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舆情焦点
公元228年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邓芝率军占据箕谷装作进攻郿县。当时魏国立马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魏国上当了,而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陇西郡祁山。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这叫出其不意。当时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国朝野上下恐惧,关中震响。三国志: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诸葛亮攻打陇右有四利。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取陇右为基,进兵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占据魏国在栋阳的粮仓,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一旦占据陇右,诸葛亮就能切断凉州跟魏国的联系,陇右以西一举而定。这其实是缩小版的子午谷奇谋。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汉中西北红色部分即陇右)
诸葛亮攻祁山时陇西郡太守游楚在面对蜀汉大军的进攻时对部下讲:我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你们可以拿着我的人头投降蜀汉。吏民感动的流泪,愿意守城。游楚再讲:国家援军到了,我们坚守大家都有功劳。如果国家援救不到,你们再投降。南安郡的吏民带着蜀军来攻陇西郡。魏国此时派张郃从洛阳率步骑五万人支援陇西郡,凉州刺史徐邈派军攻打南安郡。因为关中曹真杜袭部、陇右郭淮部、凉州徐邈部,力量只能防守而不足以援救陇西郡。蜀汉军前来攻城时游楚对蜀汉军讲能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 所以诸葛亮要派人守住魏国援军必经之路街亭。其任务是挡住张郃一段时间。如果蜀汉军提前考下了陇西郡就能回师夹击张郃援军。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
诸葛亮不用赵云,那是因为赵云正率军吸引曹真部。姜维才投降,不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当时诸将推举魏廷或吴壹率军去魏国援军必经之路的街亭阻击,诸葛亮坚持用马谡,也可能是马谡主动请命。三国志: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诸葛亮派马谡、王平、李盛,黄袭等率军去街亭布防。马谡所部数目不详,估计在两万左右。以两万人挡住张郃五万人一个月应不是难事。张郃五万人急行军两千里,到街亭时已是疲惫之师。而马谡所部以逸待劳,这是非常有利的。诸葛亮还派高详率军屯驻在柳城。马谡到了街亭不南下据城,远离水源在山上布防。三国志: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说明街亭是有城池的,据城而守,张郃攻城急切间也是难以破城的。当时王平数次劝谏,马谡根本听不进去。三国志: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张郃率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并没有据城而守,反而远离水源,在山上据守。张郃立马派人切断蜀汉军取水之道,蜀汉军心就会大乱。就算不乱,将士皆渴那里还有战斗力。张郃趁机攻打,街亭蜀汉军大败。三国志: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马谡到了街亭一系列军事布署是违背了诸葛亮战前所交待的防守布署。三国志: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的战败是在陇西太守游楚说那段话的半个月后。马谡的失败咎在于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当然诸葛亮也有用人失误的责任。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
我认为诸葛亮用马谡的原因有以下
马谡是人才: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兵法,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三国志: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这句话并不是否定马谡是人才。而是说马谡过于自大,不能把太重要的事交给他。你好好观察吧。所以马谡到了街亭就改变了诸葛亮战前跟他交待的防御策略。只要是人都会有缺点。关张同样是有的。关看不上士人,张对待部下不好。结果荆州文武降吴,张飞让部下杀了。曹操的老乡把公家的肥牛换成自家的瘦牛。曹操讲:有人劝我不能用他。我这老乡就像会抓老鼠又会偷吃的猫。所以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诸葛亮开府,任命马谡为丞相府参军。经常跟马谡谈论国事,从白天谈到晚上。三国志: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中也能说明马谡是人才。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马谡送行十几里。诸葛亮问马谡还有良策吗?襄阳记:亮日: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马谡回: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从中也能看出马谡是人才,这也怪不得诸葛亮不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说明征讨南中诸葛亮跟马谡谋划了两年。北伐比南征更大的军事行动,我认为诸葛亮也是跟马谡谋划了多年。马谡的一些见解也深得诸葛亮赞同。
