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谓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丹凤朝阳3566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立德树人?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达成春风化雨的境界?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正在成长的被教育者”的“教育故事”,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学如何才是智慧的、灵动的、高效的?

一位名师说,即使是有智慧的教师,教师的“教”,远不如让学生“主动地学”,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是教师无法取代的。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了学生获得发展,学生不是任凭雕琢的玉石或木头,而是有灵性的人,教师的任务是“启思导疑”,让学生“敢想会想”。如果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一定比教师的讲述更有价值。所以,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一个师生学习的共同体,让师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寻寻觅觅,共思共长。同样,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凝聚、规范和涵养的作用,学校文化的生命或者使命就在于培育文化生长的土壤。

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

我的理解,教育的同情心,其实就是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许多“教育事件”的发生,其实大多是教师教育艺术缺失造成的。我们经常谈教育改革,不是指宏观的教育体制改革,就是狭隘的教学模式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忘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更多应该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非常赞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艺术。教育的能力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而且要在心灵上与学生形成沟通交流。唯有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学生的言行,才能用更好的教育尺度和方法要求他们。宽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价值建构,才是真正的教育。

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当然必须有对教育的大爱,但我认为,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有尊重、信任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讲责任、理想和担当。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阅读体验的“活动场”和“共同体”。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构建。教师要善于构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经验中成长”,注重学情基础(从哪里开始),讲求落实(到什么地方去), 追求提高(怎么到那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常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教科研能力。课堂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

我把“始于兴趣、终于智慧”作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传统教学是沿着线性的、充满预设的道路前行的,而从阅读的实践来看,每一个人的阅读中最初形成的、感受最强烈的,往往决定了后面的阅读行程。我们常常把学生应该产生什么样的体验、遵循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怎么样表达都纳人规范轨道。我们习惯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从表面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事实上却影响了他们语文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表现在“问题”上,往往是教师给定的幼稚化问题或强指向性问题,缺少开放性和意义的追寻。有时,也不能成为文本解读的有效突破点,而这些问题,往往像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学生的思维指向牵在教师手中。学生无法“自由行动” , 更无法形成思维和创新的火花,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灵动和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生成智慧,无法激发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

我认为,语文的自主阅读,追求的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新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谈阅读初感,提出问题或者困惑,然后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的路径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会随意而机智地把这些随机生成的问题作为文本教学的切人口,因地制宜地进行文本教学。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 《 听听那冷雨 》 时,就有学生问:题目中“冷”字是一种触觉,而“冷”雨怎么能“听”呢?这本来是我教学预设中没有的问题,但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和文本解读路径,就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开展讨论,思考:雨为什么是冷的?为什么用听字?余光中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听雨的?

文本解读路径,就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木,开展讨论,思考:雨为什么是冷的?为什么用听字?余光中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听雨的?一篇相对难读的文本,在这个“兴趣问题”或者说“真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产生了浓郁的阅读兴趣,进而生成了诸多阅读的智慧。我认为,学生有问题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不断生成问题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和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双边共时性”。一切从学情出发,打破单一、僵化、封闭,代之开放、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双方享受愉快的精神历程。从学生立场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所得而不苛求全得”,顺乎学情、顺乎自然、顺乎规律,这才是幸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

理想的学校一定追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学校课程。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树立核心价值观,教师承担起作为教师的责任,学生承担起自身学习成长的责任,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共同营造师生幸福生活和快乐成长的“土壤”。一所学校的凝聚力在于教师的归属感和家园感,一所学校的亲和力在于学生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校长的领导力要素中,人格魅力远远大于行政权力。当一个校长不断扩大他的非权力性影响时,才是真正实现文化引领的开始。

校长要不断满足教师实现白我价值的愿望,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成就感,不断培育教师职业的尊严。我常想,正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句话运用到教师身上,也许可以改成“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优秀教育者的愿望”。这种愿望如火花,常常是需要被引领和激发的,否则很容易熄灭。可惜,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常常会忘记这一点,总是习惯用这样那样的规范或准则去约束教师,而不是引导教师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种方法的价值取向和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使用规范的结果是容易被教师认为“你要我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而引导式的管理则指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者中的规范容易被认为是上限,带来的只能是有限度的提高;后者则传递出“我至少应该做到这样”的信息,会被认为是底线,是没有上限的。

总之,无论是学生发展,还是教师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土壤比种子重要得多。


深学邦交流大百科


教育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即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等,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一系列课程,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职业技能等。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也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瑕不掩瑜865


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教育又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大郎淘沙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培养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为核心!

教育:教是前提,育是根本!

教识字,教认数,教知识,这些很重要!

但也得教懂礼貌,懂规矩,这些同样重要!

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教育还得培养孩子爱家,爱党,爱国情怀。要敢于担当,肯于奉献,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如果孩子没有好的理想,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自私,懒散,不肯吃苦,沉迷享乐,追逐名利,国家谁保卫!海岛谁去守!科技谁发展,疫情谁逆行,战争谁献身!如果教育出问题,没有人才,有人才没有人默默无闻奉献,中华民族还能屹立吗!


高健高考


成功的教育以实用为主,以爱好为基因,以兴趣夯实。

如果教育一味追求书的鸡汤味,那么所有人走向社会,都会感到社会在背叛书本的初心。

人情和現实教会了,书本是一纸盲区,迷惑了生活的真实意义。

谁在巅霞谁??……


用户7504108993206梁


教育是教导和育人两部分组成的,教导是学识,思想和理念,行为习惯的正确形式的教导,而育人是品德和信仰的发展,是三观的树立,两者并肩而存,互相影响。当一个人受到了良好的教导时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当一个人被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时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所以教和育要同时进行。成功的教育应该以教导学识和培育人才为目标


山西粉笔教育


教育


马丁博逸


何为教育?教育为何?阿德来说一说。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教育!那么何为教育呢?我认为并不仅仅是在学校教书育人。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参与。

教育,顾名思义教授和培育。教授文化知识,培育良好的道德心智。所以,学校为主题,家庭和社会来参与。家庭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给孩子以正能量,向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很能说明问题!

教育为何?教育的目标如何来解读,从国家角度来说,就是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旧中国文盲众多,也是造成我们国家落后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根本原因离不开教育。从个人来说,接收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发展,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事。





阿德说事


教育目标亦称“教育目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如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


李凯—数学爱好者


教育目标有很多层面的描述。有人说的接地气的,是教育让我们知道谁在胡说八道。这个其实已经很难了。

还有的层面是,教育是可以发挥人可能的潜力。

这个潜力至少包括人可能的智力水平,情感能力,对自己真正自我的认识,观察,行为上的主动选择。这些是已知的同时很难做到的。

还有很多未知的人发展的潜力,我们需要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