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什么没能像“明治天皇”一样“明治维新”?

中文系的留级生


光绪帝为什么没能搞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的变法?因为光绪帝没有权力啊!大权都在老佛爷那呢~

光绪帝得皇位之原因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危,两宫皇太后召见诸亲王,慈禧泪流满面的对大家说:“皇帝快不行了,可是皇储的人选到现在还没定。你们看谁比较合适?”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之后,慈禧太后发话了:“醇亲王的长子载湉今年4岁了,我打算让他继承皇位。”诸王听后大吃一惊,因为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皇位继承都是父死子继,虽然同治帝没有儿子,按道理来说皇帝也应该在他的下一辈中选出,但是载湉却是同治帝的堂弟。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诸王也不敢违抗慈禧的旨意,只能这样定了下来。当天,同治就驾崩了,很快载湉就被接到了宫里,接着两宫太后的懿旨便公告中外:载湉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光绪。是为光绪帝。

慈禧为什么打破规矩立光绪为皇帝呢?因为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更重要的是光绪帝才4岁,什么都不懂,慈禧正好可以继续独掌大权。而如果她为同治过继一个儿子并把他立为皇帝的话,她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地位虽然尊贵,但垂帘听政的权力就不是她的了,而是未来的皇太后,也就是同治的皇后来掌握了。所以慈禧一定要把“娘家的亲戚”立为皇帝。

光绪帝没有权力

据《光绪帝外传》载,光绪做了皇帝后,4岁的他便被接入宫中,由慈禧太后抚养。毕竟是4岁的孩子,他对慈禧充满了畏惧之感,每次去见慈禧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如果被慈禧训斥,往往会两腿战栗。

转眼,光绪帝已经1到了结婚的年龄。按清朝的惯例,幼帝一经大婚,便要亲政(独立执掌朝政)。慈禧当然不想将权力还给光绪,于是她搞了个“训政”的把戏。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西太后发布懿旨,公开发布懿旨,宣称明年举行亲政典礼,让光绪帝亲政。对于慈禧的这一操作,其亲信当然是心领神会,赶忙上了一个奏折,请求她再训政几年。慈禧顺水推舟,装作无可奈何,说皇帝年幼,只好再训政几年。然后又制定了《训政细则》,规定一切大事都要秉承西太后的旨意,方可实行。这样就以法定的形式巩固了慈禧的统治地位,而光绪的亲政也成了一句空话。光绪十三年,慈禧为光绪举行了亲政仪式,而慈禧的“垂帘听政”也改称“训政”,实际权力仍由其掌握。光绪十四年,慈禧发布懿旨,宣传第二年为光绪帝举行大婚,并让他亲理朝政。而慈禧对光绪大婚尤其是皇后的选择更是牢牢把握,她希望光绪能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以便通过皇后来加强对光绪的控制。为了做的不太露骨,她又选了四位人选,并告诉光绪帝可以随便选。当光绪帝要把象征选中皇后的如意递给一位不是她侄女的女子时,慈禧立马在其身后大叫“皇帝”,光绪帝猛的醒悟,只得把如意交给了慈禧的侄女。光绪帝连选择自己妃子的权利都没有,可见他的处境如何。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大婚后,慈禧为光绪举行了正式的“亲政”典礼,但他并没有成为这个王朝的主宰者。慈禧把持朝政太久,朝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一些大臣依附于慈禧,根本也没把光绪当一回事。而且,清王朝的一切大事都由慈禧和其亲信掌握,光绪仍然是原来那个“傀儡”皇帝。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与慈禧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举国震惊,许多读书人要求变法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推行新政。而在诏书颁布的第四天,慈禧太后为了控制变法势头,便先发制人,给变法泼了一盆冷水,她逼迫光绪帝发布懿旨,宣布:将翁同龢革职,逐出京城;凡授任二品以上官员都需要向西太后谢恩;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这样,在这次变法中,慈禧便牢牢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加强了顽固派的力量,削弱了光绪帝的权力和他的力量。

