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深耕家庭教育,她用三个关键点帮妈妈“扛起”家庭阅读大旗

大家好

今天阅读君请来了一位“阅读家”

她就是熊莹老师

她将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往下看,干货满满哦~


让我们一起用阅读打开视野

用阅读提升自我






我在教育领域工作了20年,专注在家庭教育规划领域,因此创办了熊莹家庭学院,也提出了家庭成长力理论,所以我的日常,就是帮助更多的父母使用成长型思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构成长型家庭。


相信北京阅读季的读者朋友也都是热爱阅读的人,那么今天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进阶到成长型阅读者

成长型阅读是我自己遵循也是向父母们推荐的一种阅读模式。

那什么是成长型阅读?它是普通型阅读的进阶版本,是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经之路。

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成长型阅读的特点:


01

普通型阅读能够取悦自己

而成长型阅读帮助突破旧我


我们爱上阅读应该都是从悦已开始的。

不论读的是小说故事类的书,还是非虚构类的书,普通型阅读带来的愉悦都是共鸣,这真得很好。但如果想要通过阅读获得成长,那仅仅有共鸣就不够好了。

因为想要追求共鸣,必然会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选择已知的领域和自己认同的观点。如果是刚刚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是个很好的选择,但如果已经形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定式,那可能就会给自己划地为牢,没法走出舒适圈,获得心智成长。

这一点,对成年人的影响比对孩子更大。因为孩子常常出于好奇,自然而然会去探索新的领域,但成年人更容易被自己已经会的东西给束缚住。

拿我自己来举例吧,我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所以读的书基本都是一直喜欢的文化和语言相关的,数学或是金融类的书,我是看都不看的,一来觉得看不懂,二来觉得看了有什么用呢。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逼着自己读了几本统计学入门和财报相关的书,突然发现虽然知识层面还是似懂非懂,但好像有些其它的事情用数学和财报的逻辑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我再去书店,就会刻意去一些从来不看的类目下面翻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金融领域常常谈到的一个概念复利,其实在家庭教育领域就同样适用,不论是时间管理,还是孩子的兴趣培养,都可以通过追求复利的策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成年人的心智成长,往往是在不同的领域间获得了新的连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用新的角度、方式去思考、解决了旧的问题。

这种突破旧我的阅读所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比共鸣的愉悦更强烈,更持久,我们也更有动机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并让阅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我所说的成长型阅读的第一个特点。

02

普通型阅读易于随性分散

而成长型阅读趋向集中延展


处在普通型阅读阶段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读得比较随性分散,不论是阅读的时间、频率还是阅读的内容。

其实,有不少父母跟我坦白说,年龄越大,就越难有心境坐下来读书。这我完全理解。我们期盼当中的阅读时光大致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吧,

午后,阳光正好,孩子们不在家,也没有什么要急着处理的事情,挑上一本喜欢的书,伴着一杯清茶,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这个场景真得很美好。只可惜,这种阅读时光对于父母是种奢侈品,很难成为生活的日常。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恰好适合读书的时机越来越少,时机到来的时候,手头又很难有恰好想读的书,所以更多的普通型阅读者会用其它更容易实现的方式替代阅读来实现即时的自我愉悦,比如看剧或是网购。

进阶到成长型阅读的父母,更有可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这个时候,阅读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每天的阅读,我们需要的不是愉悦,而是期待听到不同的观点,体会不同的态度,看到不同的世界,给自己不同的思维挑战。而阅读以外的方式很难提供这种体验。

要达到这种成长目标,集中阅读是个非常高效的办法。

在这里,我所建议的并不是时间上的集中,而是内容上的集中。我通常会做两种集中阅读,一种是主题,一种是作者。比如,前一段时间我想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会集中搜寻相关的图书,我读了台湾绘本作者郝广才的《写作教练在你家》、世界级故事大师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一位美国大学写作教师John Warner的The writer's Practice, 甚至还包括一本听上去和小学生写作根本无关的写作书,麦肯锡的前管理顾问高杉尚孝撰写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些不同背景的作者提供给我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我所面对的问题,不论是从写作本身,还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甚至是从非常具体的写作练习,我都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而各位作者其实从不同的角度谈到写作问题也会在一些深层次的认知方面做到殊途同归。