蜀汉将领吴懿魏延是蜀汉仅有的宿将要留着他们攻取陇西郡。事实上当时诸葛亮人马远多于陇西守军。吴懿魏延也未能攻破陇西郡,反而让陇西守军击败。事后诸葛亮认为是将领的问题。街亭大败马谡负很大责任。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否定马谡是人才。胜败乃兵家常事。怎么到马谡这里就没人提了?曹操用兵够历害了吧,也是数败退。马谡死后蜀汉百姓十万人为他流泪。襄阳记: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个十万应该是虚数。但也说明马谡在蜀汉百姓中威望高得人心。 蒋琬到了汉中对诸葛亮讲杀马谡太可惜,是加失败。襄阳记: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春秋时晋楚交战,楚国战败。楚成王派人去见楚军统帅得臣问他有什么面目面对楚国父老乡亲?于是得臣自杀。晋文公得知非常高兴。得臣虽然是自杀,但跟楚王杀死的没什么两样。东晋习凿齿就认为马谡虽然导致街亭之败,但还是人才。汉晋春秋: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明主指刘备。就是说刘备当年已说了不能大用,诸葛亮却把如此重要的大任交给马谡。马谡虽然战败,也是有用之才。
爱屋及乌关系好 :
马谡的哥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公元213年诸葛亮率军入蜀,马良留在荆州。公元214年刘备攻破雒城。马良写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马良称呼诸葛亮为尊兄可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就是说裴松之认为马良跟诸葛亮要不就是曾结拜为兄弟,要不就是有亲戚关系。 公元221年马良随刘备东征,刘备派马良入武陵郡招纳五溪蛮夷。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夷陵大败,马良死于乱军之中。刘备因此任命马良儿子子马秉为骑都尉。所以诸葛亮看到马良份上也会好好待马谡。可能因为马良这层关系,马谡跟诸葛亮关系也是非常好。马谡在狱中去世,诸葛亮得知为流涕。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说诸葛亮对待马谡像对待儿子一样,马谡对诸葛亮像对待父亲一样。诸葛亮比马谡大九岁。古代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说法。马谡死后诸葛亮亲临马谡墓祭拜,对待马谡遗孤如从前一般。
蜀汉僻陋一方,才少上国
蜀汉曹魏东吴虽然三分天下,但蜀汉人才数量是比不上曹魏和东吴。公元219年秋刘备称汉中王,这是蜀汉顶峰。公元219年十月—公元222年八月接着蜀汉接连受挫。公元219年冬荆州丢失,损失三郡之地、人口六十万、荆州文武或战死或降。守荆州有名字的文武十六人,只有廖化一人诈死回到蜀地。其余战死和投降。公元220年汉中东部的孟达降魏,又丢了汉中东部。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东征文武战死投降无数,有记录的文武回到蜀汉不到三分之一。前后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三十五人以上。公元220年—公元223年一批文武先后去世。法正、马超、张飞、黄忠、刘巴、麋竺、邓方(庲降都督)等
这些人的战死、投降、去世对蜀汉的打击是沉重的。我多次讲过历来成就霸业者君王需要三杰辅佐。三杰是股肱、谋主、爪牙。股肱指的是辅佐帝王的重臣,如萧何。谋主指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士,如张良。爪牙指的是战克之战,如韩信。诸葛亮是股肱,也培养了蒋琬和费祎为股肱。但是蜀汉自庞统、法正、刘巴先后早世,蜀汉上下并没有能担当谋主的人。马良、程畿没有战死,黄权没有投降。也许这三人能成为蜀汉的谋主。这也是诸葛亮不顾刘备的交待而重用马谡的原因之一。如果只让马谡负责出谋划策,就不会有街亭之败。蜀汉自关张马黄早世,能称的上爪牙唯有赵云和魏延。但赵云年纪已经大了,参与第一次北伐后就去世了。如果大都督冯习、别督傅彤、赵融、督前部张南等人没有战死的话,也许能成为蜀汉的爪牙。
蜀汉的人才组成有四:
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关羽、张飞、麋竺、孙乾、简雍、刘琰、陈到、赵云等。除了后面三位,其余在公元223年之前就死光了。死一位少一位了,剩下的三位年纪也不小了。
2从荆州随刘备入蜀、随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后面召入蜀的。有庞统、习桢、邓方、蒋琬、宗预、魏延等。荆州已丢了,再也不能从荆楚多俊杰这个人才基地补充。
3避战乱入蜀的。三辅南阳等流民入蜀和北方士人避乱于蜀。三国已鼎立,也不能补充了。
4益州本土。益州只一州之地。再怎么补充培养也不能跟拥有九州之地的魏和三州之地后东吴相比。在三国志中有传的益州人占蜀志的三分一。有:黄权、马忠、李恢、吕凯、王平、张嶷、杨洪等。大部分都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三国志: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所以说当时诸葛亮能选择的人才非常有限。前面说了第一马谡是人才,第二关系好。所以诸葛亮重用马谡,就是想培养其成为蜀汉股肱重臣。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的位中讲诸葛亮把他当儿子,也是有培养的意思。当然诸葛亮最欣赏的还是蒋琬和费祎。诸葛亮临终前选定的接班人。但当时他们还太过于年轻了,培养马谡作为过渡期人物也是可以的。 培养马谡代替自己抗衡强魏。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诸葛亮任用马谡去守街亭,正是想培养和让他实践。必竞历代名将都要经历首战,谁也不是天生的军事家。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马谡居然那么大胆改变策略。我认为马谡是想证明自己。诸葛亮事后反思是由于自己不能严明军法和用人失误。三国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马谡在街亭之败后马上就跑了,而副将王平收聚败兵徐徐而返。事后诸葛亮把马谡下狱,还没来得及处罚就死了。诸葛亮也是想给马谡机会的。像秦晋崤山之战,秦军全军覆没。史记: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 秦缪公并没有处罚崤山之败的三位将领,秦缪公素服到城郊迎接三位将领。秦缪公把他们官复原职,对待他们比以前还要好。四年后三位将领率军大败晋军,打的晋军守城不敢战。韩非子:故雪淆之耻,而西至河雍也。(黄河以东)但诸葛亮因众怒不得不处罚马谡。
