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教你如何安身立命(二)

王永彬,清乾隆年間生人,字宜山,號宜山先生。其所著《圍爐夜話》,與《菜根譚》(【明】洪應明)《小窗幽記》(【明】陳繼儒)一起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其中多有警醒修身之語,筆者取其中精華,與諸位分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譯: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嶽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筆者理解:人需廣大,廣大需用心,人為何會對某些明明很好的東西有討厭之意,乃是其當時氣躁神浮,不能用心的緣故,若用了心,體悟自然之美妙,天地之廣闊,自然會有所悟。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譯: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寫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筆者理解:趨利避害,人之常情,但若能夠以只論是非不論禍福,則真可為人中之丈夫。讀書人表達的時候,應該是中正平和為佳,若能精盡詳要,則真的可算大家之言了。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於人者為辱;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於世者為榮。講大經綸,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譯:貧窮與地位卑下,並不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是因為貧窮或卑下,便去諂媚奉承別人,想求得一些卑策的施捨。富貴也不是什麼十分光榮的事,光榮的是富貴而能夠幫助他人,有利於世。講經世治國的學問,應當是實在可行的。真正有學問,決不會高談怪誕不經的言論。

筆者理解:窮不可恥,但心氣一定要正,可以求人幫助,但不能為了物質而去特意低下自己,諂媚別人。富貴了別人會羨慕,但只是羨慕,並不會有敬佩。學問可行,但真正的學問絕不是高談論闊,說一些怪話來標榜自己。

無論作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心。

譯:不管做哪一種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貧愛富,以財勢來衡量人的習氣。不論從事哪一種事業,總是不可有輕率不定的心思。

筆者理解:不管什麼人,都會討厭勢力的人,這是人們公認的,即使既得利益者,也會對這種人打心眼裡鄙視。而從事任何事業,也不可輕率不定,浮心躁氣。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則不敢虛驕矣;想到他日是那樣下場,則可以發憤矣。

譯:明白自己有多少內容,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不發憤圖強的後果竟是如此慘淡,就該振作起精神,努力奮發。

筆者理解: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則不會做出讓人貽笑大方對的事情。知道不努力的結果,就會更加發憤圖強。人都是這樣,明己而後明人,見了棺材才會落淚。

處事有何定憑,但求此心過得去;立業無論大小,總要此身做得來。

譯:做任何事,是好是壞有時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和憑據,只求問心無愧。創立事業的時候,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應付。

筆者理解:做任何事,其實沒有好壞的非常確定的標準,但要做的問心無愧,這樣和別人交差,即使失敗了也能說一句我盡力了。創立事業的時候,不管是哪一行,必須要選自己能夠駕馭的去做,若是因為別的行業利益多而強行去做選擇,只會讓自己難以應對。

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譯: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筆者理解:此句筆者感覺可以分兩種看,但筆者亦支持作者此言,如果言語虛偽不實,其小事可取,但大事斷不可託付,而一個人暴躁易怒,學問的話不一定,但做事肯定有不可取之處。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譯: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筆者理解:聰明用錯不如不用,筆者有時,其實能夠以聰明應對事情,但最終選擇藏於拙下,乃是明白此言,太愛玩小聰明不是好事,若是直接被人看出,不免尷尬,若是後來讓人看出,不免被人懷疑人品。至於二句,各位見仁見智,但有時候朋友多了不能夠有所沉澱,終了回首望去,除了一堆酒肉朋友啥也沒落下,其實也挺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