因为这一次集中阅读,我对台湾作家郝广才的认知,从一个优秀的绘本作者扩展到一个优秀的作者,所以也集中搜集了他其它的一些图书来看,包括《好绘本如何好》、《今天》和《创意-就是没有标准答案》。这几本书和我熟悉的他的绘本风格有相似,又有不同,看到了一个作者面对孩子和成年人不同的状态。这三本书,看起来完全写的是不同的领域,但我在其中读到了很多和写作的关联,比如在《好绘本如何好》这本书里,看起来郝广才在讲成人如何为孩子创作绘本,但里面谈到的“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想象与逻辑的并存“、“儿童式语言的运用”,都让我对前面提到的小学生写作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而这正是成长型阅读者所追求的新的连接。

相信通过这个例子,大家现在已经理解了集中延展这种更高效率的成长型阅读方式,不妨可以尽早试试。

03

普通型阅读倾向个人行为

而成长型阅读形成共同记忆


我在我的《好妈妈就是家庭CEO》这本书中谈到一点:孩子是你永远的队友,也谈到设定家庭教育原则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愿景共筑”,这个愿景共筑,不仅仅需要你的家人,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也要身在其中。


《好妈妈就是家庭CEO》

实际上,常常有父母跟我抱怨,孩子大了,根本不听父母的话,不要说愿景共筑,就是想跟他站在一队,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很难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语言。

这是一个在家庭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的问题。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身体和心智成长都不同频,大家不在同一个频道,当然很难对话、沟通以至于相互理解。

这个问题,对于成长型的家庭,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就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不同频的问题怎么解决?很简单,有一方想办法去到对方的频道,阅读其实是搭建这种同频渠道的最佳途径。

首先,成长型阅读可以达到行为上的同频。不少爱读书的人常常会倾向于把阅读当作一种相对私密的个人行为,我其实也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让我的孩子记住,哪些书妈妈非常喜欢,不要弄脏弄破。事实上,阅读可以是个人行为,但在成长型家庭中,阅读更可能成为一个家庭的共同行为。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很重视亲子阅读,特别是启蒙阶段的阅读,不少父母会每天给孩子读很长时间的书,但其实只要在这个基础增加一点点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哪怕只有十五分钟,父母会坐下来看自己的书,或者周末有一天晚上是读书之夜,就像电影之夜、游戏之夜一样,这一天晚上父母和孩子都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愿意分享的话也可以分享。这种和父母做同样的事情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孩子们往往不会听父母怎么说,而是会自然地重复父母常做的事情。阅读这一行为的同频对于父母和孩子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这其实是成长型家庭的一个典型行为特征。

在行为同频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更容易形成认知上的同频。有不少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之后,会不再继续亲子阅读,或者会追求让孩子尽快过渡到自主阅读。但其实亲子共读这件事,一直可以延续下去,因为通过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父母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以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而减少和孩子在某些问题上的正面冲突。今年的疫情期间,我就在和我的孩子共读《查理的巧克力工厂》这本书,他现在读小学三年级。我们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讨论了父母应该对孩子怎么做才不算溺爱、电视对孩子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孩子们为什么那么爱吃糖,糖对身体到底有什么样的伤害。我也是第一次读这本书,如果不是因为有孩子,我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个精彩的故事,或者就是看一下小说改编的电影,那就会错过罗尔德达尔妙趣横生的语言。正是因为和孩子的共读体验,让我和他有了属于我们的共同记忆,也拥有了只属于我们俩的共同语言。

通过阅读构建亲子的共同频道,形成家庭的共同记忆,构建共同成长的家庭,这就是我推崇的成长型阅读的第三个特点。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体会到成长型阅读的乐趣和意义,成长成就家庭,愿更多的家庭能通过阅读的助力进阶为成长型家庭。

添加北京阅读季小助手(bjydjxzs),获取熊莹老师的主题阅读书单~

这份书单是熊莹老师

提供给熊莹家庭学院的父母

用来帮助他们建构成长型家庭的思维工具

可以帮助你进阶为成长型阅读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