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给孩子制造挫折可以提高长大后的抗挫折能力?想得美!

有养今日话题


前不久,网上有个视频让人看着好笑又难过:

女儿问爸爸:爸爸,你有一个缺点,你有时候老是让人不开心。爸爸,我觉得这样不好,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哀求的眼神,爸爸斩钉截铁地拒绝:“不能!”

“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不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否则到进入到社会无法生存……”

女儿皱着眉头,仔细思索了一番:“可是...... 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啊, 会变老。”

我很理解视频中的爸爸想通过挫折教育,来磨炼孩子的意志,强大孩子的内心。

可是,直到我最近看到知乎上的“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的话题讨论时,我内心开始反思:



“就是要让你不开心”,对孩子说着这些听着就让人心惊肉跳的句子,真的对吗?


01

真正的挫折教育,

不是制造挫折

去年因为《庆余年》而大火的郭麒麟,自爆自己从小到大都活在老爸郭德纲的阴影之下。

郭麒麟回忆,自己从来没有被老爸夸奖过,甚至经常被老爸在大庭广众之下严肃批评,让自己“毫无自尊,颜面扫地。”

有很多的家长,对于挫折教育的理解是存在严重偏差的。

在他们眼中的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刻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吃苦,去野外、去寄宿学校,体验没有父母呵护的生活。


还有父母觉得,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较劲,让孩子输等。

不少父母有这样一套理论,孩子如果不经历苦难,学不会“72变”的本领,那么将来也无法独自面对人生的“81难”。

甚至很多父母奉行打击式教育,如果孩子过得太满足,那么他们就会骄傲自满。

其实,这是对挫折教育最大的误解。



人为的、刻意的、肤浅的通过制造麻烦,让孩子去承受身与心的磨难和痛苦。


这不是挫折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惩罚。

《教育的选择》中说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对挫折麻木,而是让孩子不惧怕挫折;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不会因为无助和孤独而陷入绝望,不会在绝望中想到用极端的方式去逃避问题,而是给与他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给予他无条件的抚慰、帮助和支持,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会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共同进退。


02

抗击挫折

最大的力量源泉

点开“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的知乎热帖,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同事六六并不是北京土著,虽然她在北京租房,但是由父母全程操作,父母买单,她甚至连租房“押一付三”、多少房租都不知道。

三十多岁的年纪,女同事们纷纷开始吐槽家里父母催婚的事情,然而六六却觉得能被父母介绍对象,说明父母正在不遗余力地关心着自己,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说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六六的一句话触动到了我的心:

“我父母彼此相爱,他们也爱我,但不会打着为我好的旗号控制我。我想干嘛就去干嘛,最差,就是回家,爸妈养我。”

很多人都以为她是温室里长大的小公主,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挫折,但是恰恰相反,她的抗挫折能力比一般人都要强。


有一次领导严厉批评她工作成效不佳,她很虚心地接受了批评,并且诚恳地向领导道歉,解释了原因,并表示下周将如何如何。

一个团队的实习生在门外听到领导雷霆大怒的声音,差点被吓哭了,担心等一下六六回来肯定要找自己秋后算账。

没想到事后六六还专门跑过来安慰实习生,鼓励她们接下去该怎么调整。内心淡定强大到让人惊掉下巴。

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取决于经历了多少苦难和挫折,而是来自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和幸福。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不仅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儿子拉吉夫12岁时,生了一场大病,需要做手术。

拉吉夫听到这个消息显得非常慌乱和紧张,医生连连安慰他,让他不要害怕。

然而甘地夫人却认为,拉吉夫已经12岁了,应该学会独立面对这一切。

她告诉自己的儿子:“孩子,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泣、喊叫都不能减轻你的痛苦,可能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头痛。但,妈妈会一直陪着你,陪着你扛过这一切,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拉吉夫顺利完成手术,并在甘地夫人的陪伴下,一起度过了术后艰难的副作用发作时期。

心理学家鲍尔比曾说: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后盾,不论孩子如何表现,都能够像一个安全基地一样,存在在那里,你好或不好,都不会失去我的爱。

生活本身留给孩子的挫折已经够多了,未来会更多,不管是六六还是拉吉夫,他们抗击挫折最大的力量源泉,恰恰是童年感受过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爱与支持。


他们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构建起安全感和价值感,对自己有信心,对生命有敬畏,对未来有信心!


03

失败和挫折

原是命运的恩赐,


漫画家朱德庸从小在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他一心扑在画画上而荒废了学业,初中还没毕业就因为成绩太差被学校劝退了。

父亲却对他说:“孩子,祝贺你。”

朱德庸内心很是不解,那么丢脸,有什么好祝贺的?


父亲笑笑说: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有高超的奔跑能力,人也是一样。不过,所有人都被要求变成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只能是兔子。现在你被培养老虎的队伍踢出局了,可以更好地施展你自己的天赋,全心全意地去做一只优秀的兔子。”


朱德庸成名后,热泪盈眶地回忆这段往事:

“感谢父亲在我受到挫折的时候祝贺了我,他让我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失败和挫折,其实是命运对我们的一种恩赐,关键在于你选择用什么方式去对待。”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充满智慧的警句,生动地说明了,培养孩子学会应对挫折,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节目也曾说:

“如果你想让孩子长大以后不至于跟别人拌个嘴就跳楼,那你就要从小跟他打预防针,没事儿就损他几句,让他从小体会这种被打压被攻击的感受,培养他的耐受力。”



只是,在教育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这对命运的恩赐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

作为父母,要抓住有利时机,合理疏导孩子的情绪,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要保有一颗阳光乐观的心,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良好的心态;还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挫折教育,把握好度、循序渐进,逐步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挫折教育”,如果违背了孩子心智发展的规律,只是因为大人将自己的意志,美其名曰“磨砺”而强加给孩子,那也只会沦为大人们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

孩子不需要人为制造的“挫折”,他们需要真正的挫折教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确用好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积极地面对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在人生之路上游刃有余,逐渐变成生活的强者 。


-END-

策划:有养

视觉:magic y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知乎截图、《圆桌派》截图、

《今晚九点见》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