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的辛酉政变,给清帝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公元1861年,咸丰帝因病驾崩。临死前指认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这便是后来的同治帝。但是,此时的载淳年仅六岁,根本不具备亲政的能力,所以朝中政务暂时由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名辅政大臣代为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剧照

此时的清廷内部很容易发生君弱臣强的局面,这并不利于皇权的稳固和稳定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提出要求垂帘听政,但却遭到了顾命八大臣的强烈反对,双方之间的矛盾也顿时激化了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太后慈禧选择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尽数剥夺并收归己有。同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因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所以得名辛酉政变。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画像

咸丰帝驾崩,托孤八大臣

关于咸丰帝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迷。有声音说他是先天身体条件不好,所以一直体弱多病。也有声音说咸丰帝过早驾崩是纵欲过度,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咸丰帝从公元1851年继位开始就一直只有一个儿子(有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在长达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仅与玫贵妃徐佳氏共同生下了次子悯郡王。但可惜的是,悯郡王出生于丑时,到了卯时就不幸夭折,连名字都尚未得到就离开了人世。此后,咸丰帝再未得子。所以在咸丰帝驾崩之时,只能够将皇位传给长子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咸丰帝深知,想要让年仅六岁的载淳亲政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先祖康熙帝就曾六岁亲政,但载淳不是玄烨,他并没有康熙帝的天资。所以,咸丰帝决定效仿先例,为载淳指认了八名大臣辅佐,这就是顾命八大臣。

这顾命八大臣分别由宗室成员和军机大臣组成,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则有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托孤之后的咸丰帝仍然感到惴惴不安,担心同治一朝会出现康熙朝初期那般权臣擅政的情况。于是咸丰帝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道印章分别授予了皇后和懿贵妃。

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画像

需要提到的是,得到"御赏"的皇后并非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而是慈安皇太后,而懿贵妃才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凡朝廷政令,必须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道印章才可颁行。也就是说,咸丰帝意在让二人牵制顾命八大臣。对此,《清史稿·列传·周祖培》中曾有相关记载:

"穆宗回銮,偕大学士周祖培,尚书沈兆霖、赵光上疏曰:"我朝从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典。前因御史董元醇条奏,特降谕旨甚明,臣等复有何异词。惟是权不可下移,移则日替;礼不可稍渝,渝则弊生。皇上冲龄践阼,钦奉先帝遗命,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赞襄政务。两月以来,用人行政,皆经该王大臣拟定谕旨,每日明发,均用御赏同道堂图章,共见共闻,内外咸相钦奉。"

在笔者看来,咸丰帝此举意在避免皇权的流失。但是,咸丰帝的这一系列手段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漏洞,那便是无人能够制衡皇太后和懿贵妃。咸丰帝认为,只要诏书加盖了"御赏"和"同道堂"两道印章,就可以避免朝臣在外颁布娇诏,同时也可以避免大臣越过皇帝和太后直接行使皇权。不过,一旦同治帝到了亲政的年龄,而皇太后和懿贵妃又迟迟不肯交权,那么又有谁能来制衡二人呢?正是因为咸丰帝的这一举措,才间接导致了往后的三代皇帝都被慈禧所控制的局面。

"御赏"和"同道堂"两道印章


慈禧心生夺权之意,与恭亲王奕訢密谋

实际上,咸丰帝从来没有要让两宫皇太后握有大权的意思,授予二人权力也只是为了避免被大臣所牵制。但是,慈禧却因这块印章而心生了夺权之意,并主动提出要两宫皇太后一同垂帘听政。不过,慈禧的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群臣的认可,在顾命八大臣的阻拦下并未得逞。

大学士肃顺与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算太好,并处处排挤二人。奕䜣名为恭亲王,但在朝中却并无实权。慈禧抓住肃顺与奕䜣之间的矛盾,暗中与奕䜣勾结发动政变,并许诺成功后让他成为朝中重臣。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

但是此时的慈禧尚在热河,而奕䜣还在北京与列强商议停战事宜,于是设计将自己的亲信派回了北京,与奕䜣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渠道。在这样的诱惑面前,奕䜣选择站队慈禧。于是,顾命八大臣一派与慈禧、慈安(被慈禧鼓动)一派之间的矛盾开始升级,慈禧更是准备除去这夺权路上的绊脚石。