小鸿哥
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为啥不用赵云、姜维、魏延等将,却派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
提问说了三员可替换大将,咱逐一分析。先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一直随诸葛亮打到西凉,并在天水城外与姜维交锋,直到街亭守卫安排完毕,诸葛亮才派赵云、邓芝带兵出箕谷。但实际上,这时候根本不用再出箕谷,因为赵云带一小部分人马,出箕谷是为声东击西、迷惑曹真张郃,以掩护诸葛亮绕道突袭天水、南安、安定诸郡不被发现。
注意:安排街亭守卫时,诸葛亮不是在汉中,而是在西凉前线,曹军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张郃率领的大军,日夜兼程、正在赶来,这时再去迷惑曹真,岂不是多此一举?而且,从西凉退回汉中,再从汉中出箕谷,既距离太远,又劳师动众,关键是没有任何意义。但赵云邓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记载,只是北伐大军出发时,偏师早已经去吸引敌军,而不是战略意图暴露无遗时,才安排进行。从历史真实看,赵云在汉中就已经与邓芝出箕谷了,并没有在诸葛亮身边,当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选马谡,还是赵云?为不让诸葛亮为难,罗先生在三国演义第95回,诸葛亮派马谡、王平出发去街亭后,【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领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这样,就把赵云排除了,因为赵云另有任务。当然,按演义赵云年龄,已经七十多岁,可能也是被弃用的原因。由于这个地理,读者多数并不熟悉,绕来绕去,竟然蒙过去了。
再看魏延,守街亭魏延实际是用了的,只不过不是主角,魏延被安排在街亭后面,随时观察、支援,至于为啥没担任主将,后面再说。至于姜维,当时刚刚归降,这个身份很尴尬?尽管诸葛亮很看好,这如果用,恐怕当时就下不了台。
最后看马谡上台表演,三国演义95回: 【孔明曰:“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张郃,乃魏名将……”,马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历史上,街亭之战司马懿并没有到场,但就演义看,马谡狂妄自大,根本不把司马懿、张郃放在眼里,说曹睿亲来也不怕,当时魏明帝曹睿,确实亲自挂帅,驾幸长安。可马谡说“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为了争抢功劳,这都把话说绝了。在马谡看来,只有他明白这次守街亭的意义功绩,事情也很容易,不抢白不抢, 更不能叫别人抢走,只有狠话、绝话,把退路堵死,别人就没法再争了。
在此情况下,不说马谡以前的好建议,比如,离间曹睿与司马懿、“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也不说诸葛亮对马谡的好印象,换谁作主帅,守街亭能启用魏延、或者其他将领替换马谡?(653)
流誉后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就占领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举夺取长安,进占中原的态势。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冢虎”司马懿和大将张郃,他们两位率领十五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军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诸葛亮失去街亭后,只能使用空城计,仓皇撤退。那么,街亭关乎整个战局,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遣赵云、魏延、姜维这三位大将守卫,而是重用没有独自带兵经验的马谡?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注意:安排街亭守卫时,诸葛亮不是在汉中,而是在西凉前线,曹军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张郃率领的大军,日夜兼程、正在赶来,这时再去迷惑曹真,岂不是多此一举?而且,从西凉退回汉中,再从汉中出箕谷,既距离太远,又劳师动众,关键是没有任何意义。但赵云邓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记载,只是北伐大军出发时,偏师早已经去吸引敌军,而不是战略意图暴露无遗时,才安排进行。从历史真实看,赵云在汉中就已经与邓芝出箕谷了,并没有在诸葛亮身边,当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选马谡,还是赵云?为不让诸葛亮为难,罗先生在三国演义第95回,诸葛亮派马谡、王平出发去街亭后,【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领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这样,就把赵云排除了,因为赵云另有任务。当然,按演义赵云年龄,已经七十多岁,可能也是被弃用的原因。由于这个地理,读者多数并不熟悉,绕来绕去,竟然蒙过去了。
既然想打胜仗,这什么不用魏延、吴懿呢?把两员超级明星战将放在一边观望,这也不是想打胜仗的节奏啊?
