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经历政变数量最高纪录,盘点唐玄宗一生与“政变”的爱恨情仇

唐玄宗人生的78年中,在唐代皇帝寿命中算是最高的一个,在其早期执政生涯中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开创了封建王朝发展的最高峰“开元盛世”,也在执政后期贪图享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奸臣发生了导致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乱”,人生的反差可以说的是非常巨大,其历史功过让人难以一言评述。纵观唐玄宗的生平,其中让人觉得讶异的是,唐玄宗一生中在幼年和晚年竟然经历了幼年母亲被杀、晚年亲信被放逐的人伦剧变,目睹了针对祖母武则天、伯父中宗李显夺权逼宫的两次政变,自己也亲自筹划执行了2次夺权、消灭政敌的政变,到了晚年也遭亲身遇了宠臣安禄山的叛乱与在仓皇西逃的路上遭遇了杨国忠被处死、杨贵妃被弑杀的“泾原兵变”。唐玄宗的一生与政变与兵变可以说的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政变、兵变的爱恨情仇也可以说的是非常丰富,也开创了封建王朝皇帝经历政变、兵变数量的最高纪录。

厌蛊咒诅之变,母亲窦氏惨死

武则天登基称帝后的长寿二年(693年)腊月丁卯,李隆基以皇孙身份被封为临淄王。 这一年,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在正月初二朝后,与父亲李旦的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并被草草掩埋,终唐玄宗一生都不知母亲埋在何处。同年八月,其父李旦也被武氏家族诬告有"异谋",权欲登极,连自己亲生两个儿子、女儿都被处死的武则天来说,这绝对是触犯了不可侵犯的底线,于是马上命令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幸亏对大唐朝廷忠心耿耿的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以证明皇嗣不反",才让李旦躲过了这场灭门灾难。自幼丧母,父亲的处境也是战战兢兢、非常艰险,李隆基的幼年生活从小就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过得非常惨淡,但令人欣慰的是,李隆基得到了父亲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细心抚养和照料,李隆基的幼年生活总算过得还算平稳。

神龙政变,祖母武后退位

李隆基在宫中被幽闭了七年之久后,终于在圣历二年(699年)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经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李显被接回洛阳,仍被立为太子,皇嗣李旦被封为相王。长安年间(701-704年),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宫的内外闲厩马匹。

晚年武则天因年岁已高,沉湎享受,宠幸张氏兄弟。而张氏兄弟为了自己永葆荣华富贵,插手朝政,张氏兄弟的争权引起了忠于唐氏的朝政大臣与武则天的矛盾。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趁着武则天卧床养病的时候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并同时派亲信到东宫去劝说和迎接太子李显一共参与兵变,最后在武则天的寝宫走廊将张氏兄弟弑杀,并迫使武则天退位归政于太子李显。

神龙政变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李显的登位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朝统治时代。

在这一天,为防范突然事变的发生,袁恕己随从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统率南牙兵马,他们将张氏兄弟的同党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逮捕下狱。可以说李隆基的父亲在神龙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显登基后,李旦因复辟功劳而获得实权,而李隆基的待遇也得到提高。


创造经历政变数量最高纪录,盘点唐玄宗一生与“政变”的爱恨情仇

武则天


景龙政变,武氏父子被杀

神龙二年(706年),李重俊被册立为皇太子。他虽生性聪颖果决,但因父亲李显贬谪在外,从小没有得到好的老师教导,行为举止很不符合常理,甚至犯下了错误。唐中宗登基后,任命女婿杨璬、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为太子宾客。杨武二都是性格轻浮之人,平日就是陪伴着李重俊四处做些声色犬马的勾当,误导李重俊往歪门邪道上走的更为离谱。因为李重俊不是韦后亲生的缘故,被一心想独掌朝权的武三思、想效仿武则天过把皇帝瘾的韦皇后与安乐公主视为眼中钉,经常在唐中宗面前诋毁李重俊,安乐公主经常当面侮辱称为“奴才”,更是要求唐中宗废掉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受到很大威胁,李重俊对武三思、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忿恨不已,年轻气盛,一时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联合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以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发动兵变。他率先冲入武三思的府邸,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而后率军闯入肃章门,在皇城内四处搜寻韦皇后、安乐公主与昭容上官婉儿。韦皇后听到李重俊的政变信息,急中生智赶忙簇拥着唐中宗奔向玄武门,并召左羽林军将军刘仁景护驾,让他率领留军飞骑及百余人在楼下占据优势位置严兵防卫。

随后,李多祚等率军赶到,想冲上玄武门楼,结果被宿卫士兵阻住。唐中宗虽然昏庸但并不傻,利用自己皇帝的威信对叛乱的士兵喊话道:"你们都是我的卫士,为何要作乱?若能归顺,斩杀李多祚等,将长保富贵。"千骑军官王欢喜等人当即倒戈,反过来斩杀了政变的李多祚和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叛军马上溃散,景龙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太子李重俊率领百余骑兵从肃章门逃亡终南山的路上被唐中宗派出的部队追剿,最后被左右亲信杀害于一个树林中。

