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用户64324579


引言:这个假设非常值得探讨,钟会造反之时,邓艾已被收押,如果消息不泄露,还有蜀汉的名将姜维参加,能否击败司马昭?这种成功的几率非常小,钟会一直很忌惮邓艾,邓艾被污蔑谋反被收押回洛阳,等候发落,这时的钟会大权在握,接手了邓艾的军队和蜀汉的降军,实力不可谓不强大,还有姜维的加盟,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钟会误以为自己有出兵讨伐司马昭,问鼎关中、甚至天下的机会,如果失败,还是可以像刘备一样占据蜀汉自立。钟会在灭蜀后,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部署做的。那么钟会为啥会失败呢?

谋反消息的泄露令人始料不及 确又在清理之中。

钟会到成都前,监军卫瓘已经按照司马昭的旨意先前一步去成都收押邓艾,邓艾父子被押往洛阳,听候司马昭的处置。钟会到成都后,谋反之心越胜,于是召请手下的将领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和郭皇后发丧。并趁机假借郭太后遗诏,起兵讨伐司马昭。钟会让众将士在诏书上签名同意,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 而手下的将士并不愿顺从。 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



这时候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

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丘建和 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这时候有人建议钟会把牙门骑督全部斩杀殆尽,钟会犹豫不决。到了这个时候,钟会已经快控制不住局面了。随后,众将士在卫瓘与胡烈等人的带领下包围了钟会的府邸,并趁机杀了钟会。

这个叫丘建的家伙是胡烈推荐给司马昭的,但一直跟随在钟会身边,可以说这个家伙就是司马昭安插在钟会身边的间谍,这样的一个细作,钟会加以重用,可以说太不知道谨慎了,要知道很小的失误和一个细节完全会导致全盘皆输。钟会在紧急状态下,不能下狠手杀掉不顺从的将领,结果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时机选得不成熟,司马昭并没有给钟会反击的机会

钟会在诬陷邓艾谋反之时,司马昭早已察觉钟会的谋反意图,所以就以邓艾不肯听从命令的理由,一方面派心腹贾充率领一万将士出斜谷、屯兵乐成,占据汉中,另一方面司马昭亲领十万大军屯长安,目的很明显,钟会也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防范。钟会相应的做出的部署。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可以说两人的想法惊人的一致,但司马昭做得更要高明,把握时机更加准确,迅速出兵,不给钟会准备的时间。加上蜀国刚降,蜀汉人心未稳,投降的蜀汉大多数上下官员,只想安身立命,不愿再跟随钟会谋反,同样钟会手下将士大多是魏国人,不愿再反叛,只想建功立业,好返回故乡。只占据成都的钟会是守不住的,等司马昭大军进入到汉中,钟会毫无悬念会败。

姜维的归降是不得已,姜维真实的想法借助钟会除掉大敌邓艾 再趁机除掉钟会 最后复国


姜维等将领投降是迫不得已,是得到蜀汉后主的投降诏书,才去投降钟会的。钟会非常敬佩姜维,并时常听从姜维的建议。但姜维归附钟会的目的是要复国,并不是真心投降的,只可惜消息走露,姜维与钟会在乱军被杀。


结语:如果钟会在灭蜀后,迅速培植自己的亲信力量,把忠心司马昭的将领杀了,比如卫瓘与胡烈师簒和邓艾等人,抢先占据汉中,并封锁汉中的道路,加上姜维如果真心帮助钟会,那么司马昭面对司马昭,依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钟会说不定就会成为第二个刘备,占据益州和汉中,可以与司马昭一较高下。但历史哪有那么多假设,钟会从一开始开始伐蜀就没有完全得到司马昭的信任,司马昭一直在提防着钟会与邓艾的一举一动,所以钟会不会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哦,当然如果能关注我就极好的了。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钟会是三国晚期魏国非常有名的谋士,出自颖川钟氏这个世家大族,是曹操时代司隶校尉钟繇的小儿子,自幼文武全才、谋略过人,钟会靠着帮助司马昭谋划了不少计谋,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最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钟会谋反建立在魏国伐蜀胜利的基础之上,没有灭亡蜀汉,就不会存在钟会谋反,但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在事前基本上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争,包括司马昭本人。

此战唯有钟会一意迎合司马昭的心意,因此钟会也得到伐蜀大军主帅一职,在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中,钟会是主帅,但司马昭并没有将兵权全部交给钟会,另外两路的统帅是邓艾和诸葛绪,虽然钟会是主帅,但三路大军也有相互牵制之意,况且军中还有卫瓘等监军率领的独自部队。

但在战争过程中,钟会首先以铺路不尽力为由斩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仪,接着又以畏惧不前为由夺了另一路将领诸葛绪的兵权,身在后方的司马昭眼见钟会一步步的聚权过程,虽然没有怀疑钟会有异心,以司马家的阴谋鼻祖之名,也不免怀疑钟会有独立建功之嫌,但是说到谋反,司马昭此前并没有认为钟会有谋反之心,否则也不会让钟会成为主帅。

