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精”妈妈是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碰见了小区的壮壮妈妈,聊天的时候,她幽怨的说:“我好愁,我家孩子一点不喜欢看书,给本书就直接撕了,真愁人”。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烦恼。有的孩子对绘本不感兴趣,一拿到直接上手撕;有些孩子在家长讲故事的时候跑掉去玩玩具,或者看两分钟就跑了,坚持不了多长时间,这让许多家长很苦恼。

我有一个两岁多的女儿,从她3个月起我一直陪她读各种绘本,目前养成比较好的阅读习惯,出远门必带的玩具是书,睡前项目是看书和讲故事。读绘本的良好影响已经显现,她从开始说话就能说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用词也比较丰富。下雪天,女儿指着窗外说:“妈妈,看,外面白茫茫的一片”,这些是我们没有刻意教过的。女儿的想象力也很丰富,周末我在家整理东西,女儿在旁边抽屉里翻出来一个挂锁,她看着打开的锁头说:“妈妈,这个好像一个水龙头”,说着假装洗起手来。

我是一个职场妈妈,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只有下班后的两小时,我很享受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会用“演戏”的方式讲绘本故事,老公称我为“戏精”。作为一个爱演的“戏精”妈妈,我在孩子的阅读引导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把自己变成孩子,放飞想像力,演”起来

看到“戏精”俩字,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善言辞,真的演不出来。其实陪孩子的过程,你和娃开心最重要,不需要专业演员的演技,只需要让孩子觉得读书的过程有趣好玩。就像每个妈妈都有一首哄孩子的“摇篮曲”一样,你可以有自己版本的演绎。

忘记你是一个大人,抛开包袱和不好意思,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从孩子的视角去看绘本、演绘本。去享受这个过程,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愉悦和浓浓的爱,自然会愿意玩“读书”这个游戏。具体怎么演呢?分享一些我的小技巧。

一.加入模仿

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图画以外,对声音和大人的面部表情更敏感。有对话的绘本场景,可以模拟不同的角色声音,用夸张的动作表情来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爸爸用低沉粗壮一点的低音来读,小朋友的声音用清亮活泼的口吻,讲到生气或者开心事情,可以用夸张一点的表情来表现,让小朋友觉得故事充满了趣味性。

二、利用肢体语言

在读绘本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动物角色,我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并加上相应的动作等,加深孩子的印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读到大象的角色,我会把手臂放在鼻子上假装大象的长鼻子,去挠女儿逗她笑,压低声音说:“小朋友,我好喜欢你,看我的长鼻子可以扬这么高”。

三、场景再现

我家里准备了一大堆毛绒玩具,几乎收集了大部分的动物,每次读到不同的绘本之后,我们会用毛绒玩具再演一下故事的简单情节,孩子非常喜欢,就会慢慢的说出绘本里的台词,有时候也用自己的话来说,极大的促进了她的语言能力发展。

有个经典的绘本系列之一《好奇的乔治爱钓鱼》,我把金鱼的毛绒玩具放在地上,盘腿坐在沙发上用小拖把杆当鱼竿,重现故事里小猴子乔治钓鱼的场景,一会儿假装钓上来一个鞋子好沮丧,一会儿用蛋糕当鱼饵,表现猴子的古灵精怪。我演完以后鼓励女儿自己演一遍小猴子,她乐此不疲的“演”,我在旁边配合。英文的绘本因为有了表演,变成“过家家”游戏,故事情节孩子都能懂,她更愿意听。

另一方面,绘本里想讲的道理也会通过演,让孩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一些关键情节,我会加入自己的发挥,让她切实感受到反面教材的后果。比如,讲到出门的安全,我会让孩子坐在我的腿上,用双臂模拟安全带,带上安全带即使汽车颠簸(抖动双腿)也不怕摔,但是不系安全带,就很容易摔下来受伤。

四、利用多种绘本形式

现在绘本的方式很多样,也可以利用点读书和立体书、触摸书等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立体书可以直观的展示不同的场景和故事,记得我给孩子看过一本《开心过大年》的立体书,通过两个小朋友的视角,讲了过年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过年穿新衣的场景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给书上的小朋友搭配衣服,爸爸大扫除的手可以动起来,舞狮舞龙的场景都有立体的展示。

读的时候加上一些语气助词比如,“哇,这个年夜饭看着好香啊”,并假装闻一下,引起孩子对图片食物的兴趣。刚好赶上春节,孩子也亲身体验了过年一家人做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的过程,书上的人物和故事就可以当场演起来。