实际上,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北伐将领中,论军事能力,魏延、吴懿最强;论资历,除了赵云,属魏延、吴懿最高;论战斗经验,马谡、王平、高翔等人,与魏延、吴懿相比,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连儒子马谡都分配了任务,牙将王平,不知名将领高翔统统都分配了任务,唯独把魏延、吴懿放在一边看戏,这恐怕难以服众吧。
所以!魏延、吴懿两人,肯定是有更重要的任务。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点,北伐战场的核心战略点,不是马谡的街亭,也不是赵云的箕谷,而是拿下陇西全郡。陇西的攻坚任务才是此次混战的主线任务,街亭顶多算一支阻敌增援的偏师,仅此而已。
而诸葛亮本人,在天水郡的后方统观大局,没有参与到作战任务之中。那么?除了诸葛亮,够资格接管这个主线任务,够资格统领大军攻坚作战的,除了魏延、吴懿两人,请问还能再找出别的将领吗?恐怕很难再找到比魏延、吴懿更适合攻坚陇西全郡的吧!
魏延、吴懿两人,很有可能是陇西郡的攻坚统军大将……
那么?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谁可以驻守街亭呢?
只有马谡了,马谡虽然是文官,但诸葛亮深知其才。至少在战略、战术的出谋划策方面,他是得到诸葛亮的肯定的,所以马谡是最佳人选。
而当时的王平、高翔,只是两个地位比较低微的小将领。虽然王平的军事能力不错,但他的资历不够,而且诸葛亮还不知其才。他当时只是一个牙门将,而且投降蜀国之后,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的大战。诸葛亮拨王平做副先锋,就已经是很提拔他了。高翔的官职不详,但绝不是什么大人物,从诸葛亮的分配来看,他比王平离先锋大将的位置更远。
而诸葛亮自己,必须在后方统观全局。毕竟北伐战场非常混乱,光史书明确记载的战线,都有四五条之多。所以诸葛亮必须把持大局,任何一条战线出了差错,他都会第一时间的知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出应对策略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要听别人的。
本人看街亭之战,从头到尾都是诸葛亮的错。
一是:街亭是五道总渠,从开始就没有重视,居然没有留兵留将驻守,我看了许多战例,从古至今除了街亭,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战役这种极重要地不驻防的。派谁再去守街亭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用了。这是战争布局错误。
二是:发现街亭错误后,不立即收缩兵力,以街亭为大本营,重新布置。反而以攻打郿城,箕谷试图转移魏军目标以掩盖街亭错误,结果在陇西的八万魏军,曹真以三万人坚守郿城,箕谷,张颌以五万绝对主力直扑街亭。这是临机应对轻敌错误。这个错误造成:郿城没攻下,箕谷失败,街亭失守。
三是:事后处置不明。本来就是诸葛亮排兵布阵和应对错误,反而装成一副痛心疾首,大义凛然的样子斩杀早就想杀年轻有能力的马谡,还将七十多岁的赵云因箕谷败降级,自己成功的由文官的丞相‘降为’‘大将军,再理丞相事,从而达到了夺取军权,政权的目的。下一步就该废李严了。此事过后,蜀汉将领再没有人主动请战,凡是交战都是等诸葛亮安排好,搞个锦馕再去,失去了将领的主观能动性。再没有人会为诸葛亮死战不退,力战到底。
逍遥1906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姜维刚刚投诚
姜维投诚的时间,与街亭之战大致是同时。姜维本是魏将,时任天水参军。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时,姜维起兵响应,前来投诚。大家都知道,姜维是诸葛亮很器重的一个将领,诸葛亮称他为“凉州上士”,“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但是,诸葛亮的欣赏是一回事。姜维毕竟是从敌方投诚过来的将领,要让蜀国的将领及士兵接受,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不仅是第一次北伐,包括后面几次北伐,姜维也没有担任特别重要的任务。至于街亭之战,姜维刚投诚,怎么可能派他去呢?