实际上,奕䜣之所以会选择站队慈禧,也和自己没有被咸丰帝列入顾命八大臣之中有着密切关系。《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一一慈禧政变成功原因再探讨》中曾经提到: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才具优长,对此,咸丰帝是心知肚明的。同时,兄弟二人曾因奕诉生母的封号及丧仪等问题发生龃龉不快,咸丰帝对恭亲王并不十分放心, '若托以后事,又恐将不利于孺子(小皇帝)。'故此宗支最近的奕䜣被排除于赞襄政务王大臣之外。"

慈安皇太后画像

在笔者看来,在咸丰帝刚刚驾崩之时,顾命八大臣曾经怀疑过两宫皇太后会擅权的可能性。毕竟二人手中有着两枚印章,可以控制皇帝的诏书内容。如果二人真有此意,就可以利用印章直接草拟假诏书,并跳过顾命八大臣直接盖印,如此就可以通过合法来源获得权力,这也是慈禧为何要亲自留在热河麻痹顾命八大臣的原因。

慈禧不仅联络了恭亲王奕䜣,还暗中勾结了醇郡王奕譞。在咸丰帝死后不久,醇郡王奕譞就获得了兵权,这就为后来的辛酉政变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也大大提升了辛酉政变成功的可能性。

醇郡王爱新觉罗·奕譞


慈禧突然发难,铲除八大臣势力独擅朝政

23日,咸丰皇帝的遗体准备运回北京。而慈安和慈禧则以回京筹办葬礼为由,带着同治帝脱离队伍率先回到京师,意图在遗体抵达北京城前提前部署好政变计划。《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一一慈禧政变成功原因再探讨》中曾经提到:

"慈禧太后与小皇帝回銮北京后,则竭力利用满朝文武的正统皇权思想和忠君意识,将自己打扮成长久受人欺侮的孤儿寡母,肃顺等人则是欺君藐上、专权谋逆的乱臣贼子,直如西汉王莽之于汉平帝及孺子婴,东汉董卓、曹操之于汉献帝等。慈禧与小皇帝刚至北京郊外,慈禧即对循例前来郊迎的元老重臣'涕泣','缕述三奸欺藐之状',争取众多大臣的同情。"

暮年时期的慈禧太后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慈禧通过率先返京的方式先下手为强,营造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模样,为的就是让接下来的政变挂上"不得已为之"的头衔,以此抵消政变后朝臣对自己的口诛笔伐。

29日,咸丰皇帝的遗体刚刚抵达北京,第二天慈禧等人就发动了辛酉政变。首先便是以同治帝名义下诏,宣布顾命八大臣的各种罪状。在这份诏书中,慈禧以皇帝的名义痛批顾命八大臣的各项罪状,认为八国联军之所以能够进占北京都是载垣的阴谋。同时,还勒令顾命八大臣退出军机处,卸任军机大臣一职。诏书的最后,还提到命醇郡王奕譞接管善扑营。

进犯北京的八国联军

善扑营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主要职责是为了保护皇家安全。简单来说,善扑营与明代的锦衣卫有着较为相似之处。慈禧之所以要求奕譞接管善扑营,应当是为了避免顾命八大臣绝地求生,以刺杀或兵变等方式对自己产生不利。

没过几天,慈禧再次下诏逼迫载垣和端华二人自尽。而肃顺作为"祸首",被慈禧判处了斩首之刑。而其他的五名顾命大臣则被降职贬官,彻底踢出了清廷核心。至此,辛酉政变结束,慈禧就这样成为了清帝国的实际控制者。起初慈禧真的仅仅是"垂帘听政",但到了后期,慈禧也已经开始批阅奏折,宣告着同治帝被彻底架空了。

操练中的善扑营

结语

辛酉政变对于清帝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此帝国的最高控制权落入了太后慈禧和慈安二人的手中。直到同治皇帝长大成人,拥有了亲政能力后,二人依然手握大权不肯交出。

需要提到的是,慈安皇太后于光绪七年突然暴毙,死因至今成谜。有声音认为是慈禧对慈安下了毒手。这样的猜想也并非空想,辛酉政变后并非慈禧一人垂帘听政,而是两宫皇太后同时监国理政。而慈安为嫡,慈禧为庶,所以慈安的话语权远远高于慈禧。再加上慈安的理政能力远远高于慈禧,很有可能会引来慈禧的妒忌。为了彻底掌控朝政,慈禧也是有一定可能对慈安痛下狠手的。

此后,慈禧先后控制了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控制朝政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可以说,清末清廷所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与慈禧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关于清帝国的覆灭,慈禧也有着无法推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周祖培》

2.《辛酉政变与正统皇权思想一一慈禧政变成功原因再探讨》,王开玺著

本文内容来自今日头条号:钧儒历史 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