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人生赢在大气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李斯初为郡县小吏,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可谓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却不能避免被腰斩的结局。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司马迁给李斯写传记,开头就写得大有深意。李斯当初不过是郡县小吏,但是却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价值观:老鼠哲学。李斯观察到自己上班单位厕所里的老鼠,吃的很差,还经常受到周围人来人往的惊吓。但是李斯又观察仓库里的老鼠,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处境:每天吃的很饱,又没有人来人往的惊吓。由此李斯认为,人事业成就的大小,跟老鼠一样,不在于个人能力大小,而在于所处的环境如何。

李斯先是和韩非一块向荀子学习帝王术,韩非口吃,但是却善于著述。此时的李斯很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比不上韩非。但是李斯在学业已成准备西说秦王前辞别老师荀子,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归结成一句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说白了就是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能挣大钱当大官。

作为一般的凡夫俗子,想着出人头地衣食无忧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心怀大志进取心强烈的政治人物,格局如此之小,视野如此之狭隘,即使能富贵又岂能长久?

应当说,李斯的前半生确实是非常成功的,这当然与其个人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李斯怀着强烈的功利目的西入秦国,先是结交吕不韦,并且凭着吕不韦对他的信任而有机会游说秦王。实际上李斯之所以选择游说秦国,也是有着自己的精打细算的,首先他觉得楚王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而六国却又都是衰弱之国,因此他觉得秦国游说秦王才有利可图。而李斯游说秦始皇的内容无非是让秦始皇相时而动积极有为,为吞并六国蓄力。不料秦始皇听了却对李斯的想法很感兴趣,拜李斯为客卿。李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李斯干了一件大事。因为郑国渠的问题,秦国有一派政治势力认为来秦国的外国人士 有很多是不怀好意的,因此要驱逐他们,而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刚想大展宏图,却要被驱逐,局面尴尬而又危险。而恰恰是这危机,居然给李斯带来了人生最重要的机遇。李斯充分发挥了自己从荀子那里学来的帝王之学,向秦始皇上书慷慨陈词一番,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

应当说,此时的李斯确实极具眼光,他认为秦国正当欲吞灭六国建功立业之时,应当广纳贤才,而不是闭关锁国。“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写得漂亮而大气,深得秦始皇之心。因此,秦始皇下令废除了逐客令,并且大力提拔李斯为廷尉。这是李斯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飞黄腾达的开始。因此当秦国真正吞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李斯也如愿做了秦国的丞相。

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又曾发生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丞相卢绾为代表的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应该效法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时候李斯旗帜鲜明地反对分封制,认为秦应该实行郡县制,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百代皆行秦政法”,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郡县制得以推行,李斯的功劳是很大的。

但同时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与李斯有直接关系。历史上对于“焚书坑儒”一般持否定观点,这里且不论其是非,其实“焚书坑儒”中的坑儒是秦始皇干的,但是焚书的始作俑者其实是李斯。起因是在秦始皇宴请大臣时有人有非议分封制,认为秦朝不师古而废除分封制,不会长治久安。秦始皇把这个事情交给李斯处理。李斯借题发挥,认为这些非议分封制的人厚古非今虚学乱实,因此请求没收民间《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但是却保留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并且强调“以吏为师”

此时,李斯的权位、名声和威望达到了极点,李斯自己是秦朝丞相,儿子基本都娶了秦朝公主,而女儿也都嫁给了秦朝诸公子。面对这样位极人臣的鼎盛局面,李斯自己也曾认为物极必衰,有过短暂的危机感。但是,李斯终究没有能够急流勇退。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固然是对的,可是有了远虑,看得破放不下又如何?

李斯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在于秦始皇的去世。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去世的,而去世时身边只有李斯、二世胡亥、赵高及几个宦官等人。因此,秦始皇的死讯也只有这几个人知道。在古代,皇帝去世极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动荡,特别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去世而又没有对于权力交接做好充分的安排。而秦始皇去世之时的秦王朝,面临的恰恰是这种危险的局面。如果此时大臣都是忠君爱国之人,也好办。糟糕的是,这其中正好有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的大奸臣赵高。

赵高正欲借始皇帝去世之机巧施奸计以升官进爵,而赵高在这里也确实表现出了强大的手腕和策略。虽然秦始皇没有正式确立长子扶苏为接班人,但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确实该扶苏做皇帝。一开始赵高诱惑胡亥,胡亥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是后来赵高步步诱惑,最终让胡亥丧失了理智。成功诱惑了胡亥不不算完,因为还有李斯也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因此还得想办法拉拢李斯合谋。一开始,李斯和胡亥是同样的反应,对于废长立幼是坚决反对的。

此时的李斯仍然是本分的,觉得自己本来不过一普通人,最终却位极人臣,已经很知足了,没有非分之想。本质上来说,李斯确实是没有赵高那种奸雄的气息,这确实也符合他最初的价值观,既然最大的悲剧就是不能挣大钱当大官,那么现在功名富贵都有了也就于愿已足了。但是赵高却没有放弃,如果说赵高诱惑胡亥是步步诱惑,那对于李斯就是步步紧逼了,最后李斯几乎是被逼参与废立之事的。而此时沉溺于富贵乡的李斯,连早年所具有的聪明睿智也消磨殆尽,也早已丧失了政治家应有的远见。

于是接下来的事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作为政治舞台上的老手的李斯,此时居然被赵高玩弄于鼓掌之上,在秦二世游玩时去进谏天下大乱之事实,惹得二世老大不高兴。接下来便设法排挤李斯削其官职,治其罪状,并最终定以谋反之罪,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三族。临死前,李斯和自己的儿子感慨,说自己现在想再和以前一样牵着狗去捉兔子也不能够了。向秀《思旧赋》:“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即谓此也。

李斯由一郡县小吏而位极人臣,过得极其风光,也曾在历史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追溯一位位极人臣的宰相的成功史,我们发现其最初的动力竟来源于老鼠!真是应了那句鼠目寸光的老话吧。在秦始皇去世、赵高弄权之际,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目光如炬的政治家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懦弱自私的小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贵,不得不委曲求全。然而即使如此,终究也没有能够保全身家性命。量大福亦大,机深祸亦深。同样是位极人臣,为汉朝开国建立过卓越功勋的张良,无疑比李斯有远见,其功成身退至今被人称颂。人的胸襟和格局,决定了其事业的高度。李斯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格局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最后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