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學習中醫必須知道的——“五行”

華夏民族是最講究協調和平衡的,

而木、火、土、金、水的生剋制化

是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繫、

協調平衡的基本規律。

五行不是“五材”:

最早的時候,五行還不是五行,

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五種材料。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木、火、土、金、水

是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最為常見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

但是這些東西,不是五行,也不能可化生萬物。


五行最早是五種材料

《尚書》提出了哲學概念的:“五行”

《尚書·周書·洪範》說:“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

《說文解字》說:“行,人之步趨也”,就是邁步往前走的意思。

“五行”,就是氣的五種運動狀態。氣可以理解為“能量”。

也就是“能量”的五種不同的運動狀態。

《尚書·周書·洪範》還對對五行的特性進行了歸納: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自此,五行變得抽象了,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五類物質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是能量的五種運動狀態。


3.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

“火曰炎上”:

凡具有炎熱、升騰、光明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火。

“土爰稼穡”:

爰,通 “曰”;稼穡,就是種地豐收等農事活動。

凡具有承載、受納、生化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

“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都是基於土之特性的表述。

“金曰從革”:

從,順也;革,變革。從革,指金具有順從變革、剛柔相濟之性。

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變革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金。

“水曰潤下”:

潤下,就是說水有滋潤、下行的特性。

凡具有滋潤、下行、寒冷、閉藏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水。


4.五行的歸類:

人們按照五行的不同屬性,把世間的萬物進行歸類。


五行歸類

五行的關係:“生剋制化”:

五行的系統正常情況下是處於平衡穩定狀態的,

但是五種能量的特性各不相同,如何穩定平衡呢?

通過人們生活經驗的觀察,總結出五行生剋的規律: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這裡面,有“生我”和“我所生”的關係,

比如木生火,木就是火的媽媽,火就是木的兒子,

到了火生土,火就成了土的媽媽,土是火的兒子,

以此類推。

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這裡面,也有“克我”和“我所克”的關係。

比如從木的角度來說,因為木克土,所以“我所克者”為土,

但是金又克木,所以“克我”的就是金。


《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這是五行相生與相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

讓五行系統處於正常平衡的狀態。

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

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間的正常協調關係。

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

才能維持事物間的平衡協調,促進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


摘自《返樸求真 迴歸經典 — 我對《黃帝內經》五行學說的解讀》——郝萬山(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學教授

五行生剋異常:

生克的關係有時候會出現異常,

又分相生關係異常和相剋關係異常兩種:

6.1 相生異常:

比如媽媽生病了,累及到兒子,

比如腎陰虛,導致肝的疏洩異常,肝陽上亢

這叫母病及子

反過來,兒子生病了,累及到媽媽。

比如心血不足導致了肝血虧虛,

這叫子病及母。

6.2 相剋異常:

本來木克土的,剋制是正常的,

但是木的能量有時候太強了,

木用力打壓土,就導致了土變弱,“木旺克土”;

或者土本身弱,導致了木相對的強,這叫“土虛木乘”。

比如有的人肝氣鬱結,一生氣,就肚子脹、泛酸、拉肚子等情況,

這是“肝木旺乘脾土”了。

或者脾胃本來不好,導致肝氣克伐

出現頭暈乏力、腹痛、拉肚子等,就是“脾土虛肝木乘”

這叫相乘。

還有本來金克木的,

但是有的時候木氣很強,導致木反侮金,

出現造反 ,就是木亢侮金。

比如有的情況暴怒,導致肝火亢盛,

太過了,導致咳嗽,咳血等傷肺的狀態,

這叫“木火刑金”。

就是相侮。


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重點突出土生萬物而居中央,

對方位東、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具有重要的統領作用。

以土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是對五行學說的進一步補充。

這是根據“河圖”的方位來確定的。


中土五行的方位和主時

在中土五行模式中,脾歸屬為土而居中央,

脾有主四時而長養和調節肝、心、肺、腎四髒的作用,

如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而木火金水四行之間存在著遞進發展的關係。

首先,將人體比喻成一個“大自然”,

大地(土壤)對應脾胃,地底下對應腎,樹木對應肝膽,天空對應肺和心。

當大地(對應腎)回暖時,地下溫度升高,陽光普照,

樹木(對應肝)吸收土(對應脾)中的水分和營養茁壯成長。

其中,樹葉在光合作用中釋放了大量的水蒸汽(陽載陰升),

當水蒸汽不斷上升,上升過程中不斷散發熱量(對應心),

將熱量散佈在天空,隨著水蒸汽不斷升高,形成雲(對應肺),

在這個過程中,樹木生長了枝葉,

創造了生命體存活的基礎,整個大自然一片生機;

當遇到冷空氣,天上的雲降而為雨(陰覆陽降),

雨降到地面進入土壤(對應胃),

最終流入地下(對應腎),如此循環反覆。

這就是“一氣周流”。

運用在人體也是一樣,脾胃為軸心

肝升肺降,心腎相交,精神相應。

這個理論會專門另做文章探討。


人體的一氣周流圖

五行的生剋制化,可以說明五臟的關係,

在分析病理變化、預防疾病時,是非常有用的基礎。

還有預測氣候的“五運六氣”,都是基於五行之上建立的系統。


總之,五行學說的生剋制化系統觀,

揭示著物質世界存在著複雜的普遍聯繫及多元事物之間的穩態結構關係。

萬物本於一氣,一氣分為陰陽,陰陽化生五行,五行中又有陰陽。


我是中醫岑延祐,用碎碎唸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成為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