民办以外,高中学校的无序招生同样使得初中无压力。各高中学校为了抢生源,在中考之前就纷纷派出老师去初中学校找班主任、年级主任甚至校长,鼓动好学生报考自己的学校。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老师会直接跑到学生的家中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并做出种种承诺。

高中学校上门求着初中学校,你想想,初中学校还用的着费力气吗?供不应求!

3.初中学校的老师晚上到城里归宿使得初中学校管理跟不上

很多乡镇的老师在城里买了房子,虽然乡镇生活条件比以前大有改善,但是与城里还有差距。再说,村村通公路修得平坦通畅,小轿车价格又便宜,下午下班后就开车离开了学校到城里的家生活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学校的学生管理无法保证,因此取消了晚自习和寄宿制度。

二、如何改变这种混日子的不良局面呢?

靠学校的老师不可能,靠学校的校长很难,靠谁去改变?

要靠当地的教育局局长甚至县委县政府领导!

我们这里初中学校原来那种混日子的局面已经彻底改变了,紧张程度一点也不差于高中学校。

办法有这么几点:

取消国有民办办学体制,这个必须由当地政府部门决定。

规范了高中招生秩序,这个教育局就能办到。

修改了对初中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以及对校长的考核评价与使用制度,特别是推行末位淘汰制度。

规范了全县教职工的请假与考勤制度,加强了工作纪律要求,严格进行落实。

就是这么简单的四项措施,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秩序一下子得到了扭转,初中的教学质量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从题主的描述来看,这个地方的教育百分百出了问题:

一个是大班额化解出了问题,初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60人以上的超大班额的。

另一个是这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是全县(区)范围内的共性,那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不称职。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朗月寒雪


看到题主发出的这个问题,我想到10年前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学生打电话和我聊天的时候说到的一席话——

“老师,我和你说,我们原本班级的大部分同学,上了中学之后都不想学了,xxx上中学才一年时间,头发染得像个外星人似的;xxx整天都泡在网吧中,他爸有一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网吧中拉回去……整个班级那么多人,只有xxx一个人在认真学习,我自己上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也放弃学业去打工。”

中学阶段,一群叛逆期的学生遇到师资力量、学校管理都存在非常严重短板的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向上向善的可能性不会太大。那位被他父亲在三更半夜从网吧拉回去的学生,在他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曾经有过在村保健站一边挂点滴一边背诵课文的经历。前些天我遇到这位学生的家长,那位家长说:“如果我家的xx上初中的时候也是你这么负责任的老师教,他现在的命运肯定会改写。”

“这些都过去了,我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但这孩子上中学之后变成这样,确实挺可惜的。”我对那位家长说。小学的学霸上了中学之后就开始“放飞自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近墨者黑”这四个字在起作用:身边大部分同学拉着你去网吧玩游戏,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旁边的同学都没有将心思用在学习上,在这种学习生态中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学生真的不多。

孩子在中学阶段混日子,家长也有很大的责任。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阶段都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作为老师,我经常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作业没能及时完成,多次打电话联系家长,让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是家长却一直是一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态度。甚至有些家长对我这样说:“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有办法,还要求老师干嘛?”孩子的学习习惯、态度、成绩和老师有关,但家长也不能完全充当“甩手掌柜”。

当然,中学生在学校混日子,更大的原因是自己的自律意识没有“在岗在位”:晚自习爬墙出去泡网吧、早恋、学非主流,这种学生可能畅快得了一时,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后悔是妥妥的事情。有人说,中高考是一个人的“第二次投胎”,这句话可能有点偏激,但通过中高考改变此生命运的学子并不在少数。在最需要努力的年龄段选择了安逸和任性,在最需要清醒的年纪选择了装睡,在自律意识最应该坚挺的时候选择了“熄火”,这种学生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难度是很大的,他们一般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有的回去继承家产,有的只能出门打工。

你如何看待乡镇中学的这种现状呢?欢迎留言交流。


微雨润苗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看到这个问题,剑客老师不由想起了自身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农村中学读初中,一个乡中,三个年级,每级三个班,每班人数确实有六七十人,把个破破烂烂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

当时,班上想读书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考上中专中师就意味着捧上了公家的铁饭碗!那时候允许留级,班上的留级生很多,初三复读的人更多,有的复读了好几年,我们班最大的已经是二十开外,像我这样七岁上学,一级不留的在班上年纪最小,只有十四岁。

