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pi15131788784


我们想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明白它的出处,同时要明白王阳明到底是做什么的。首先王阳明乃是心学思想的主要人物,甚至可以说在我国历史哲学中,他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名人。他在继承陆九渊的传承之后,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同时和朱熹的理学进行了一场对比,并且批判了其理学。他认为想要进行修养就必须去追求事物的真理,并不需要去添加一丝一毫的遮蔽感。除此之外它对于格物致知的理念也和朱子出现了差距。正是因为如此,在当时他可是一位狠人,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动荡。烟语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题外话,他的能力不仅仅在心学心理上,也能够躲避各种各样的刺杀,同时还能在不毛之地生活下去,可见他的能力是多么的出众。

他对于我国哲学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至于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完全超越了很多的哲学家。而他处于的那个时代,已经被他一手推上了高峰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国人对此都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最后一个高峰便是王阳明的理学。在后世,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比如说梁启超就认为他才是第1位豪杰人士。毕竟当时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可以说是,对付伪学家的致命武器。

而他所陈述的这句话其实和贝克莱的某些观点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比如说只要存在于世界之上,会在某些情况下被感知到。就比如说自己用眼睛看见了这朵花儿,这朵花便是存在的。如果自己的眼睛并没有看到这花,而自己也没有感觉到,那么这花就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可以说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贝克莱是以存在即被感知,进行理论认知的。而当时的他为了证实自己的理念,甚至还拿出了上帝的身份作为保证。这一点就和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差距,毕竟他所采用的是心外无物。而对于这句话,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就是心所想的并不是外界,也就是说不论外界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有吸引力,而对于本人来说并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就比如说在你面前出现了一位非常动人的美人,但是你的眼中并没有她,那么她对于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对其进行感知,你就会发现她其实是非常漂亮的,而对你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那么什么又是致良知呢?其实也很好理解,良知这种东西本身就源自于我们自己。在这里就好比于龙场悟道一般,在你没有看见本质的时候,你所见到的不过就是朦朦胧胧的一小块地方而已。但是当你发觉事物的本质之后,你所见到的也会出现变化,当然心也是如此,在发现本质窥探更多的真理时,自然会变得十分的广阔,而胸襟也会出现变化。


浊酒话烟语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但是教科书却将其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加以批判。



其实我们熟悉的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六祖惠能年轻的时候,当时风吹起幡动。于是大家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只有惠能不紧不慢说了句“仁者心动”。看,这和阳明心学多么类似!禅宗和心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重要流派,怎么能轻率断定为封建迷信呢?


具体来说,是不是风和幡都没动,只有心动?是不是花真的沉寂了,因为人看才鲜艳起来?其实并非没有道理。虽然这个世界存在是客观的,但是这个客观世界也是由我们主观意识所感知的。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当然也有世界,但是这个所谓的“有世界”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知。

其实,唯物和唯心,更应该视为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主义”。根据唯物主义的说法,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心主义则相反的说法。但是物质和意识,第一性和第二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看以谁为起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物理学说也是相等的。

所以,阳明心学是一种高超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