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战疫口述档案②

历经近两个月的战役,湖北现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医疗队也陆续撤离。

当我们在说,「谢谢你,为疫情拼过命」时,不仅应该致敬一线医护工作者,也应该致敬一线电视新闻人。

这里是《电视新闻人战役口述档案》专题系列,《传媒1号》与《之媒》联袂全国14家省级广播电视台,借此7篇口述,记录了多位来自全国各地、投身于抗疫一线报道的电视新闻人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今天,传媒1号以创号以来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从头条到七条全版面刊载这一系列,致敬那些为疫情拼过命的电视新闻人们——

你们报道疫情,1号报道你们;你们以新闻留下视频档案,1号则以文章留下口述档案。

疫情打乱了大部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但却有机会成为一次新闻实践教育的绝佳示范。不少媒体人反映,此次疫情发生后,是他们从业多年来感受公众对于新闻资讯需求最强烈的一次。在近一个月里,人们宅在家中,对于外界事物和社会的感知,几乎完全来自各类大众传媒经过新闻加工过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央卫视至少已推出近百档与疫情相关的新闻节目或特别专题。

所有镜头都「虎视眈眈」地瞄向同一公共事件,落实到具体报道层面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同质化。从女性医护人员剪发,到基层工作者的「生命定格」,不同媒体版面上甚至可以找到几乎一样的选题,同样的标题安在不同内容上也完全成立。同理心的过载让很多人在面对雷同信息轰炸后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官,社会舆论甚至上升到新闻伦理和人道主义。

电视报道又有着比文字报道更多的创作限制和取材要求。对于奋战在一线的电视人来说,如何将报道在保证时效性的前提下做得更具特色和公共价值,成为摆在他们面前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以下为电视人们的口述:

1

采访工作上飞机起就开始了

辽宁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王子骄

我是2月12日当晚跟随辽宁省对口支援湖北襄阳医疗队乘坐包机一起来到湖北的。

采访工作从上飞机起就开始了。之前沈阳没有直飞襄阳的航线,这次是南航为疫情输送医疗队紧急开辟的,我们当晚拿到的登机牌既没有乘客姓名,也没有身份信息。

这样的特殊设置也组成了我在飞机上的第一条报道。报道内容除了包含航线紧急开通的背景外,我们也记录下了这架特殊班次的乘务员广播。

每人的小桌板上都发了一张卡片,让我们在上面写下对疫情或是对家人的祝福。女孩子平时都喜欢涂口红。过年之前我还特地买了一支新出的色号,但现在因为戴着口罩也涂不了了。所以当时就写道,希望有一天能摘下口罩,有人来夸我口红色号好看什么的,写得非常具体。

在我们来到襄阳之前,台里的新媒体部门就通过后期的渠道跟襄阳本地的报纸和电视台建立了联系。当晚下飞机后,我们也第一时间接受了襄阳当地媒体的直播采访,之后云上襄阳还用了我的一句话做了抖音。我当时说,我们这次辽宁医疗队来的专家医生都是王牌中的王牌,都是本地人挂不到号的大专家。

视频当时一发出去很快就收获了六万多点赞,印象中应该是这个账号那段时间里表现最棒的一条视频。

辽宁这次派出的医疗队是比较成建制的,既有医护人员,也有疾控专家。医疗队一方面跟当地疾控中心对接,查阅资料;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分别对口整建制地接手两家医院。今天上午(编者注:2月14日)我们也去跟拍了楼层分区和病房改造的过程。

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就回到宾馆制作晚上的新闻,一会儿7点钟左右还要与湖北卫视做一个视频连线。连线的内容,既有整体病区改造的进展,也有我们自己在现在所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受到的一些细节。

我们现在是尽量不进隔离病区的。虽然说都知道进病区一定会是新闻,但是在当下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你消耗掉的一套防护服,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就能在里面多待一天。所以我们也打算在尽量不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展开我们的报道工作,也注意加强自己的防护。

