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金圣叹,本不姓金?一大才子!生不逢时,死的悲惨!


清代顺治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个文学评论家,他对中国的所谓六大名著进行了品评。他所品评的这六大名著,也包括有名的《水浒传》。他将它的一百二十回故事,拦腰砍去了将近一半,剩下了七十回,这件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叫做“腰斩《水浒》”。他的这一行为,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还遭到了严厉的批判,说是他砍掉了小说的招安情节,就是掩盖宋江投降的面目。这位几百年后又受到后人批判的倒霉的评论家,就是金圣叹。


水浒人物插图


金圣叹是吴郡(江苏长洲)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说他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卒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金圣叹其实不姓金,也不叫圣叹,他实际姓张,名采。为什么放着祖宗的姓氏不用而改为“金”呢?这和他的一次科举考试有关。


科举考试


清代是我国思想文化发生大变化的时期。到金圣叹所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受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影响,民主的观念有了一些萌芽。金圣叹可以说得风气之先,是这种观念的一个拥护者。他少年有才,性情放诞,写的文章也很异样,属于那个时代的“另类”。但是清代到底还是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他的这种思想是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的。因此,当他参加当时科举考试的时候,写出思想怪诞的文章,就被废黜了,于是他名落孙山。到第二年考试的时候,他想,如果再署张采的名字,恐怕就难以被录取了,于是,他改了一个名字——

金人瑞,用这个名字参加童子试,结果这次考试,他被一位“文宗”——就是很有名望的文学前辈——看中了,把他的文章提到了第一位,结果高中了,他获得了儒生的名声。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姓张又改为姓金的原因。


不过,另一种说法是,“金人瑞”是明亡后他改的名字。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喟”,感叹的意思。他字“圣叹”,很神圣的感叹。从这个名和字的意思中,隐约可以看出,他对人世的一种态度。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他的一颗忧愤的心。


他对人生的态度是如此,对文学的态度也是如此。他说,世上(这里指的就是中国)有六部才子书,那就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和《水浒传》。他准备对这六部著作一一加以品评。可惜,在他刚评完《西厢记》和《水浒传》

的时候,他就被清王朝杀害了,致使他终身的愿望没能全部实现。这六部才子书中,既有正统的忠君爱国之作、哲学思想著作,又有农民起义之作,还有男女情爱之作。可见金圣叹评文的眼光是很开阔的,思想也是包容的。另外,他也爱品评稗官词曲等文学作品。他所品评的书,当时的读书人,几乎家家都有。他的评论,视角独到,透彻精辟,很受大众欢迎。这些评论,被世人称之为“金批”。


金圣叹的文学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在他罹难之后,他的族人金昌叙将它们辑录成“唱经堂外书”、“唱经堂内书”和“唱经堂杂篇”。这每一类书又包括很多著作,光“外书”就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解》、《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三首)等……这些著作,部分收入现今的《唱经堂才子书汇编》中。


金圣叹的主要文学成就还在于评论。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把文评和世评结合了起来。比如评

《水浒》,他认为,在一个高俅之下,还有一百个高俅,千般直阁及其狐明狗党,他们结成了祸国殃民的势力。梁山的一百单八个好汉,是不得已上了梁山,梁山英雄的造反,是“乱自上作”。他又认为,天下无道,庶人才敢议,“庶人之议皆史也(一般老百姓的议论都是历史)”。在文学评论中,他也能够大胆地揭露礼教对人的摧残,如在《西厢记》的评论中,他虽然也宣扬一些儒家的道德规范,但又对崔莺莺和张生的叛逆行为予以赞美。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金圣叹的文评中还存在一些矛盾的观点,如他一方面肯定梁山英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他又斥责他们的犯上作乱。


西厢记电影剧照


金圣叹还为后人文评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他在文学批评中探索文学的创作规律,把人物的塑造放到创作的首要位置,主张写出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又保持人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完全可以从他对《水浒传》中一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看出。另一方面,他肯定人物塑造中的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主张“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当然,他也很注重故事情节。他认为,情节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这些见解,即使今天,也是很有教益的。


金圣叹其实也是中国的一大才子。可惜他生不逢时,而且死得悲惨。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吴地发生了一桩知县“非刑预征课税”的事件。清代的刑具都有一定的尺寸式样,并须经官烙印,任意私设者,皆为“非刑”。另外,残酷的用刑也叫“非刑”。课税,就是收税,课又指“杂徭”。这位吴地的知县要“非刑”预征杂徭,这显然是无视公众利益的专制行为,老百姓当然就不能答应,他们要起事。一些读书人有感于百姓的愤怒,同情并支持他们,就到官府鸣钟击鼓,到文庙哭庙。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读书人有什么伤心事,就到文庙向至圣先师孔子去哭诉,这也是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不得已的方式。


那天,这些读书人就到文庙哭庙去了,他们的正义行为引来一些同情者加入,这样就积聚了一百多人。面对这样的事,官府已经准备镇压了。不巧,这时期又传来了顺治皇帝驾崩的消息,于是地方官员就在幕府设堂祭奠,巡抚老爷率领百官到幕府哭灵。书生们见官员们都到了幕府,认为是申诉冤屈的大好机会,于是就到幕府进帖,上告原委。这样,又引来了上千的围观群众。一时间,群声雷动,要求驱逐县令。巡抚老爷大为惊骇,于是下令抓人。这样,包括

金圣叹在内的18个人都被抓了。


官府抓了人,民众更愤怒了。有一位教书先生为此事参了一本,指出知县的六大罪状,认为金圣叹他们不应该遭到诽谤,言语之间还暗指了巡抚大人。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帮了倒忙。于是,官方产生必杀之而后快的决心。他们就以“恃符抗纳”和当时最大的事情作为帽子,说他们在顺治皇帝的哀诏到达的时候,积聚千人闹事,对上惊动了先帝的灵魂,对下不敬于地方的父母官。说他们在哭灵之日,扬言扛打,目无法纪,蛊惑人心。这样的奏折呈递上去之后,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到吴地办案,对他们18个人作了“斩决”和妻子、财产入官的判决。这18个人中,就有金圣叹。这一判决,在这一年的秋季执行,叫做“秋决”56岁的金圣叹即将引颈受戮。在行刑之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遗书,书中说,“杀头,是极痛的事;没籍,是极惨的事,而我,在无意之中都得到了,这不是怪事吗?”的确,在封建皇权当道的时候,一介书生到哪里说理去?皇权的专制,造下了多少人间冤案,残杀了多少民族的精英。

金圣叹就这样成了专制统治的刀下之鬼!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5.《影响中国文化的20大奇才怪杰》

6.《一生要读的中国文化名人》

您的关注将支持我发布更加优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