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者】施秉银:在武汉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降低患者病亡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施秉银


2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带着医院另外三名专家,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在此之前,该院已分两批选派了16名医护人员赴武汉参与陕西省医疗队的援鄂医疗工作。此行对于施秉银来说,除了作为院长和医疗队领队带队出征,还要作为一个有着40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去尽力挽救更多生命。


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


中国卫生:疫情发生后,您为什么选择前往武汉?

施秉银:1月23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全院遴选了11名医护人员,跟随陕西省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第一批医护人员启程后,我每天都在关心和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变化。非典以来,严重肺部疾病的临床诊疗一直是困扰医生的一个难题,这次疫情发生后,我查阅了很多报道和文献,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


2月4日,我接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前去武汉进行医疗援助。接到通知后我乘最早的一趟列车奔赴武汉,因为早一点到达武汉,早一点投入一线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施秉银查房

中国卫生:到达武汉后,您看到的情况如何?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

施秉银:初到武汉的头几天,也是医疗物资最为紧缺的一段时间,医疗物资和设备都存在短缺的情况。我与同去的三位专家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进行对接,我们的医疗队即将接管的是东院7、8两个新病区,共80张床位,主要用于接收危重患者。我们几人提前做好了病区的规制计划,为大部队的到来打好“前战”。

后方医院接到增援任务4小时后,便集结成由13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并于2月7日驰援武汉。几天之后,物资和设备紧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我们的医疗队全力投入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在医疗队一个多月的奋战下,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很多患者转危为安。从最初接管病区的每天70多个重症患者,到现在的每天不足60人,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正在逐步下降。


重症“攻防战”

中国卫生:目前,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决胜疫情的关键一步。对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如何?

施秉银: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治疗都是遵照指南,总体没有太大差异,但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有所变化。当前的重症救治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老龄和具有慢性合并症的高危患者,要加强治疗和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新冠感染患者都处于隔离状态,没有家属陪同,生活护理尤为重要。除了做好护理工作外,我们很多医护人员还经常从驻地给患者带一些水果等食物,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二是还剩很少一部分极其严重的患者,需要尽全力、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救治,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

中国卫生:您在初到武汉时就牵头成立了一个“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组”,小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施秉银:“如何有效降低患者病亡率”是我在来武汉之前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到武汉后,我就马上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医务处提出成立“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组”的建议。很快,我就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共四位专家组成了这个小组。我们每天都要针对东院病区的死亡病例进行逐例评估和讨论,总结经验、形成报告,指导危重症病例的救治。根据我们的统计,最近20天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已经有10天出现零病亡的情况。


疫情提出的新问题

中国卫生:1月22日,在交大一附院派出第一批医疗队员的前一天,医院被陕西省确定为首批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重症患者收治医院。如何保障西安和武汉两块“阵地”安全?


施秉银:在去武汉之前,我们在西安本院就进行了积极的安排和部署。医院把感染科大楼全部腾空作为发热门诊和集中收治确诊或疑似病人的治疗区域,集中全院所有力量、所有资源对抗击疫情一线进行支援,其他科室主动对接感染科,想方设法在符合医疗规范的情况下将原感染科患者转移出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改造。


交大一附院的网络医院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就医,也减轻了实体医院的接诊压力。从2月至今,医院的“智慧好医院”App已累计为患者提供视频问诊27945次,方便门诊26256次,在线咨询9674余次,其中发热免费咨询2954次。

中国卫生:作为一名身在抗疫一线的院长,您认为本次疫情带来哪些思考?对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您有何意见和建议?

施秉银:医疗活动最核心也是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解决医学难题。这次到武汉来,我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中医书,一本是药理书,我想从已有知识和方法中找到解决办法。同时,我也带来了医院的5名科研人员,目的是要针对新发疾病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找到治疗的突破口。

在疫情初期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疫情结束后通过政策调整不断加以解决。

首先是公共卫生系统要充分有效发挥作用。经历了SARS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我国的公卫系统可以说比较完善,但这次疫情中,公卫系统并没有正常发挥作用,究竟为何,需要事后研究调整;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和临床脱节比较明显,这两个系统从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执行操作层面还存在脱节的情况,难以达到国家希望的效果。同时,公共卫生系统本身的很多工作流程也需要不断改进。这次疫情提示我们,在这种特殊时刻,管理干部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在决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连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