真正让司马昭起到疑心的是钟会、卫瓘、胡烈等人诬告邓艾谋反开始的,蜀汉政权投降之后,魏国的18万大军掌握在钟会和邓艾手中,其中15万人掌握在钟会手中,3万人掌握在邓艾手中,另外投降的近10万蜀汉军队,也处于钟会和邓艾的控制之中。

现在邓艾被控谋反已经被抓,整个益州最高军政领导人就是手握28万军队的钟会,无论是谁,都会对钟会有所怀疑,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钟会本来是无罪的,但一下子他手有这么多军队,任谁当政也会有所怀疑,也就是这个时候司马昭开始怀疑钟会。

但是怀疑归怀疑,司马昭暂时拿钟会是没有办法的,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仓促起事,并且没有绝对控制军队,如果钟会的谋划能够成熟一点,做事风格能够果断一点,钟会的谋反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钟会在谋反之际,把魏军所有中层将领全部召来开会,商议反叛司马昭之事,事后又将这些将领全部囚禁,又放走了卫瓘,让卫瓘有机会逃到城外召集魏军攻入钟会大营,魏军乱兵听说自已的将领被钟会囚禁,才会听从卫瓘命令杀了钟会,再终钟会、姜维等人被杀。

钟会正确的做法就是将所有不服从于自已的魏军中层将领全部杀害,再派出自已亲信掌握各支军队,稳住魏军,同时利用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影响力,控制蜀军,先进行内部整顿,把魏军中不服从的士兵全部杀掉,再用时间消化这支军队,并赏赐所有军中士兵财物,拉拢人心,同时在蜀汉广招民心,施行恩惠,获得蜀地百姓支持,才有资格与司马昭较劲。

作好了内部整顿,同时出师要有口号,钟会以魏国郭太后名义起兵攻打司马昭,也可以打着恢复曹魏权力、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旗号讨伐司马昭,对于蜀汉,钟会可以出兵北伐司马昭之机统一中原的旗号进行安抚,毕竟姜维是一心北伐,钟会也可以利用姜维或者与姜维联盟。

司马昭的弱点在于他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抢夺了曹魏的正统,如果钟会能从这个方面下手,总能唤起一些曹魏旧臣的同情,同时司马昭是弑杀了曹魏皇帝的,这事在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如果被钟会利用,司马昭也不好过。

钟会在军事上的谋略不亚于司马昭,当时邓艾已死,魏国方面能够制衡钟会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司马昭,当时已处于人生晚年,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应对钟会的谋反还真不一定。

再说了,蜀汉的地势险要,钟会又手握28万军队,而司马昭在长安的军队只有10万人,再包括贾充率领一万在汉中军队,在军队人数上,司马昭都是处于劣势的。

钟会谋反如果没有泄漏消息,又成功地控制了所有军队,那将是重新洗牌三国的机会,成为三国之中势力第二大的政权,钟会可以让姜维为前锋率领军队出战司马昭的前锋,自已率领大军在后方进攻,这会对司马昭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都有可能击败司马昭,夺取关中。

如果钟会心够狠,手段够毒,未尝不能击败司马昭,毕竟钟会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再加上实力足够强大,有很大的可能性击败司马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钟会造反即使消息不泄露,结果也不乐观啊。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并派钟会为主,邓艾、诸葛绪两军为辅,向蜀汉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在此之前,魏国内部其实对于这一战有信心的人不多,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只有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极力支持。这也是司马昭任命从来没单独领兵打过仗的钟会为主将的原因。

不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国这次军事行动非常成功,蜀汉一举覆没。而此次作战能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在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时,邓艾冒险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邓艾成了灭蜀之战的第一大功臣,钟会对此颇为不服。其次就是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实力尚存,4、5万蜀军野战军并未被歼灭,姜维为了找机会复兴蜀汉,率军向钟会投降,并挑唆钟会造反自立。

钟会后来构陷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把邓艾下狱,押送洛阳。这么一来钟会就独自掌握了18万魏国远征军和数万蜀军,这甚至让司马昭都有些担心。司马昭的疑心让钟会终于起了反心,他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军官开会,借郭太后的遗诏名义起兵反对司马昭。

然而钟会第一次领兵的弊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他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威望,众将不服。他虽然拘禁了众将,又派自己亲信去代领各军,但是随着他要诛杀众将的消息传出,各军还是自行起兵,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死在乱军之中。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钟会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次领兵,在军中根基太浅,虽然派遣亲信去掌管各军,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走漏消息,钟会杀死了众将,那么军心也会一片混乱,未必都会服从他的命令。即使勉强服从命令,一旦面对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也恐怕要反水一大片。

魏军军心不稳,而蜀军实际上在姜维统帅之下,姜维虽然劝钟会造反,但是他的目的可不是扶持钟会上位,而是想恢复蜀汉。这样钟会手下的两大武力实际上都并不可靠,想造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