第二,赵云担任佯攻任务
有人说,为什么不派赵云去守街亭呢?
这时赵云其实已经不适合指挥大战了,因为他已经老了。事实上,到第二次北伐时,赵云就去世了。可想料想到,赵云在第一北伐时,身体状况已经不怎么好了。当时蜀国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不在人世,赵云是硕果仅存的老将。
因此,诸葛亮是让赵云担任佯攻的任务,安排在次要战场。时为镇东将军的赵云,与扬武将军邓芝,进驻褒城县北约八里的箕谷,放出风声,扬言要穿过斜谷道攻取郿县。这是虚张声势而已。
赵云、邓芝在箕谷摆下迷魂阵后,诸葛亮亲率主力部队悄悄绕道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祁山。因此,街亭之战时,赵云实际上并不在祁山前线,谈不上去指挥此役。
后来,街亭之战后,魏军在东线转入反攻,进攻屯兵于箕谷的赵云、邓芝部。赵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且战且退,部队建制基本完好,没有遭遇重大损失。
诸葛亮曾询问邓芝:“箕谷失利,部队撤退时,军队编制仍相当完好,没有出现街亭将不顾兵、兵不顾将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邓芝把功劳全归于赵云,他说:“赵云亲自断后,各种军需物资都没有损失,士兵与将校犯不着慌乱。”由是可见,赵云久经沙场,经验比较老到,这种经验是马谡所欠缺的。
第三,魏延因“子午谷方案”,受到诸葛亮的压制
实际上,当时蜀军将领都认为,应该派魏延去指挥街亭之战。但是诸葛亮却力排众议,选择马谡。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很不爽。
魏延战前提出子午谷军事方案,他向诸葛亮建议说:“夏侯楙是魏国皇帝的女婿,这个人既没有胆略,也没有智谋。请拨给我精兵五千,携带相应的口粮,我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挺进,抵达子午谷后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达长安城。夏侯楙听到我师杀到,肯定吓得落荒而逃。到时长安城内只剩下督军御史与京兆太守,不足为虑。至于军粮问题,一部分可取自敌人的粮仓,一部分取自百姓逃离后剩下的余粮,这些应该足够补给。魏国要集结一支军队救援关中,至少要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丞相亲自率兵出斜谷道接应,如此一来,咸阳以西可一举平定。”
但是诸葛亮以过于冒险为由,拒绝此方案。实际上,他不爽的是魏延敢胆挑战自己的权威。为此,诸葛亮置众人的意见于不顾,派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指挥守街亭。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大败,并丢了性命。
君山话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关于街亭之战,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因为这一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之前诸葛亮一直都是打的顺风顺水,唯独这一次的失败,使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实际上,当时蜀国有很多的大将,如赵云、魏延、姜维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为什么诸葛亮没要他们去守街亭,而派了一个没有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呢?实际情况是,当时赵云和魏延不在诸葛亮军中,而姜维刚投降过来,也不可能去要他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且听我分析道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形势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计划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当然,如果打的非常顺利,魏国连续出大昏招,蜀国运气好的爆棚拿下长安是最好的,但这个前提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说一下汉中进攻长安的路线。
汉中通往长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条,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诸葛亮第一北伐计划
为什么诸葛亮当时的计划是夺取陇右而不是夺取长安呢?其实想一下都知道呀,蜀国在灭亡的时候人口也就94万,诸葛亮那会人口恐怕还没有94万人,而魏国不但地盘比蜀国大了很多,人口也至少是蜀国的五倍以上,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一口气就能拿下长安呢?在地盘小兵力少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爆一波兵去抢占对方的地盘然后发展生产,爆出更多的兵再去抢更多的地盘,这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诸葛亮就是这样做的。
陇右,实际上就是武都、阴平、天水三郡,哪里粮食多,麦子多,通往长安比汉中也更为方便,如果能占了陇右,那么以后去攻打长安就方便多了,不但后勤补给有保障,路也好走,更重要的是地盘也大了,人口也多了,爆出来的兵也就更多了。
街亭之战之前的形势