经历这样的过程,绘本就不是简单的书,而是打开孩子世界的一扇窗。“演戏”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尝试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带着感情和理解去演。可能每次读绘本附带的表演都不一样,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读书”于孩子而言就有了极大的吸引力。

从绘本到生活,让孩子更快成长

通过饰演不同的绘本角色,重复并融入生活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体验各个角色,思考不同的人的说话方式和出发点。演完以后再回到故事本身,孩子可能对故事有更深的印象,也更喜欢书中的角色和读这本书。

有的时候很累不太想陪孩子演,我就会申请演小宝宝,让女儿演妈妈或老师,给她自己发挥的空间,也让她体验掌控的感觉。我演调皮的孩子或者哭闹的宝宝,女儿会抱着我说“别哭,别哭,我在这儿呢”。慢慢的她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更喜欢去照顾对方。

有一次我回家很累,女儿缠着我要讲故事,我就躺着沙发上,开始演病人,假装自己生病了。女儿说:“妈妈,你怎么了?”我说头疼,你帮我检查一下吧。女儿摸摸我的额头,翻出来医生玩具套装,学着绘本《胖胖医生和小小护士》里医生的样子,拿一个听诊器给我听,又拿体温计给我量体温,然后煞有介事的说:妈妈,你发烧了,快躺下,我给你吃点药。

我就开始演不想吃药的孩子,使劲摇头拒绝,女儿竟然用我鼓励她的话认真说:“妈妈,你要勇敢,不怕不怕”。之后我带她去打疫苗,她也不像之前那样害怕打针,只是稍微哭了两声就好了,而且还对我说:宝贝勇敢!

通过绘本的角色演绎,孩子一点点在成长,她慢慢懂得了很难用语言去教导的一些道理。有些道理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更深刻的感受,而“演戏”是育儿中很好的一个方法。

接受孩子的逃离,寻找原因,坚持下去

可能你会说,你家的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天使本人了,我家娃即使演了戏给他,还是不喜欢读书。我女儿并不是那个别人家的“完美”小孩,戏精如我,也有受挫的时候。

去年夏天女儿在老家待了两个月,回来后我发现她看书的时间明显变少了。而且她有了新的最爱-火火兔故事机,每天抱着听不撒手,即使我给她讲故事也要开着听,女儿对我的“演戏”式阅读兴趣明显下降,没读几页就跑开去玩玩具。我很受挫,望着满满当当的绘本架不知该如何是好。

后来仔细跟奶奶沟通,原来在老家奶奶都是给她“读”书--直接照着书念,没人给她耐心的讲绘本,只有故事机能随时满足她对外界的好奇,而且她对于故事的复述和句子引用可以赢得爷爷奶奶的夸奖,所以她才更倾向于听故事。

究其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我这段时间的陪伴缺失,孩子只能转向其它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孩子在不断成长,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也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

弄明白后我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让她享受妈妈陪伴的乐趣和安全感,再慢慢把玩玩具的时间一点点替换成读书,依然用“演”的方式,不过更多的是启发孩子去演,以她为主导,我配合演出。

比如她最爱的绘本《十四只老鼠挖山药》,读的时候,女儿作为“导演”给自己排戏,也随时给我安排角色。一会儿她是调皮的老六,拿树叶钻俩洞当面罩;一会儿又变成小十三,让“爸爸”托着她“爬树”。

同时,对于读过的绘本故事,我会鼓励女儿自己边演边讲给我听,她常常会改编故事,家人都很赞赏她“自由发挥”的故事版本,鼓励她更多的讲,孩子也更有自信心。

体会到了“自己做主”的自由和乐趣,女儿也慢慢恢复了对阅读的喜爱。孩子一天天长大,更有主见,关注的内容和沟通方式也在改变,那么“演戏”阅读的方式当然也要跟着进步,给孩子更多发挥的空间,迎接她的每一步成长。

悉心陪伴,静待花开

用演戏这一招,我让孩子爱上阅读,慢慢的随着年龄增长,她也会自己安静的看一段时间书,这个时候我一般不去打扰,让她慢慢过渡到自己读书。

有的时候,一个方法有没有效果也要看执行的方式,有的时候孩子不看书直接撕掉,可以看看孩子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找这方面的书或者用做游戏的方式代入阅读,坚持久了孩子就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慢慢就会喜欢阅读。

不着急,不焦虑,找不同的方法尝试,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的做比说更重要;言传身教,一定是我们自己先做到再去要求孩子,所以请大家带着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你看你的书,她看她的书,这才是最好的亲子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