90年初,我从普高考上师专。三年后,拿着报到证又回到了母校,在乡中当了一名农村孩子王。

当时,财政还是包干的。教师工资由乡政府开,经常三四个月发不出来。

那时候考中专已经没用了,大学毕业都不分配工作。农村学生兴起了辍学打工潮。未成年学生时不时的就有人忽然不来上学了。控辍保学任务很重,老师们经常上门挨家挨户劝说,有时候还要拿工资为学生担保学费,否则,他们就不念了。

在乡中一干就是8年,认真学习的学生一个班怎么看也有一小半。毕竟他们的家长在外打工时也长了见识,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想让孩子考高中上大学。

但那时候又来个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撤并了一批农村中小学。我所在的学校就此成为了历史。

当然,一同进行的还有撤乡并镇。

到了城乡结合部的镇中学,我又干了6年。这里学生家长有的在农村里,有的在镇上。农民、工人、商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闲汉,啥样人都有!

一个年级6个班,每班50余人,认真读书的也有一半人。主要看家长意识而不是身份职业。

后来,我调到县城,才发现学生认真学习的超过八成,远比乡镇学校多。

说来说去,主要还是看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

当然,越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会想方设法把孩子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里去。

而在农村学校教得好的老师也相继离开了,去了城里。

所以,这些年,农村教学硬件好了,认真学生的孩子却少了,可叹!


剑客谈教育


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

这样的事情,在农村中也越来越多,看了之后我也觉得心中凄凉。我也是一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希望有一天能帮助到农村,或许我也只能做好我自己吧。我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幼儿教育,后来几经辗转,做过中专兼职老师,也做过奥数辅导,现在做快速阅读、思维导图、超级记忆等高效学习方法的培训,甚至最近被各大媒体报导批评的“量子波动速读”也深有了解,在孩子的潜能激发方法上面也有了系统、体系化的认识。像我这样的家长,可能都会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吧,但是我没有这样选择,我的孩子仍然在老家农村里读书。

我为什么把孩子放在农村里读书呢?

一方面,农村里到处都有各种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孩子可以下河捉鱼,上山采药,也可以进城玩耍,可以说在目前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进退有余。

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相对城市来说,要轻松许多。孩子没有在城市里学习,就不会有太多的课外辅导班,也不会连周末都没有时间休息玩耍。而且在城市里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没有农村那么自在。

孩子的学业轻松,我们家就可以对孩子实施我十五年教育核心的方法。

第一,我们对孩子实施调心的教育。在我的家庭里,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也是从最近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的,也是我在我个人身上实施后尝试到的效果,再应用到孩子们的身上。别人可能都讲大道理,我却讲学习心态是身体中的道理,孩子确实能感受到内心的状态,用调心的方法去认识这种内心的感觉。虽然孩子年龄小,但是也多少能听懂我所说的,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绪来临时的具体感受,可以认识到内心处那股感觉。

第二,我们强调孩子的记忆能力训练。孩子现在二年级,课本上要背的课文都已经背下来了。而且他还借着副班长的小职位,拉着班上的男同学一起背书。我们在家也鼓励孩子,在学校里多帮助同学把课文背下来,同学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教他们。这样做法,我不知道具体能为班上带来多大的学风改变,但我知道我的孩子正在向着一个积极正向、乐于助人的方向成长。

第三,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思维能力训练。我们所强调的训练方法,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写作或者说话。通过孩子的阅读进行内容的输入,再通过说话与写作的输出,可以全方位地训练孩子的思维分析能力。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我相信的是持续不断地训练,所以我们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在训练孩子写作文与阅读的能力。虽然我们不去追求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那么神奇的效果,但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再结合说话与写作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慢慢得到训练。而且这些方法,也是我个人长期在做的一件事情,很清楚其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不是追求短期的效果,而是长期的坚持,是一种持续的能力训练。

大概年后,我也决定从城市转回农村,帮助我的孩子去学习。用我的方法帮助他去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习和认识自己。

农村的班级95%不学,只能靠老师、家长,更要靠孩子自己

孩子不学,要唤醒他们,需要的是老师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而不是教书面知识的能力;需要老师用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眼光唤醒孩子窄小的心灵。老师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心胸、眼光,看到更高的生命成长,才能真正意义上给予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孩子不学,要唤醒他们,需要的是家长自己觉悟。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财多少,而是家长的陪伴引导;孩子不需要家长没有照顾孩子的补偿,而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如果家长都不改变,要想孩子改变,可能难于上青天吧。

孩子不学,要唤醒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只有孩子意识到、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的时候,才能从沉睡的心灵中站起来。他们需要灵魂的工程师,也需要生命的引路人。

结束语

我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我的影响下走上生命成长的道路,心胸宽广、眼光久远,能为国为民做一点小事。

@童教雷鸣,全脑思维训练,科学、简单、有效的写作方法训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