好了,确定了战略目标,就是拿下陇右,接下来诸葛亮就声东击西了,先是派出了赵云、邓芝领一路人马伪装成蜀军主力进攻陈仓,魏国中计,派出大将曹真领着主力来到了陈仓,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带着蜀军主力走了祁山大道,朝着陇右猛扑了过去。
经过长年的训练,这会的蜀军可不是盖的,而陇右地区基本没啥防守,所以基本很快就被诸葛亮给打下来了,最后只剩下了一座陇西城,因为城市高大坚固,一时间拿不下来。
诸葛亮即将占领陇右的消息惊动了魏国的最高领导人——曹睿,他赶忙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大将张郃,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此时的情况是,从长安通往陇右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陈仓渭水道,此时诸葛亮正在这里和郭淮对峙;另一条就是陇山道,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则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要挡住张郃就必须守住街亭。
此时,蜀军中的另外两名老司机,魏延和吴懿正在率军攻打陇右城,所以诸葛亮身边能派出的将领,除了马谡,还有姜维和王平。
为什么派出的是马谡
实际上,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当时派出姜维或者王平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诸葛亮看来,他们是不能作为主将派出的。王平和姜维都是从魏军哪里投降过来,之前王平没什么战绩,从忠诚度和能力上来说还有待考察。姜维是刚刚投降过来,也是更不能派去当主将,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实际上,当时诸葛亮能派出的确实也只有马谡了,毕竟是他的爱将,忠诚度是没问题的,能力上,诸葛亮也是认可的,毕竟给他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两个人经常聊到很晚,南征的时候也是马谡的建议让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所以,综合来看也就只有马谡了。于是就派出了马谡。
总结,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来说,当时的赵云、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司机都不在诸葛亮营中,姜维、王平都是魏军那边投降过来的,忠诚度有疑问,也只有马谡,忠诚度没问题,至少能力上,当时诸葛亮还是认可的。所以就只有派出马谡了,至于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老威观史
因为其他人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诸葛亮不可能只是为了这一个小小地方,而是要统筹大局。赵云魏延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任务,赵云姜维需要镇守在一个地方,而魏延需要保护诸葛亮,不然的话这个也会输的,所以就只剩下街亭这一个地方,但是没有其他人选可以选了,而马谡是说自己能够守住这个地方,最后只能够让他去了。
其实这个也不能够说是诸葛亮的原因,只能够说蜀国即将要灭亡了,因为前期的时候人才辈出,但是到了后面人才都死的光光的,又没有什么厉害的人能够跟上来,诸葛亮唯一得到的人才也只是姜维,最后也只能够使蜀国延长了几十年而已,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被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让马谡去镇守街亭的话,这个也只是被逼无奈,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人选可以去用了。
诸葛亮对于北伐可是志在必得,他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了,他不可能就一直放弃。虽然这个局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缺失,那就是街亭这个地方没有人可以守住,但是诸葛亮不想这样放弃,要是撤退的话,这么多年的准备就这样丧失了,也报答不了对刘备的恩情,想想刘备死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一定要帮助刘禅统一天下,当时诸葛亮就感动的要哭了。如果做不到的话,诸葛亮之后可以自己当皇帝,诸葛亮当然是不能够答应的,一定要辅佐刘禅。
而街亭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要是能够一直守住的话,或许北伐就能够成功了,但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打仗是我早就没有了很大的人才,而且刘备死了,没有办法去找很好的人才,诸葛亮又是一个手握大权的人,不允许别人插自己的手,最后造成了无才可用。
但是诸葛亮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那就是马谡这个人,虽然这个人非常的有才能,但是他也不会打仗,只是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而已,但是诸葛亮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一定要渴望胜利,因为他已经实在是忍不住了,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人,但是最后就彻底的失望了。
从这一个方面上也可以看出蜀国即将要灭亡了,因为没有人才可以去用,结果就彻底的失败了。
