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人人都可成圣人,今天人们说做圣人太难!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刘海腾8897783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典故。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王艮,他是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王艮有一个特点,就是桀骜不驯。比如王艮听说王阳明说过,人人皆可成圣人,他心里就非常的不服气。

《传习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王更回老家省亲之后,去找师父王阳明求学。

王阳明就问:徒儿,你回家之后,一路上肯定遇见了不少人和事,你都看到了什么?

王艮故意使坏,他就说:师父,我看见的满大街都是圣人。

王艮的这句话很显然是在质疑王阳明,说的其实是反话。蛮大街上的贩夫走卒怎么会是圣人呢?

王更的疑惑跟你一样,这个世界上做人那么难,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圣人呢?

结果你知道王阳明怎么回答的吗?他说:你看别人是圣人,那么别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疑惑的说:真的是这样吗?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很显然,对于王阳明的这句话,其实不仅是现代人的质疑,在当时他的得意弟子们也在质疑。

可是当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其实不是王阳明第一个说的,而是孟子说的。

当然,孟子的原话是,人皆可成尧舜。如何成为圣人呢?用孟子的话来讲:

亦为之而已矣。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这是成圣的方法。

去做就可以。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圣人呢?

用孟子的话说,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所以咱们成不了圣人,是因为他不去做,而不是他做不到。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王阳明的方法叫做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一种修行。而普通人却没有去致良知,所以成不了圣人。

正是因为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善才成为人的本性本心中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加外求,不需要别人教。

所以,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致良知,就可以成为圣人。

为什么现代人成不了圣人呢?王阳明认为因为:逐物。一味的追求外在,追求物质,而失去了良知。

自然也就成不了圣人了。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王阳明提出“人人都可以当圣人”,这改变了过去中国人觉得圣人高不可攀的概念。

在王阳明之前,中国人都匍匐在圣人的脚下,认为圣人遥不可及,圣人是来指导人们的,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王阳明开始倡导心学思想,意思就是,每个人不分贫富贵贱,内心深处都有着伟大的种子,只要勤加灌溉斩除杂草,种子自会茁壮成长,人人皆可以成圣人。这就让所有的人看到了修心成圣的希望。

所以当时王阳明弟子众多,不仅是知识分子、朝廷官员,还有大量贩夫走卒乡野村夫,也逐步加入到了王阳明的心学队伍中,其学说中蕴含着个性解放以及平等自由的因素。而儒家思想到王阳明这里算是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有人甚至说,自王阳明之后儒家再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圣人。

王阳明经历了多少生活磨难,在晚年终于得出了“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并将之作为自己心学体系的核心出发点。王阳明以毕生之功才整明白的“致良知”中的“良知”一词,不仅仅指道德层面上的“良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而是指人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真知,通俗地说就是“真理”,或者说就是“道”。

“知行合一”实际上也是他心学“心即理”世界观的延伸: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你我心中,这样世上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圣人,唯一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去通过实践,来验证本来就存在与你我心中的天理,通过实践来克制扫除那些遮蔽我们真正本心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护心中潜在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去苦苦寻找天理而不得。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了成为圣贤的自信。

王阳明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现今社会虽然也有一些人堪称圣人,但一般老百姓更多的是只看眼前,只想挣钱,别的谁是不是到达“圣人”的境地,都跟我无关,他们也没有追求成为圣人的欲望。因为圣人都变成了傻叉,谁会去追求那个呢?唉,不说也罢……


迷楼

是因为现代人比古代人经受的诱惑更多,环境压力更大。

现代人信息非常发达,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又非常简便。但是,这些信息大多数不是有用信息,都是每天或软件投其所好推送过来的,久而久之,人就会总关注某一类事物,变得极端,傲慢,情绪化。

总结一下现代人成圣人的条件:家庭条件好,不必为生计发愁。家庭地位高,不会被家庭琐事影响。不贪图享受,不放纵,有志向,爱好传统文学等等等等。


动中和

如今,大部分人与其说,要成为圣人,不如先成为富人!时代变了,意识形态也变了!人们深刻的知道,没有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再高尚也是扯淡,甚至就是精神病!所以,先富起来,才能解决胡想,妄想症!有钱,才能讲究!才有精神境界高需求!才能宽容,理解他人的困苦,乐于助人!我的理解是想成圣人,必须先成为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