专家们都是依据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标准来进行病房改造的,我们现在所住的宾馆也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洁净区、非污染区和污染区的改造。等到明天他们病房改造方案全部商定结束后,我们也会麻烦人家给我们的个人防护做一下指导。

2

做体验式报道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艾迪

疫情刚发生时,媒体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武汉和福建援鄂医疗队当中去,但其实福建几个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压力是非常大的。

1月30号,我进入到了福州肺科医院的隔离病区。

进入隔离病区前,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对整体拍摄进行策划。不论是机会还是任务,来的都很突然。没有人提前跟你打招呼,也不会有人提前帮你联系好医生护士做采访。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还要留给设备消毒和自我防护。

我们只能在不打扰医务人员救治工作的前提下,以记录的形式来呈现整体的报道。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说句实话,像疫情这种主题的报道,不需要策划。你看到的全部都是素材,碰到的所有都是新闻。

患者收治进医院后,和他的家人是完全失联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危重患者,家人是很难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和变化。我们的报道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使命,要去把病区里面的信息传递出来。我们也需要隔着窗户通过画面告诉大家,很多重症患者在病房里都能够以轻松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病情,他们除了接受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也会有机会看看电视,玩玩手机。

我们要用体验式的方式告诉大家,穿脱防护服的困难程度如何。大多数人平时可能开着车去到单位就开始上班了,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上班」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所有的细节用电视语言表达出来,都能成为具有可看性的故事。

作为官媒,我们同时也要告诉大家,为了接纳这些患者,卫健委主管部门和院方都做了哪些准备,医务人员又进行了怎样的团队建设,医院的硬件设施是怎样的。通过用对讲机与隔离病区里的护士进行沟通采访,我们了解了福建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基本情况,也邀请她介绍了关于负压病房的一些专业知识。因为当时很多我们省内的电视观众,还没有渠道去了解本省负压病房的情况如何。

所有的一切,都是告诉观众,我们在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后来因为考虑到很多环境因素,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能够再次进到隔离病区里。除了几次跟拍有治愈患者出院的情况外,我们后来专门策划了专题《最美的你》,去关注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

与福建对口支援湖北宜昌的前方医护人员进行视频连线和电话采访,也会包含在这个专题内。介绍湖北前方情况其实很困难。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依靠微信或领队安排,来告诉医务人员如何用手机完成相关画面的拍摄。一般情况下,下班的医生会稍微停留一会儿,在尽可能的时间允许下拍一下医务人员的工作动态。时间长了,他们也会通过我们的镜头,呼吁能够增加相关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就医务人员们反映的问题,我们再去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3

记者,必须多问、多听、多看、多记录!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范思成

参与疫情报道以来,粗略统计,我采访过上百名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他们曾近在眼前,如今却远在天边。这次疫情初期,我们关注点在一些医护群体。

2月3日,我生日当晚,我突然接到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出征武汉的消息。出发前,我所掌握的信息只有:救援度人数为14名。一路狂奔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后,我才得知,救援队要推迟到次日出发。不出所料,第二天救援队人数增加到了37人。最终人数几乎是下午3点出发前几分钟,才最终敲定的。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武汉疫情严峻,迫切需要驰援!

我在医院等待出征人数和时间期间,我没有闲下来,我选择去多看看这些即将远行的勇士。首先,我关注到在出发前,很多救援队队员提出了想要剪发,而且剪得越短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也可以更加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中。1995出生的放射科医生高松比记者还小一岁,临行前他把头发几乎剃光了。1993年出生的护师姑娘王梦兰让记者更是印象深刻。她长发及腰,年前还特地烫了头发,准备迎接春节到来,结果迎来的却是疫情!她坐到理发座位上,就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妈妈关心了很多内容,但后来我问:「妈妈在电话里关注哪些问题?」 小姑娘非常坚毅地说,「妈妈只说让我把头发剪掉!」多简单的一句回答,这也许就是这个姑娘内心最急迫的想法吧!