这个原因也在于诸葛亮是看人不好,同时也在于诸葛亮是没有人才可以用了,要是在蜀国前期的时候根本不会出现,像这么糟糕的状况,实在是太令人悲哀了。五虎将在的时候,那么多英雄在这里随便用,一个人都可以守住这个地方,甚至都能够进行收获很多地方。
但是如果五虎都已经死了,所有人都死得一干二净,而赵云也快要死了,魏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但是他需要保护自己,而姜维是自己的徒弟也有着自己的任务。最后只剩下马谡这一个谋士,可是他又不是什么厉害的武将,最后诸葛亮只能叹息的让他去,而且告诉他说的方法,希望上天能够帮助自己,但是上天又没有帮助自己,就像上方鼓的大雨一样,又一次熄灭了诸葛亮心中的熊熊大火。
你们认为诸葛亮这一生是快乐的还是倒霉的,欢迎在下面评论。
汪公说
街亭,是汉中咽喉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守了街亭,导致北伐计划全盘落空。因为街亭一失,北伐大军的粮食得不到补充,诸葛亮只能让大军撤回汉中,并“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
那么,诸葛亮明知街亭那么重要,为何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而是用没有带兵打仗的马谡呢?下面我将依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先说为何不用赵云
①赵云只是一员猛将,并不懂用兵之道
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都看不出赵云懂用兵之道。不可否认,赵云骁勇善战,是一个会打仗的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比如,他曾在长坂坡之役中七进七出,救下了甘夫人和阿斗,深受刘备赏识。然而街亭的位置,实在太重要。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这段话是诸葛亮对马谡说的,可以看出诸葛亮很怕街亭有失。况且此地无险可守,屯兵街亭理应选一个有谋略之人,选赵云驻扎此地,并不合适。
②赵云并没有深得诸葛亮信任
赵云,并不是“五虎上将”之一,他终其一生只是个杂牌将军。刘备在世时,他在长坂坡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也只被封为牙门将军。刘备打下汉中后,也只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当政,也只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
因此,以赵云的身份和地位,诸葛亮显然不会将街亭交给他。
③赵云有自己的任务
诸葛亮让赵云引一支军队,前往箕谷,作为疑兵,用来迷惑司马懿。在诸葛亮看来,司马懿一直是一个劲敌。因此,赵云的任务也很重要,倘若他能迷惑司马懿大军,街亭也就无虞了。
再说为何不用魏延
①魏延有“反骨”,诸葛亮不可能用他
诸葛亮很清楚,魏延是有“反骨”的,他迟早会背叛蜀汉,投降曹魏。只不过,他若在世一天,魏延就不敢放肆。所以我们会发现,诸葛亮临死前,给马岱留下了锦囊妙计,告诉他如何诛杀魏延。并跟杨怡说,他死后,魏延必反。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②魏延也有自己的任务
诸葛亮让魏延屯兵于阳平关。魏延一开始还不高兴,说自己身为大将,怎么能做些断后的闲差呢?诸葛亮给他解释了一番,说阳平关乃汉中咽喉之地,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魏延这才开心了起来。
接着说诸葛亮为何不用姜维
①姜维刚刚投降不久,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信任
毋庸置疑,姜维是一个人才,赵云对他的评价是:
“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
“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即便如此,姜维刚刚投降不久,街亭这样的重任,诸葛亮不可能交给他。退一步说,就算诸葛亮相信姜维,让他去守街亭,也难以服众。
②姜维有更重要的任务
姜维的任务,是充当攻取郿城的先锋。如果蜀汉攻下了郿城,长安唾手可得!
最后说为何用马谡
①马谡是个人才
马谡,的确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自幼饱读诗书,有经天纬地之才。据《三国志·马良传》,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是赏识,经常跟他一谈就是一整夜(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由此可见,马谡定然是个人才,不然诸葛亮哪有时间跟他“闲谈”呢?
再据《三国志·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计》,诸葛亮南征前,马谡还给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即“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②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
马谡的哥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极好。裴松之甚至说,马良可能跟诸葛亮结拜过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因诸葛亮年长,马良遂呼“以兄事之”。
可惜马良在夷陵之战中阵亡,诸葛亮于是特别关照他的弟弟马谡。
那么,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好到何种程度呢?
