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孩子打招呼有这4个“危害”,请父母及时“收手”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礼仪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当有人到家中做客或外出偶遇友人时,一些家长常常会为了彰显自家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而强迫他们去和自己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在这时一些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内向退缩的行为。其实,家长对孩子的逼迫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懂礼貌,反而还会使他们厌恶与人交往。

孩子不喜欢打招呼的背后心理是什么?

1、对陌生人产生了焦虑的心理

孩子在面对一些自己没有印象的陌生人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焦虑。焦虑感往往会使他们在面对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时,产生一些应激反应。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对陌生人感到焦虑的话,那么家长还是不要逼迫孩子去和别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孩子未来人际交往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孩子不爱与人打招呼与性格有关

不同的生活环境往往会造就性格各有不同的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愿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打招呼往往是由性格所决定的。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非常乐意与人交往。但是对于天生不爱说话的孩子来说,与人沟通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强迫孩子打招呼,对于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哪些危害?

1、容易导致孩子更抗拒交流

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不爱沟通而烦恼,甚至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张口说话用一些强迫性的方法来让孩子开口。在家长的过度干涉下往往会越来越抗拒交流。

2、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强迫孩子与陌生人交流不仅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其他消极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原本是他们最为依恋,最为信任的人。但是长期在家长压迫下成长的孩子就会逐渐对家长产生恐惧以及厌恶的心理,并且这种负面的心理现象会导致孩子不再相信任何人,从而逐渐封闭其自己的内心。

3、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建立

在这种逼迫孩子打招呼的生活环境之下,孩子往往会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次数也会逐渐减少。当“有沟通”逐渐转为“零沟通”时,意味着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产生裂痕。

4、使孩子产生悲观的心理

一些家长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孩子不与人沟通交流而和孩子产生矛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家长还会用一些伤人的语言来“攻击”孩子,例如:“没出息”“不懂事儿”等。其实,当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时,会使孩子内心受到一定的挫伤。过激的言语是会使孩子不断地否定自己的价值,并且可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卑的性格。

3种办法使孩子变得更礼貌

1、提前沟通与交流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敢与陌生人打招呼,都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因此当家长带孩子参加聚会时,可以提前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告诉孩子将在聚会上遇到许多他不认识的叔叔阿姨。通过给孩子“打预防针”方式就会使孩子见陌生人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在事后与孩子再次进行沟通

如果在在聚会前家长已经和孩子做好沟通,但是孩子还是没有与陌生人进行沟通。家长不要责备孩子没有与人打招呼,而是帮助孩子解围。通过这种方式,其实一方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当结束聚会后回到家中,家长可以再和孩子分析与人打招呼的重要性。

3、绘本故事引导

除去以上两种方法外,家长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童话故事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引导。这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会比提着耳朵给孩子灌大道理的教育方法更为有效。让孩子在心底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故事,孩子也能学到与人沟通交往的诀窍!这样面对陌生人,就不会不知所措!

对于孩子不愿意与陌生人打招呼,这件事情家长一定要辩证的对待。只有家长站到正确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一定要让孩子在心底有社交的意识,从小注重孩子情商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