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情商课:如何正确处理同事的“道歉”?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世界上最大的变量,就是人心的变化,而人心之所以会发生前后矛盾的转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分配不均。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拥有高度敏锐力的人,在日常的思考中,你应该会经常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往来?即使彼此曾有过莫大的嫌隙,但之后双方依然可以很快冰释前嫌而一如既往地来去。”

我自己的一个思考是,但凡可以在短时间消除情绪上的不满而恢复正常交往的行为,很大程度都可以归究于利益的交易,正如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是钱买不来的,包括心情和感情”。在《史记》里面,司马迁一语道出了交易性行为的真相:“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反观我们生活的各个场合,尽管每一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或大或小的利益交易,但利益交易味道最浓的地方非职场莫属——在职场生活里面,每个人出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争夺资源与获取利益,尤其是在成长的早期,这种明争暗斗是最为激烈的,因为每个人都要努力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大本营——尽管大多数人对外的说法是“与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努力,实现人生的终究梦想”。

因此,不管是基于目的还是身份的角度,在与同事的工作交接和日常交往中,我们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口角、冲突、矛盾,当这种不和谐的现象影响到彼此的正常来往时,某些人会首先选择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动跟对方道歉,常见的说法是,“前些天我因为什么事冒犯了你,之前只关心事情本身,没留意到给你造成的不好体感,真心很抱歉。”这时候如何面对他人看似真心实意的道歉,就很考验我们在职场生活中的情商和分寸,一旦处理不好,可能还会影响到其他同事和领导对我们的看法、评价。

从根本上来说,职场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其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大小之分而已——凡是跟公司的使命愿景、战略部署相关的事情,都是“大事件”,凡是只是单纯涉及到个人喜忧、得失的事情,都是“小事件”。

就是说如果你听到是上述这一形式的道歉,你真正需要去关注的是对方所提到的“事情”是哪一方面的,如果是公司层面的,就应该从公司的角度来回答,譬如说,“我们都是在为公司的使命奋斗,我非常能够理解你的表现,我本来也不会放在心上。也请你能够谅解我的粗鲁很莽撞。”,如果这件“事”只是你们私下发生的口角,你就往个人情绪方面去回答,比如说,“可能是刚刚没睡醒,说话不经大脑,稀里糊涂地就跟你杠上了”。如果你能够从公司层面去解释自己个人的原因,就是在完美不过的回答了。

绝大多数人都清楚,同事之间的交往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得理不饶人”。即使是对方真的有错,你也不能抓着不放,相反,你甚至要主动把这份错承担一部分过来。诚然,进化心理学表明,趋利避害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但主动承担群体错误的责任却是最能考验个人抗压能力的标准,一旦你这种行为被领导所注意,你一定会被予以重任。也就是说,你要刻意培养自己“以劣打优”的意识,抓住同事的弱势来制造自己自己的优势。

另外,你更加需要留心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别人的道歉更多只是一种刻意示弱的表现,并不是真心实意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人都会有损失厌恶的心理,不会贸贸然表现出自己的劣势缺点,除非他正在面临某种艰难的困境。因而,别人的主动认错更多是一种反常的行为,你要去深思这种行为背后是不是涉及到某种利益关系,它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情境发生的,向上你要去追溯公司战略的改变和领导层级的变动,向下你要去看待某一业务的调整和员工心理情绪的变化,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观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

万能的大熊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会有一个瓶颈的,而决定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爬得越来越高,其初始的原动力就在于这个人拥有多大的才华,而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一个人的情商和见识——这份情商和见识,就表现在你会不会做人,懂不懂看人,因为在职场生涯的后期,高位者比拼的都是眼力,只有第一次的人才会拼业绩,因为业绩更多只是一种体力活,只要有精力,基本都能干得好,所以那些业绩好的员工,基本都是基层的年轻人。

因此,你要想锻炼出这份情商和见识,你就要抓住一切可表现的机会,这种机会通常只会在充满了冲突和紧张的场合下出现,具体说来就是,当你懂得如何正确去看待并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冲突关系,很快你便能锻炼出揣摩人心和驭人的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让你脱颖而出,成为人中之龙。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我所剖析的这些事实充满势利的味道,但现实的真相往往就是让人这么难以接受。我常常对身边的人说,理性分析的背后不是逻辑,而是利益,如果无法看破这一点,就很容易事事吃亏——这里的吃亏是指“未来的亏”,在刚下你可能占到了某种小便宜,但未来你一定会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所以,凡事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不要在意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要把目光放近,要看到你所在环境的变化趋势,看到独立于你自己之外的其他群体的行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