仍据《襄阳记》,马谡临终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马谡和诸葛亮交情之深,可见一斑。
③马谡有胆识,他最先提出要镇守街亭
诸葛亮很清楚,司马懿一定会派兵去强占街亭。因此,他曾问谁敢去镇守街亭。马谡是第一个说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既然如此,诸葛亮只好顺水推舟,让马谡前去街亭了。
以上就是,诸葛亮不用赵云、魏延和姜维,而用马谡的原因。
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
专注三国史,喜欢三国的朋友,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元哥说三国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就占领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举夺取长安,进占中原的态势。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启用“冢虎”司马懿和大将张郃,他们两位率领十五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军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诸葛亮失去街亭后,只能使用空城计,仓皇撤退。那么,街亭关乎整个战局,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遣赵云、魏延、姜维这三位大将守卫,而是重用没有独自带兵经验的马谡?依据演义,分析如下。
赵云
司马懿和张郃率兵夺取街亭时,赵云被诸葛亮派遣出师箕谷,作为偏师,佯攻曹魏。赵云虽然办事认真,干事利落,可是他远在箕谷,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诸葛亮没有考虑派老成持重的赵云守卫街亭。在街亭失手后,诸葛亮其余各路军队撤退时,损失惨重,而赵云和邓芝的军队撤退回成都时,没有折损一人一骑,粮草辎重也没丢失,诸葛亮高兴得出去相迎。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魏延
魏延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如果他守卫街亭,万无一失。然而,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在他刚刚投奔刘备时,就差点被诸葛亮给处决了。可是这件事给魏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时刻记着自己被诸葛亮针对过,不被诸葛亮所信任。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重用马谡守卫街亭,重用高翔守卫列柳城,仅仅让魏延在街亭后边驻扎。魏延不服气,认为自己是先锋大将,怎么被闲置了,被诸葛亮巧言蒙骗过去,高高兴兴地去街亭后边驻扎去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以上诸葛亮安排,摆明了就是不信任魏延,将其放在不重要的地方,还美其名曰重用你。试想,如果街亭已经丢失,魏延陷入被动,能夺回街亭吗?有用吗?这种情况在单位经常遇到,有啥重任,好活,领导都优先给自己的嫡系亲信,而其余人只能干干又苦又累打杂的事,还美其名曰你做事踏实认真,不怕不苦不怕累。
姜维
姜维在天水之战中,他走投无路,无奈投降诸葛亮,他是不是真心投降,还未可知。此时的姜维,虽然表面上投降蜀汉了,谁知道是真是假,万一他来个“身在蜀营心在魏”,关键时刻,把街亭拱手让给司马懿和张郃,诸葛亮找谁说理去。如果说魏延不是诸葛亮的亲信,只是一般手下,那么姜维连一般手下也没度过,还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因此,诸葛亮不可能派遣刚刚投降的姜维守卫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马谡
马谡很早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为诸葛亮出谋划策,很多计策与诸葛亮不谋而合,深得诸葛亮欢心,他与长史杨仪是诸葛亮的真正心腹。诸葛亮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他发动了七擒孟获之战,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与诸葛亮所想不谋而合,令诸葛亮青睐有加。
此次,马谡主动请战,诸葛亮认为马谡能自由熟读兵书,还跟随自己指挥过不少大战,能够胜任。他也知道马谡实战太少,此次动了重点培养马谡的想法,因此在马谡立下军令状后,让其和王平一同守卫军事重地街亭。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当年刘备临终前,曾断言马谡言过其实,名不副实,不能重用,而诸葛亮偏偏不信,重用马谡,结果丢失街亭,第一次伐魏功亏一篑。这是诸葛亮咎由自取,自食恶果,只能挥泪斩马谡。
总结:由于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吸引曹魏军队注意力、魏延脑后有反骨不被信任、姜维刚刚归附还在考核期,他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自己信任的马谡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即使是跟随马谡的副将王平,也是可能守得住街亭的。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街亭十分重要,按诸葛亮的计划,如果能在街亭挡住长安方向的援军,诸葛亮就能打下陇右,取得极大战果。再加上这是北伐的首战,所以诸葛亮应该派出得力的主将。
当时的情况,赵云作为偏师在吸引曹真,不在这边;姜维是新降之将,自然不能委以重任;魏延
吴懿等宿将,其实都是合适的人选。甚至毛主席在评价这场战斗时,说诸葛亮应该亲自前往坐镇,因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诸葛亮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马谡,不得不说,这是诸葛亮的重大失误。诸葛亮选择马谡,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
- 马谡很有才华。马氏五兄弟,马谡最小,但很有才气,诸葛亮对这个年轻人很器重,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兵法,在征伐南蛮之前,诸葛亮就问计于马谡,马谡认为心战为上,诸葛亮也采纳了马谡的意见,最终平定南蛮。所以说,作为一名谋士,马谡是很优秀的,诸葛亮可能也在着重培养。
- 虽说书生领兵是大忌,但诸葛亮本人也是书生领兵。诸葛亮是千古奇材,他最擅长治国理政,但军事造诣也不弱,所以能够统率三军,北伐中原,诸葛亮可能认为马谡也拥有和他一样的潜质,即使对手是征战沙场四十余年的张郃,诸葛亮认为马谡也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