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成孩子对付家长的“无声武器”,巧用任务分解,让娃不再拖沓

歌德曾说: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歌德的这句话也是在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提高效率无疑是实现自己迅速发展的利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却总是拖拖沓沓,父母也拿他们也没办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解决呢?拖延症是个什么“东西”?拖延症和什么东西有关系?家长该用什么“东西”去治疗拖延症?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

孩子用拖延对付家长,家长一直无可奈何

同事小刘曾和我说,她觉得工作不是最辛苦的,陪孩子才是最辛苦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拖延症,平时不管干多么小的事,他总要往后拖一拖才可以。

这令她很是苦恼,有的时候她也很想好好的教训孩子,让孩子长个记性。但是孩子总会找事去拖一下,就把她的耐心全拖没了,教训孩子那份心思也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拖延已经成孩子对付她的“无声武器”,让她无可奈何。

她不想一直这样,必须要找个法子拯救自己的孩子。

听到小刘的诉苦后,我觉得我可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我向她阐明了立规矩的重要性,但是小刘却觉得孩子还小,这么早就给他立规矩,恐怕会让孩子有一些难以适应,到时候效果也不好。她拒绝了我的要求,直到今天,她也还是迷茫无措。

有人曾说:“在解决一件事情之前,我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发生。”是的,在了解一件事情之前,我们的确应该知道前因后果。拖延症也是如此,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它的产生有没有一些客观因素呢?

拖延症的定义是什么?家长可以了解一下

什么是拖延症?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将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症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通常是一些深层心理问题的表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拖延症还和自我心理调整有关系,如果调整不当,就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引发拖延症,家长知道很有必要

1)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引发拖延症

古人曾云:“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把视角转换到父母这一层面上来,拖延症也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父母难道不能承担责任吗?会不会就是因为父母的某种行为不当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些父母平时非常溺爱孩子,孩子想要什么,他们就会努力帮助孩子得到这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责任往一边抛,想着通过拖延的方式来推诿责任,因此拖延症就形成了。

霍思燕是中国著名女演员,她在育儿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曾经向媒体坦言,自己虽然很疼爱自己的儿子嗯哼,但是在很多原则性问题上绝不让步。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就要马上去做,不可以推脱,不可以用其他的理由来加以推诿。

正是因为在这种严格教育的操作下,儿子嗯哼变得非常受规矩,难道霍思燕不爱他的儿子吗?难道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放松一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她明白什么叫做原则,只有坚守原则,家长才能在爱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

2)拖延症和孩子周围的环境也有关

中国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虽然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从中却能够捕捉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环境。的确,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自己都没有感受到,但是环境的作用却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孩子之所以会有拖延症,会不会是因为他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会不会是因为平时和他待在一起的朋友也有这种状况呢?可能确实是,家长如果不信可以切实的去观察一下,如果孩子周围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您就应该想办法去改变孩子周围的环境了。

因为孩子本身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个体,改变环境的力量渺小,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也不够,因此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他就只有被动接受的可能性。

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这种情况,然后帮他创造一个极好的环境让他去主动的适应。

3)孩子从小就没有形成不拖沓的习惯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大家都曾立下祖训,要求自己的祖孙后代去贯彻执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规矩的养成和树立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必然!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懂规矩,拖延是一层表象,剥开这层表象,家长就会发现后面存在很多问题。

会不会是因为他小的时候曾经有这样的苗头,父母没有及时掐灭而导致如此呢?又或者说,会不会是家里面的人都没有重视这一点,所以导致此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呢?可能是,可能不是,经过观察后你就会发现会不会是这种情况了。

总结:

如果把问题比作是百米赛跑的话,孩子懒散拖沓,无非是嫌100米太长。家长如果能够将这100米分成10个10米,然后让孩子一点点的去跨越,或许问题就能够得以解决。家长学会将任务分解,孩子就会不再拖沓!

孩子拖沓怎么办?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之所以会拖沓,可能是因为我的教育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因为规矩没有处理好,我只需要从这几点去处理问题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去分解任务呢?

你这样忽略了孩子的接受性!有很多孩子他是不愿意去做出改变的,因为对于他来说现在的状况已经是最好的了,让他及时的去改变,可能是一种折磨。

基于这一点,家长就要从一种特殊的情况出发,然后制定特殊的方法。分解任务就是一种很实际的方式,它不需要孩子做出一定的改变,它只需要将眼下的这个情况以另一种方式展示给孩子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孩子仍然是那个被动接受方,只不过父母这一方变得“更智慧”了罢了。

1:先要去了解这个任务

在分解任务之前,家长首先去了解这个任务。任务有大有小,孩子的适应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家长作为事先审查者,应该要提前的去适应才是。

比如说这个任务是让孩子去做好一次功课,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个功课的难度设立一定的等级,从易到难,并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划分相对应的时间。

这个提前审查的过程是留给父母去做的,父母作为预先审查者,一定要做好这个功课,只有这个规则这个制度相对合理,孩子才能更好的去适应,也能够更好的去接受。

2:让孩子一步一步的来

当家长把任务按照规律一点点的分解开来以后,就可以慢慢地交代给孩子了。先让孩子从最底层做起,把小任务做完以后再去接受中等任务,而后再接受大的任务。将任务分解,然后一点点去进行是实践这个方法的最好选择。

因为这会让孩子有一种极大的成就感,同时我们的任务进度也在不断的被缩进,这个时候父母就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因为你已经把事先审查的过程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给孩子去处理就可以了。

有人说拖延症是个“大病”,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家长得用更大的心力去解决才是!但我要说的是拖延症只是一种表象,父母揭开这层表情就会发现,更多的,只是父母处理方式出了问题罢了。只要把问题稍稍的转个角度,或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