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除了节令还是节日

作者像 江南(云阳士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于2008年正式将此传统民俗,确立为法定节日。作为节日,清明与其它纯粹的节气,就有了不同。节气是指物候变化、时令顺序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民情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祭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近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丧葬、祭祖和扫墓习俗活动之一。因此每逢清明,在我国无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会在这一天上山扫墓,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祭奠墓地里的亡灵时,证明自己真实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时至今日,在这个对祖先“思时之敬”的特殊节气节日里,上坟扫墓,铲除杂草,供奉祭品,坟前上香,燃纸钱烧锡箔,献上鲜花,两杯茶酒,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仍是清明期间祭祀逝去的亲人、祖先和烈士祷祝阴庇的内容。因此这也一直与孝道绑定在一起。包括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若是不参加祭祖,都会被说成是一个忘记祖先,一个不孝顺的子孙。

我国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清明祭扫活动的具体日期,各地都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但只要遵守并按照当地相关习俗和日期时间去做,就不会出现大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清明扫墓时间为“前三后四”,指清明活动期为七天;有的地方则为“前七后八”用时十五天,也有些地方活动长达一个月,但不管何时上坟扫墓,都必须选择在农历逢“单”的日子进行。总之只要在清明期间扫墓,无论清明节当日,还是清明前后时间段,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方便进行祭祀活动,时间早晚都无所谓。另外,在我国多地坊间还有一种习俗,即丈夫去世落葬后的3年内,妻子都不能去扫墓。当然这是个习俗问题,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如果当地有此习俗,那么最好遵循或回避,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理麻烦。昆明很久以前确实有过这一习俗,但现在早已经不流行了。

因为农历历法的原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在民间是禁火扫墓的日子,因此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的别称和习俗。过去清明之日不准动烟火,所以扫墓之前民间一般都提倡禁食,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正如古代人是不兴选择在清明这个时期结婚一样,都讲究对先人的尊重,对亡人敬畏。结婚毕竟是人生的一桩大喜之事,无论选择婚期有多少戒律,都应该避开清明这个特殊时期。就算是少数民族的巫师智者,在择吉选婚期时,也不会挑定这么个日子举行婚典的。不过阴婚宴请除外。

如果祭扫者决定了上山扫墓的时间,建议在上山当天早上洗漱时,最好要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额头天庭上有没有乌黑气色,如果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应尽量避开扫墓时间为宜。若遇特殊情况一定得去,就必须随身佩戴玉器、桃木符咒等法器以作化解。这里还要提醒一些爱将头发遮盖住额头的祭扫者,过去古人把清明节也称“鬼节”。如果要去参加祭祀拜山扫墓活动,包括在清明此期间走夜路时,不要忘了把自己的额头亮出来,因为人的额头是神灯所在地。假若被头发盖住,那绝不是桩好事。而且体弱者不但要亮出额头,必要时还需要随身携带上护身吉祥物。这不是迷信,这是老祖宗一直以来,将自己不计其数的亲身经历,无私地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

上山祭扫墓地,特别在穿着上要着深色衣服,并衣着整齐,千万不可以随便。因为去扫墓是一桩很神圣的事情,不但要着装庄重、就连我们的念头和言行都应该是神情庄严肃穆。通常来说,家有亡者,最忌讳的就是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即使穿红内衣也要相当的谨慎,应多穿素色服饰为宜。最好是连红色的配饰也不要佩戴。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有孕的妇女,最好要避开清明拜山祭扫的活动。不仅如此,就是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的人,都不主张去墓地。因为此刻正是身心处于虚弱的当口,极易招致阴界生灵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后的麻烦。另外,在清明期间,最好莫带6岁以下的儿童去墓园坟场,也不宜参加此类扫墓活动。

至于说到扫墓出发的具体时间,也并不是非要越早越好,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按传统而言,路途远的,应该在清晨的卯时,即早晨5-7点为最佳出发时。现在交通工具便捷,通常不必要那么早。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在下午三点前完成祭扫活动,因为下午三点以后阳气开始消退,阴气逐渐增长,很容易招惹阴灵缠身骚扰。所以只要是在清明期间,今天不兴,没有关系,改天拜山也无妨。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可能会陪同朋友去扫墓。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为了某种利益陪同客户去扫墓。从风水神学的角度来考虑,除风水地师外,外人最好不要参与陪同他人扫墓。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具有的气运不同,作为外人身份去参与他人的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可能会造成气场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一定得佩戴避邪吉祥物护身,否则会犯禁忌。

