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的第一步 死多头认怂?

2016年楼市大涨,催生出很多神经病。

神经病分两类,一类是散户。2016年之前,楼市涨涨涨被看作是一句不过脑子的话。不过经历那年春天的两倍涨幅后,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

另一类是拼着老命也要拿地王的房企。当年的楼市新闻,几乎每隔两周就有XX地又出现地王的新闻。

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融信以破天荒的成交价拿下中兴路地王。好事者算了下,保本价起码突破20万元一平。

当然癫狂这种事是会传染的。周浦地王、松江地王、南桥地王,申嘉湖高速开外十几公里的地方保本价都要8万一平,但在当时大家都觉得拿地值了。

之后遇上了调控,神经病一开始也没觉得自己会有什么损失。直到最近,准确地说是今年,他们的心开始虚了。

首先是新盘遇冷,上海的新盘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市中心大户型,特别是200平以上的新房,就算单价8万,几乎各个都要2000万,一日之内秒光,简称“日光”。

而郊区的中小户型,绝对的刚需,有的一个月甚至卖不出10套。开发商急了,想出了买房送新能源车的技能。可想而知,这种小恩小惠自然吸引不了人。

其次散户的房子难卖了。调控刚一来,很多死多头认为市场只是有价无市,即二手房没人只是看很难成交而已,挂牌仍然能挂出很高的价格。

不过现在事情有了180度大转弯。买家动辄50万的砍价,开始成了市场的主流,而且通常还能成功。死多头受不了,开始慢慢改变观念。

这些现象,简单说是调控的效果。往深处讲是楼市真正到了房住不炒的本源。

你想啊,大户型日光,这肯定要住人。而且大户型在二手市场上市很难出手的,买进的都是有钱刚需。

那些打着刚需旗号的郊区新盘,其实过去几年很多事炒房客炒上去的。买入后三到五年内出手,狠狠赚一笔,这就是很多人的心态。

多说一句,刚需这个词本来就是假的。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需求分两种:有效需求、无效需求。刚性需求?我还软性需求了!

楼市调控走完了第一步,接下去第二步才能悠然自得。

下一个计划是什么?你看现在市场上对楼市的多空评价还是看多胜过看空,什么时候双方力量差不多了,那就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