唐隆政变,凭首功立太子

景龙二年四月(708年),李隆基兼任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京师长安。早在潞州的两年时间内,李隆基就倾心结交忠于自己的智勇双全的人士,到了京师后更是暗中接触京城皇帝亲军中的才勇之士,深相结纳。

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想学习婆婆武则天登基称帝,权欲滔天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李显,为了掩人耳目,采取了先行扶立傀儡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摄政然后徐图篡位的政治策略,并改年号为唐隆。还没有等韦皇后最终动手篡位,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禁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抢先下手。而韦氏党羽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对秦军万骑多行虐打责罚的措施,导致万骑多有怨言,李隆基趁此机会更是拉拢了禁军中的人心。

唐隆元年(710年)七月二十一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禁苑总监钟绍京住处先行准备。到了夜晚,李隆基平时交接的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一番筹划后定于当夜发动政变。按照既定计划,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并成功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攻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在困惑中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并施以极刑,史称"唐隆政变"。李隆基政变成功后才将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唐睿宗李旦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先天政变,登帝位获实权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影响了自己的权力,总想挑拨离间李旦与李隆基的关系从而另易太子。睿宗最初遇到政事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李隆基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计划虽然未能得逞,但把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变得公开化、炽热化。睿宗对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非常感到不安,手心手背都是肉,怕矛盾激化下去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二月间,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深感局势严峻,遂颁下诏书,命太子李隆基监国。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生怕宗室之间同室操戈,又不顾太平公主的挑唆,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虽然退位为太上皇,李旦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对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让胜利的天平已经明显倒向了李隆基一方,李隆基相比于太平公主,已经有了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明显优势。

气急败坏的太平公主和亲信想利用兵变的方式推翻李隆基,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为了稳操神拳同时也制定下了在李隆基饮食下毒的计划。魏知古将探知到的信息报告李隆基,李隆基与亲信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李隆

创造经历政变数量最高纪录,盘点唐玄宗一生与“政变”的爱恨情仇

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子在变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自制难逃厄运的太平公主才敢返回家中,但还是寄希望于太上皇李旦念及兄妹情义出手挽救,但最终还是被李隆基残忍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获得稳固权力前的最后一次政变——"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改弦更张、励精图治、大展宏图的抱负。

经历过许多磨难、苦尽甘来的李隆基当皇帝早期确实是有所作为的,他也确实是有所能力的,做皇帝的水平也是挺高,任命的宰相也是哥哥非常有能力,在君臣的上下同心之下,大唐王朝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期“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更是得到了诗圣杜甫的高度称赞。但是,到了后期,唐玄宗耽于享乐,纵情于声色当中,更是在纳原儿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更对安禄山委以军权,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在权力与美色的诱惑下逐渐沉沦,变得昏庸无能,朝纪败坏,政治腐败,大唐的发展也就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安史之乱,弃城逃跑;马嵬兵变,贵妃被杀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部落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而李隆基自毁长城,操之过急,过于自信,先后杀掉了封长清、高仙芝等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名将,造成了大唐军队中能战善战的统帅匮乏的局面。

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长安最后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逼迫下,放弃最佳的潼关坚守的策略,选择了出关主动与叛军交战的军事行为。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了唐都长安。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带着杨贵妃等人仓惶出逃。李隆基一行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死了大奸臣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兵变。最后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率领残军赶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迅速拉起了大唐政权剿灭叛军的旗帜,在大唐军民的努力下,花费极大代价最终收复了京师长安,大唐军事被动的局面才得以打破。

偏居冷宫,孤家寡人残度余年

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安史之乱进入了唐军占据上风的阶段,李隆基也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玄宗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排遣心中苦忧。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辅国反对而停止。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别殿,"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

上元元年(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邀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气势汹汹地拦住唐玄宗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以李辅国多年上司与太上皇的威严震慑住李辅国,玄宗才得以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三个亲信就遭到了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不久,肃宗心中过意不去,另选后宫百余人,到唐玄宗宫内听候差遣、侍奉太上皇李隆基。


创造经历政变数量最高纪录,盘点唐玄宗一生与“政变”的爱恨情仇

唐肃宗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按理说自己一生中经历这么多的大小政变、兵变,纵然幼年丧母缺乏母爱,一生谨慎从事的父亲也给不了自己有力的保护,但凭借自己的果敢与智慧,纵横捭阖,早就养就了一颗坚强的心,更有掌控政治平衡的智慧,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但最终在政变中上位,也在政变中下台,晚年孤家寡人、茕茕孑立的境遇仍然不免感叹:世事轮回,恍如隔世。李隆基在偏宫中无所排遣,回首往事,肯定为自己英明果敢先后铲除两大政治敌对势力,为自己父亲与自己登上皇位而自得;为早期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将国家治理的繁荣昌盛而骄傲,悔恨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叛将造成大唐战事频仍,将整个国家拖入了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惨淡局面;也无限思念心中挚爱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更为儿子肃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任由宦官李辅国把自己的亲信一一放逐、自己迁居冷宫的寡情薄义感到心寒,往事萦绕脑际,晚年的李隆基肯定心中五味杂陈。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一生经历多次政变、兵变,创造了经历政变数量最多皇帝的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