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纳兰谈史


魏延谋反不谋反是个伪问题!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中病逝,将兵符交予杨仪令大军向汉中撤退,由魏延断后。而魏延不从,且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杨仪自令大军回汉中,魏延怒而毁栈道,且先于杨仪至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杨仪等令王平抵御魏延,魏延部曲皆散后奔至汉中,被马岱追杀,被夷延三族。这是陈寿《三国志》对魏延“谋反”事件的介绍,但是陈寿认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是很有才干的,从在长沙投降刘备后,到刘备取益州称汉中王,再到诸葛亮出祁山,魏延战功累累,威名远播,他的“子午谷奇计”更体现了军事家的谋略。魏延在刘备取汉中称王后,蜀地官员都以为刘备会任用张飞镇守汉中,却出乎所有人意料而任用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刘备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魏延。

诸葛亮北伐,魏延领兵大破魏将雍州刺史郭淮,后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可以说魏延在北伐军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了,而且官职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说明魏延还是军师级别的人物,为诸葛亮谋划北伐。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想效仿韩信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袭”,如果此计成功,蜀汉恢复中原,攘除奸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灭亡蜀汉的魏将邓艾“偷渡阴平”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辄,而后世史家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也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不管怎样,魏延能够想到此计,就能够体现魏延的不平凡。

后世很多认为,魏延不会反叛的根据,就是因为魏延有才能、会打仗,且在诸葛亮死后不是北投曹魏,而是向南走汉中,还有就是魏延深得刘备信任,由这三点来判定魏延不是反贼。笔者认为,魏延有才、会打仗,是一世之英雄,这毋庸置疑,但是不能成为魏延不反叛的根据。

首先,纵观中国历史,曹操比魏延更有才能、更会打仗,还懂得尊重人才,连他自己也说过,“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司马炎代魏建晋;南北朝刘裕代晋建宋;隋杨坚代北周建称帝等等,难道哪一个不是人才呢?不要说魏延不是上述几类人,我们看看中国历史上大权在握而没有篡位的是屈指可数,但是魏延毕竟是武将,贪功逐名,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了兵权,魏延会将兵权还给刘禅吗?刘禅会制得住魏延吗?

其次,很多认为魏延向南而并非北投曹魏,就不是反叛,陈寿《三国志》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三国志》也曾这样记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说明魏延是看不起诸葛亮的,说他胆怯,我们在试想如果魏延杀了杨仪夺了兵权,相当于说魏延就是蜀汉的大哥了,大权在手,比那些有名无实的高官来说实在多了,他还到曹魏去干什么呢?如果魏延到曹魏,是肯定会得重要,从黄权和孟达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对于魏延来说,魏国有司马懿、陈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将,他魏延能得到绝对的重要吗?还有就是如果魏延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重用而没有不臣之心,那魏延为什么不早投靠曹魏?而要屈身蜀汉呢?说明他就是在等待诸葛亮死后,他可以独掌蜀汉大权。

最后,魏延是深得刘备信任的,个人认为,魏延肯定不是天生的反贼,谁又是天生的反贼呢?曹操不是、杨坚也不是、司马氏也不是,就是因为形势的原因,皇帝大权旁落而篡位,深得刘备信任也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发展而禁得住权利和名誉的诱惑,而杀杨仪就是夺权的第一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马懿夺权的第一步。

还有人说,魏延只是杀杨仪而已,且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不是魏延,魏延反叛就不可能存在了。首先,魏延杀杨仪是为了什么?有人说了为了泄私愤,泄私愤为什么要在杨仪领了诸葛亮兵权才发作?其次,魏延如果杀了杨仪,不夺兵权,会死得更惨,大家都应该知道姜维北伐,蒋琬和费祎也是百般阻挠,由此可见魏延北伐还是没有出路,魏延重视的是兵权,而并非是北伐或者是杀杨仪。

魏延以为,诸葛亮死后他就可以取代诸葛亮,毕竟魏延功高!可惜的是魏延没有想到,诸葛亮将兵符留于杨仪。诸葛亮应该知道魏延和杨仪是水火不容的呀!诸葛亮也是知道魏延的脾气呀!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将兵权留给杨仪呢?杨仪只是丞相长史而已,大将有吴懿、王平、马岱等,而且吴懿是国舅,王平也在诸葛死后辅佐吴懿督汉中,后大破魏军曹爽,所以诸葛完全有理由将兵权交予这些人。个人认为,诸葛亮在此事上是运用了政治手腕的,是为了激怒魏延而除之。魏延夺权就意味着开始了谋反的第一步,其实魏延的反情是很不明的,而他据南谷口而攻击诸葛亮灵柩,烧毁了栈道,魏延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他到底想干什么?就是了为了夺兵权。

