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到底谁说了算?

每个字都很用心写,希望你能坚持读完,也必定有所收获或者有自己的感悟,感谢每一位读者朋友: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古文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我的理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善,那丑和恶也就产生了。不知道什么是丑、是恶,怎么判断这个事物是美、是善。

比如,天下人都知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是好事、是善事,那说明环境一定已经遭到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所以,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反之也是如此,这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在不断地变动中。

......

关于这句话的一点儿感悟:

民间有句俗语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让一些特别心善的人听上去多少可能不太舒服。其实,我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相信善与爱的力量。但是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我们可以毫无私心地去行善、做好事,为善不欲人知。但必须要保护自己,能保护好自己。因为我觉得,让自己受到伤害也是一种恶。

所以,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认为这个世界只有美好,人心都是善的;也不要悲观地觉得这个世界处处都是丑恶,人心不善。人大多都向往美好,不是吗?

......

第二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古文今译: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我的理解: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有和无相生相成、相互为用。同样的,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如此,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比如我们说,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当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大难。但“图难于其易”,却正是成功的要诀。

......

第三句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古文今译: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我的理解:无为,就是说有道的人处理事务就像没有任何作为一般,不留痕迹。任凭人或事物自然发展变化,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有为”的效果。

他实行”不言“的教导,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化他人。比如我们说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

第四句话: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古文今译: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我的理解:我们看到天地为万物提供阳光、雨露、土壤等各种生长的条件,但并不妄加干预,所以万物能欣然兴作。有道的人效法天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功业,但是,他“不有”“不恃”“弗居”,就是说所得来的成果,却不会擅据为己有,不居功自傲,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他功成不居,所以他的功绩反而存在得更长久。

人们的做法却往往相反,比如有的人做了好事儿,本不需多言,功劳摆在那儿,大家心中自有考量。可他就喜欢到处说,夸耀自己的功劳,结果越说大家越反感。

人们如能效法天地存心而作人处事,这是很高的境界。

......

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吗?希望能跟你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