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公筷”是大势所趋,还是小题大做?

2020年春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的逐步消退,一条公益广告被推进大众的视野——请您使用“公筷”。其实公筷的推行在我国已经很多年了,2003年非典的时候也狠劲推行了一把,但一直效果不佳。这次肺炎疫情让大家再一次提高了对公共卫生的意识,国家也在法律层面上强行推行“公筷”的使用。

中国人饮食习惯是“合餐”,一桌人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或朋友小聚小酌慢饮,或亲朋聚餐饕鬄豪饮,气氛一上来奶奶夹起一个鸡腿放在孙子的碗里,主人热情的为客人舀了一勺肉圆,这里面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孙子是万万不会不吃奶奶夹的鸡腿的,否则会伤了老人的心,客人再为难也会把肉圆吃掉,否则就是看不起主人。

这种合餐饮食传统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国情、是家人、朋友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要让国人改变合餐饮食几乎不太可能。但这种合餐制的一个弊端就是大家在一盘菜里夹來夹去,甚至用自己的筷子为他人夹菜,给很多的疾病增加了传染的风险。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太小题大做了,我们都一起吃这么多年了,啥事也没有啊,能传染什么病呢?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消化道疾病在中国的情况。

消化道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埃博拉,以及疟疾、痢疾等,当然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随着公共卫生的提高和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视与大量工作,基本不会爆发,偶有个例疾控也会高度重视、高度戒备(参见去年内蒙四王子旗鼠疫事件),力争以最快速度消灭。埃博拉现在主要在非洲流行,痢疾等有季节性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夏季,且只要治疗及时基本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

但有一种病菌对人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它隐匿而狡猾的对人体持续伤害,而我们却不怎么重视它,这种病菌就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可以在高强度的胃酸中生存,附着在胃壁表面,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胃溃疡长期发展会造成胃穿孔、胃出血甚至癌变(几率为1%)。世卫组织公布幽门螺杆菌在发达国家的发生率为40%,发展中国家约为80%,这个比例真的是很高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家可以想一想幽门螺杆菌的带菌者在我国的人数有多少。幽门螺杆菌可以附着在牙菌斑上,形成“口-口”传播,因此极易在家庭成员中传播。

除此之外,我们的口腔内还附着着大量的细菌,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口腔中的很多细菌可能是导致阿兹海默症和心脏病的元凶。你也千万不要觉得你每天刷牙口腔很卫生,口腔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即便我们严格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也只能清除掉80%-90%的口腔细菌,还有10%-20%的除不掉的,更不用说很多人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了。

所以说,为了我们大家的健康,推行“公筷”势在必行,不止是公筷,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分餐具进餐,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碗筷,外出就餐时也最好带着自己的餐具,这样既能保留用餐习惯还能保护家人健康。

社会在前行中总会出现传统与改革的碰撞,碰撞的不适与阵痛是暂时的,传统只有与现代更好的融合才能流传下去,实行“公筷”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公共卫生意识提高的表现,你觉得实行“公筷”是小题大做还是势在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