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什么是十恶、十善?

世间的善恶行为很少是绝对的,有时候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夹杂,让人很难分辨清楚。

所以佛在《十善业道经》中,为我们讲说了善恶行为的区别标准:“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意思就是说要从结果上来判断行为的善恶,令人招感善业的就是善,招感恶业的就是恶。

善恶行为虽然千差万别,但最基本的无外乎十种恶行和十种善行。下面先说十恶:

一、杀生。就是以恶心故意杀害有情生命。有杀他的心,也有杀他的准备和行为,不是误杀。

二、偷盗。就是通过骗取、盗取、抢劫、霸占、私吞等种种手段,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有盗心、知道是别人的东西、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并且不是误取,这就构成偷盗行为。

三、邪淫。就是对合法伴侣之外的人行淫。包括对他人的妻子或父母姐妹行淫、不于正道行淫、在不合时宜的时期行淫、在寺庙或者佛塔旁边行淫。

四、妄语。就是故意编造谎言欺骗别人。包括自己欺骗别人、教唆别人说谎、通过暗示、点头、手势等表现方法达到欺骗目的,这都属于妄语。

五、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故意歪曲事实,挑拨离间他人之间的关系,意图制造矛盾,挑起他人争斗。

六、恶口。就是言语粗鲁。包括诋毁、诽谤、中伤、讽刺、挖苦、攻击、咒骂等尖酸刻薄、伤害他人的言语。

七、绮语。就是花言巧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向人说恭维谄媚的言语,或者说的是诲淫诲盗、知见不正的言语,引起他人的邪思邪念。

八、贪欲。对别人拥有的财富、地位、名望、事业、家庭等等一切,都想占为己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想得到,这就是贪欲。

九、嗔恚。就是因为不如自己的心意,对他人怨恨恼怒而生起伤害他人的心。

十、邪见。就是否则正法,拔无因果的一切邪知邪见。

以上就是佛教常讲的“十恶”,与之相反的,就是“十善”: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九、不嗔;十、不邪见。

十善和十恶,都是由我们的身、口、意造作而成的业果。其中的杀生、偷盗、邪淫属于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属于口业;贪、嗔、痴则属于意业。明白了这些标准,我们就要严格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才是佛弟子应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