电话刚扣,一剪刀就下去。长发落了满地,王梦兰短发干练的形象也随即呈现在我面前。我在采访中还得知,王梦兰从春节前夕到出征前,其实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一天也没有休息。这是多大的一份决心和毅力,让她奋勇向前,这深深打动了我。

此次救援队队长——陈旭锋是危重症救治方面的专家,曾参与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救援工作。出发前,他很快剃完头,便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记者问:这支队伍最大的优势和功能是什么?他回答:我们配备了最全的医疗设备,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都自给自足,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人和车到哪里,哪里就是医院!面对疫情,他们队伍要独当一面。他说,我们尽量多准备一些,前方就会轻松一些。安排车辆、物资装箱、队员安顿,这个队长一刻没有停下脚步,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记者与其交流也被多次打断,但忙中不乱。他是队伍的主心骨,面对出征,陈旭锋在队友面前表现得十分冷静,他是老将,更是一颗定心丸。2月4日下午4点43分,他们乘坐高铁,驰援武汉。「生命终于泰山」,队员们将不舍、害怕都抛之脑后,面容坚定:武汉,我们来了!按照计划,他们后续进入了湖北武汉临时建设的「方舱医院」,救治照料新冠肺炎患者。「方舱医院」原本含义是指可移动的战时医院,但这次却被赋予了新的寓意:「像诺亚方舟上给一个仓位,让患者的生命有所救赎和依托。」希望他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同舟共济,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月4号,我将看到、听到、问到的,编辑制作成两篇新闻报道:《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37名队员驰援武汉》 和《新闻特写:武汉我们来了!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37名队员驰援武汉》,在江苏卫视、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播出。采访时间紧、编辑任务重,我曾两次折返医院和玻璃房,只为把一线报道最准最快地传播给每一位观众。

我是记者,多听、多看、多问,是职责!如果比喻新闻事件是一幅画,新闻报道中的无数个当事「人」就是一个个图案。采访得越多,这幅画也就是越接近真实,希望我的镜头和文字,只是做一个实事求是的「笔」!

截至2月24号,20多天时间,我累计报道近30条电视新闻,并在江苏新闻、荔枝新闻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播发30多条新媒体视频和稿件。

(编者注:3月8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与第五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共同建管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患者清零,宣布休舱。休舱后,所有医护人员原地休息待命。)

4

挨个研究医疗队员身份证号码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通联部副主任 何晓艺

1月27日晚上11点,我跟随黑龙江第一批派往湖北援助的医疗队降落在了武汉天河机场。第一时间入住到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附近的驻地。

第二天一早,医疗队迅速和武汉协和医院进行了对接。两天改造后,协和医院西区住院楼完成改造,接收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全程跟着医疗队,记录下了包括前期准备在内的全部过程。

我们团队一共有三名记者,分管跟进医院不同楼层。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跟着轮值早班的医生一起乘坐大巴车去医院,跟着他们交班接班,听他们聊当天的工作细节,出现了哪些特殊患者,医生们又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然后把细节和故事捕捉下来。

每个人都是独立作战,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像记者,同时还是新闻记者。一部手机,加上后方强大的编辑团队,支撑起了所有来自前线的报道。

每天晚上回到驻地,大家都会拿着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名单反复琢磨,挨个研究医疗队员的身份证号码。

有一名护士,在刚来到武汉后没几天就赶上过生日。考虑到医务人员的特殊性,大家不能聚在一起为她庆生。我们为她特别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祝福。

生日当天,所有医护人员们开门站在自己分管的房间门口,远远地给这名过生日的护士唱了生日歌。虽然每个人都离得很远,但当晚整个走廊里都回荡着生日歌的旋律。后来,那名小护士告诉我们,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拥有这样特别的一个生日。

除了采新闻,我们也会给自己留一些手记,有时也会拿到融媒体大屏上对外发布。可能当下只是你一个小小的感动,日常工作很匆忙,没有时间去沉淀。但等到所有疫情结束的时候,重新回望,或许这些瞬间,才是留给我们最深的新闻印象。

联络鸣谢 |

崔柳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品牌战略部品牌运维副主任

任航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总编室主持人科科长

王雪冬 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对外部主任

*排名先后按拼音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