到达了墓区之后,在路过他人的坟墓时,一定要给予亡者尊重,谨慎脚下,切勿随便踩踏他人的墓地,或墓地里的花草,或对他人的坟墓品头论足,更不要拉拉扯扯,嘻笑怒骂,高声喧哗、污言秽语,乱跑乱碰,甚至跨过别人的坟墓和祭品,不顾及别的扫墓者的心情。这样做不单对自己先人不尊敬,更是对附近的灵体无敬畏心构成滋扰,这对阴灵是极不礼貌的行为。要说禁忌,坟丘墓地的忌讳要比庙宇、道观、教堂等宗教场所还要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扫墓回来后不久,竟会得找不到原因的怪病。其实这些不治之症,就是因为一个不小心遇到了不好的邪气。主要问题还是因为眼下中华文化的沦落,使得一部分人不晓得敬畏阴灵的安居之所。

按照清明节习俗,扫墓时要认真清理坟墓上长出土来的植物,尤其不能让植物长成树木,否则将会对生者造成严重损害。在为坟墓培上新土,将墓园打扫干净后,还应该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头上,再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如果发现墓碑破损,要立即修补修整。除了将带来的香烛冥镪、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以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祭祀礼品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万万不可忽视得罪。

供拜山神后,开始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通常上坟用白色菊花最适合,因为古代白菊花被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这里要特别提示: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坟前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灵魂相感互动。按照风水说法,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因此人们将携带来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叩头行礼,也有讨好山神灵气的意思。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

对于信奉佛教的扫墓者来说,最好是扫墓时,能将甘露丸泡化的甘露水,洒在亲人的坟墓或墓碑上,同时持诵《心经》或《大悲咒》或《地藏经》,回向功德给自己祭奠的亡属,祈愿它们离苦得乐,早日投生善道或西方极乐,跟随阿弥陀佛修行,发菩提心,择取佛果。拜祭完毕后,可奠酒茶,即将酒茶水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后的祭品,因是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以就地食取祭品聚餐,也可将祭品带回家食用。要提醒大家的是请注意防火安全。待所烧冥钱、香烛燃尽后才可离开。

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因此在给亲人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的集体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在照相时,将别的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如因不懂规矩,误在先人墓地前合影照相,而且还将其他坟墓也拍进了镜头,造成了不吉的后果。化解的方法,除了立即删除或销毁掉照片外,最好回家后,还要在自家门口烧六柱清香,将不好之气撵请出去。

在祭扫活动中,如果有“烧包袱”仪式,最好用自带火柴引燃,不要去借火。所谓包袱,也称“阴包裹”。是逝者的孝子贤孙,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阴包的“包袱皮”,其实是用白纸糊成的纸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纸袋封面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府君讳xx老大人”字样,既为邮票封印又是牌位。这种用木刻版的纸袋,一般的花纸店都有卖。另一种则是素包袱皮纸袋,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条深蓝色的纸封签,写上亡人名讳做主牌用既可。烧阴包寄包袱,最好是到墓地陵园指定的区域法坛去焚化,以免引起山火毁了自家和别人的金井阴宫,这是凶兆,会惹出杀身祸端。

扫墓结束下山时,记得用米、茶、盐混杂在一起的“避鬼化弹”洒打拜山祭扫人的脚后跟和车轱辘。被洒打的人要有回应,汽车要鸣笛示意。扫墓回程,最好不走来时路,选择另外道路行走。当然能一路持诵《心经》或《大悲咒》最好不过。风水神学和位理学认为,在进家门之前跨火盆最能祛除阴气。因此可以在家门口点些柴火熏熏身上,进行过火盆仪式,很有必要。 如果不想立即回家,也可以到人多的地方走一圈。如超市商场等,这种凑热闹的方式,也可除去因时运势较低时,拜祭时所招惹回来的气场入宅。回家后,如感身心疲劳,应先洗个澡,将上山扫墓时穿的衣服换下,洗干净后在太阳光下晾晒为宜。之后一定要清扫鞋子,是因为“鞋”与“邪”谐音。摆放清干净的鞋子,要鞋尖朝屋里。提醒:由于可以说得过去原因,有人没能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所以清明节当天尽量少些娱乐活动,更不能吵架、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否则日后恐生麻烦。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已经不仅只是纪念自己的祖先,这种习俗早已升华。比如,凡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如今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形式。

——江南(云阳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