还有人认为魏延夺兵权也不意味着魏延会谋反,如果真等到魏延拥有蜀汉绝对实力而欺负刘禅的时候,可能就无回天之力了,所以诸葛亮是肯定要除掉魏延的,而且对于刘禅来说肯定是不希望在有像诸葛亮一样的强权人物,所以才有后来的蒋琬和费祎分权而治,这一点还体现了刘禅的政治能力。以魏延的性格,武人当国,国主必无大权在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历史上政权与兵权分治,到唐宋时期中央六部分治,宋朝更是重文轻武。

可以看出,魏延不一定要谋反,但是佣兵自重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增大的谋反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魏延当时应该没有起反心,不过他的行为和造反也没什么区别了。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时,自知时日不久,于是开始着手安排后事。诸葛亮担心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自己死了以后谁来接管北伐的蜀军;二是魏军可能追击,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将魏延脾气桀骜不驯,除了自己之外无人可制,自己死后由其他人接管蜀军难以节制魏延。

其中这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本来此时蜀军军中武将中以魏延官职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军的话,那么也不用担心接管者能不能节制魏延了。然而魏延虽然骁勇,可是脾气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关系极差,甚至能在开军务会议时公然拔剑相向,这么一个人显然并不适合独掌军权。

所以诸葛亮最终决定由长史杨仪接管部队,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协助他领军,魏延则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考虑到魏延可能抗命,诸葛亮还交代必要的话大军自行撤退,魏延就让他自己行事。

诸葛亮这个安排可以说煞费苦心,这样即使魏延拒绝服从杨仪的命令,那么也不至于被人当做造反,事后还有挽回余地。

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抗命,而且还打算夺取兵权。在夺取兵权失败以后,魏延又率军攻打杨仪,想杀死杨仪。魏延此举纯粹是肌肉快过大脑的本能反应,并非真的想谋反。

问题是他的举动在任何一个朝代里,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属于典型的造反行为。此时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实已经没有区别了。

所以在刘禅收到杨仪和魏延互相弹劾对方的表章后,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时,董允和蒋琬都支持杨仪。刘禅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配合杨仪攻打魏延。魏延的命运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就注定了。


不沉的经远


魏延,忠臣,不二。

什么叫后脑长有反骨?!那是因出生时老是睡一侧,以致头睡偏,这乃科学正解。又因魏延此人性格高傲孤僻,虽魏延功绩地位甚高,人缘却不甚好,也亏的诸葛亮在世时从中调解,但因做事常有冒进之心,与诸葛丞相一生谨慎作风时有冲突,怎么说呢,不受待见,但是先帝刘备在世时,对魏延却甚是器重!我们熟知,刘备留关羽驻守荆州后,汉中防卫提上日程,作为西蜀咽喉之地,汉中战略位置也极其重要,众人皆认为此不二人选必为张飞时,刘备却指定魏延担此重任,足见刘备对魏延器重!

刘备死前,诸葛亮与魏延相交不多,刘备死后,军权无疑被诸葛亮掌控,同为刘备重要将领,第一次北伐又走汉中,魏延汉中部队并入北伐,二人开始相交,再加诸葛亮北伐时,未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袭”计划,导致魏延心生不满,“延长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是尽管此方案被否,魏延并未闹情绪,一心一意随诸葛亮北伐。坏就坏在为诸葛亮筹措粮饷的杨仪身上,同样是诸葛亮身边得力大将,杨仪、魏延两人却积怨极深,反正每次吵架,魏延气愤至极时甚至想一刀剁了杨仪,诸葛亮虽然闹气这事,却又不忍有所偏心。再加费祎从中调和,才不至于二人矛盾进一步激化。



诸葛亮生前对部下这种矛盾调和本就欠缺,死后在人事安排上更是激化二者矛盾,杨仪本就“仪性狷狭”,诸葛亮却让其临时统帅,让魏延断后,这直接触发魏延错乱神经,魏延、杨仪二人开始公开对立,而作为保守派的其他人物,则选择站边杨仪,如刘禅、蒋琬、董允。

最终魏延落得被马岱追杀于汉中虎头桥,但魏延绝非叛逃,因魏延为南返截击,而后再北逃,注意这里北逃只是回汉中老家,而并非降魏,最后被冠以叛逃,只是在小说中艺术体现,而《三国志》中,则完全与之不同。

魏延自随刘备以来,为报答知遇之恩,忠心效力刘家,反观杨仪,在魏延被杀后,踩其头颅痛骂并诛其三族,可见其豺狼之心,而后在自己没被重用后,居然对费祎说后悔当年没有在丞相死后率大军投降北魏,实在是个十足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