变法过程中,光绪帝可以说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顽固派的反对,紧张缓慢,成效不大。而随着变法向纵深发展,光绪帝和顽固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变法运动也激怒了一直待机而动的慈禧太后。光绪二十四您八月初六,慈禧带人直奔光绪帝的寝宫,命人搜查寝宫,将全部奏章拿走,并大声怒斥光绪帝。随后,又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谕旨,重新让慈禧太后训政。然后又发布旨意,捉拿维新党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随后光绪帝就被囚禁到了瀛台,伴随着的只有三件事:读书、睡觉、吃饭,最终病死在那里。

所以说,光绪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并没有实权,他所推行的改革困难重重,阻力太大,最终只得落得的失败的结局。


历史是杯酒


日本明治维新之时,正是中国的同治时期。日本励精图治之时,同治皇帝为了重修颐和园和大臣闹的不可开交。甚至说出:“如此位让尔何如?”意思皇位给你当,怎么样?同治皇帝还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微服出宫寻花问柳,甚至自己死于花柳病。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把亲妹妹的儿子接进宫,便是光绪皇帝。慈禧吸取同治教育失败的教训,光绪不到十岁便让他批阅奏折,处理政务更是随时把光绪带在身边。慈禧心里,对光绪期许也是很高的。慈禧为了进一步控制光绪皇帝,为光绪皇帝娶了自己侄女也就是隆裕皇后,而光绪从来没有给过隆裕皇后一个好脸色,虽然有隆裕颐指气使的原因,但是光绪作为皇帝作为政治家的表现都是不成熟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光绪皇帝自己有着莫大关系,光绪皇帝变法之初,慈禧是给了光绪很大的支持,事实上,如果慈禧不支持,光绪第一步都迈不出来。

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日本自古就喜欢改进。日本尊重强者,也喜欢学习强者,日本学习唐制,日本学习西方国家,阻力要比清廷小很多。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便是世界中心,甚至在晚清中国的GDP还是居世界第一,当时世界有12亿人,清廷有人口四亿,居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且从秦朝开始大多数时间都是领先世界的。儒学文化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还对自己的文化抱有希望。在如此的情况下,老练的政治家都知道需要小步走,先易后难。而光绪上来就大刀阔斧,裁撤冗官,岂不知大家都是迫于慈禧的权威。甚至光绪皇帝有点自绝于宗室,天下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天下,可他变法没有主动问过任何宗室,变法之前连问问当时还没死的恭亲王都没有,如果精通洋务的六叔给光绪出出主意,结果肯定要比历史书上的结果好。那怕光绪不征求意见,变法也应该拉拢几个旗人里面的支持者。光说夺旗人饭碗,一点思想工作没有。

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建议聘请当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是造成甲午中日战争的罪魁祸首伊藤博文。光绪皇帝从来没有想到过,伊藤博文来华后,置李鸿章于何地?置淮系官僚何地?置甲午战争死去的官兵何地?天下士子的舆论他能否扛得下,天下百姓会不会笑掉大牙。这些光绪没考虑过,但慈禧会考虑到。慈禧明白如果马上发生一场战争靠康有为是不行的,靠伊藤博文也靠不住的,还是得靠淮军,得靠李鸿章。甚至,真的邀请伊藤博文来到北京,于是 ,慈禧喊停了变法。

光绪触怒慈禧迫使喊停变法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康有为曾经提出“中日合邦”就是中日合为一个国家,而伊藤博文来北京就是为了商议此事。中日合邦便是日本侵略中国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

康有为等人拉拢袁世凯,希望袁世凯站在光绪皇帝这边,又提现光绪的水平,对形势判断不足,只是喊停变法,并没有说要废光绪,光绪偏要撕破脸皮,袁世凯权衡利弊站在慈禧这边,慈禧知道皇帝要兵便勃然大怒,最终光绪被囚禁瀛台。


史争朝夕


光绪帝没有实权,何谈变法,成功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