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爭雄 固陵之戰 楚漢爭霸 淮陽柳林古戰場遺址




柳林固陵故城


固陵故城位於今淮陽縣西北12.5公里處柳林村。秦置固陵縣,漢置固始縣,亦為楚漢爭霸的古戰場。

打開APP,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漢書•高帝紀》曰:“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至固陵不會。”《元和郡縣圖志》載:“項羽敗,南走固陵,此也。”據《括地誌》講:“固陵在陳州宛丘縣西北四十三里。”《太平寰宇記》雲:“固陵在今宛丘縣西北三十里,今俗呼為谷陵。”《大清一統志》記:“固陵在陳州西三十里。









《陳州府志•古蹟》雲:“藕臺城西北四十里,舊志以為古固陵之地。”“但不知何以名曰藕臺,且其地有鳴馬臺,亦末詳其名之義。”

柳林當地著名紳士錢延文,號曰固陵居士,名號以固陵得名。

齊老村《齊氏家譜》雲:“明洪武間,自刑家溝遷於固陵集北八里許莊。”而齊老村正在柳林北八里。

1970年11月,柳林北十餘里馬莊,出土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故處士殷君墓誌銘載:“萬曆正統間距陳西北四十里許,鳴馬臺躬相土擇居,遂籍為陳人。”

1983年12月,柳林東一里,出土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墓誌銘雲:“佳城鬱郁,固陵之東。”

1970年春,柳林北八里齊老村,出土清康熙四十七年(170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墓誌銘記:“始祖諱剛,自明成相時卜居陳,數傳榮,遷於城西北固陵遂家焉。”

無論是從史籍所載,還是考古發掘,都說明今淮陽西北的柳林,就是《史記》所說的固陵。

固陵之戰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失敗後,劉邦、項羽展開了滅秦後爭奪天下的戰爭。劉項約定以鴻溝為界,割據稱王。後雙方在以固陵為中心的今淮陽、太康、鹿邑區間,展開一場決定勝負的楚漢戰爭。歷時八年鰲戰,漢高帝五年,劉邦發兵追擊項王,進至陽夏以南,固陵以東、譙縣以西,包括陳縣、苦縣和今天的鄲城縣,大部屬陳郡。由於項羽沽名釣譽,不會用人,又殺人如麻,無仁慈之心,失去多數人擁戴,勢力越來越弱。結果在劉邦聯合韓信、彭越的進攻面前,被迫演出了霸王別姬的悲劇,敗退垓下,自刎烏江。







楚漢戰爭發生地:柳林鴻溝故河道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戰國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開始興建。修成後,經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直是黃淮間主要水運交通線之一。西漢時又稱浪蕩渠。它於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東經中牟北,開封北而後折向南部,經尉氏東,太康西,淮陽,分成兩條支流:一條向南進入穎河,一條向東進入沙河,最後又都匯入淮河,形成黃淮間的水運交通網。隋代開通濟渠,唐宋時期的汴河,成為黃淮間的水運幹道,相當於鴻溝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溝通黃淮的作用。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京杭運河,水運幹線東移,鴻溝逐漸淤塞。

考古學家,專注地方史研究的駱祟禮先生,曾多次親赴固陵故城考察,發現如今的柳林,仍較周圍地形高出五六尺,這裡顯然是歷史上多次黃水氾濫,黃沙沉積的結果。今柳林西500米處有小河,曰固陵河,由北向南入新運河。新中國成立前,該故城有磚砌城門,城內有三里長街,城垣長1200米,寬240米,分南、北、中三寨,南寨有四門,曰朝陽、乾元、通濟、保安。中、北兩寨亦各有二門。城垣殘高3米左右,曾出土宋代文物。柳林在宋之前可能被黃水淹沒,宋以後一度有過恢復。柳林目前殘存的城垣,部分地段殘存有宋代的瓷片。從南寨西門外一米高的路土斷崖分析,曾經經歷兩次洪水,一次為黃水,一次為黃沙。古固陵城是否深埋於地下,有待於今後的考古發掘來證實。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今柳林村南寨西側老運河上有一座五孔紅石磙基礎砌的石拱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陳州府志》載有此橋,據傳建於清代,又曰最早建於明代。石橋東西橫跨老運河,跨徑2米至2.7米,中間三孔為2.7米。長17米,寬7米,高2.5米。中孔拱券飾龍門石雕吸水獸,各拱券飾淺浮雕牡丹連理紋,橋洞內為青磚砌築。石橋至今保存完好,極俱文物研究價值。



淮陽柳林紅石橋遺存

偶過柳林,懷思古之幽情,想當年固陵之役,環顧柳林周圍,望一馬平川之闊野,透過迷茫征塵,可想見當年楚漢數十萬大軍金戈鐵馬,血戰狼煙,數十萬將士廝殺的古戰場,可聞刀光劍影中的狂呼吶喊。撫今追昔,鐵馬冰河入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