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个“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安心200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每个中国人张嘴就来的一句话。然而,真正用的正确的却不多。

这句话出处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论语.为政》,是《论语》这部书的第二章,孔子的讲自己的一段话。

“知天命”这句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为“天命不可违”,命中注定的意思。其实,这是对孔子这句话最表面的理解和误解。

孔子这句话,关键在“天命”一词如何理解。朱熹对此解释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朱熹整理的《论语集注》被公认是比较中正客观的,朱熹的解释也更接近古文原意。从朱熹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天命”没有迷信色彩,不是命中注定,人力无用的意思。

此处的“天命”指的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即“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比如,春天来了,万物就是要复苏,开始新的一年的生长,冬天到了,万物就是要藏纳为主,休养生息,积攒力量,为来年做准备。这是万物本身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对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顺应这样的自然规律,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知道了命运的安排,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知天命”,顺应规律,不意味着人事无用,人力无用。孔子一生,从未懈怠,一直都致力于他所追求的事业,68岁还开始了新目标,整理各类典籍并为其作传。正是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传承,后人方可得知几千年前的中华文化。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知天命”这个词给自己找借口了。


繁星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养上,「知天命」则转向客观世界的体认。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伯牛这样的人不应该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义层面的「不应该」与事实层面的「是」发生了矛盾,孔子把这无可奈何之事归之于命。这是人力无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道是「应该」行的,道之行才合乎义。但无论道行还是道废,都受客观限制。这种限制是命,非人力可为。既不是孔子所能决定,也不会受到公伯寮所影响。人事已尽,还不得成功,这便是命。

既然成败都是命,那还要人的努力做什么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观,恰恰是为了凸显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现实的成败问题,这是非人力可为的。但道「应行」却是价值问题,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实层面的「命」与价值层面的「义」就此分判。我们所做所为,不是为了事实层面的成败,而是在价值层面「应该」。

有人对此不理解,从事实成败的角度认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此孔子也有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经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为了成败,而是「行其义」。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败受客观限制,非人力可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谁的阻碍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为「知天命」,知道客观限制非人力可为,故不在成败问题上而有怨怼。「知天命」是把注意力从事实的成败转向价值的应该。即使知道不行,也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要「行其义」。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着「尽人事」。因为命既为人力所无可奈何者,那么不尽人事,怎么可能看到人力无可奈何者呢。人力不尽,如可知道无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力尽然后知天命。

关于命对人力的限制。有的观点认为命不可违,但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决定。人间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进到神的领域。一般有神论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观点人为,命不可违。但命不是一个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规律。是一种现实世界的必然。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自然主义与此类似。

有的观点认为命所决定之领域就事现实世界,人力在其中毫无作为。人应该了解到现实世界的荒谬性,而进到某种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对现世界的否定和超越与之类似。

孔子所谓命,也指客观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并不设置一个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会超越现世而追求一种精神超脱。个人的精神就在这受限制的现实中显示出他的「义」来。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价值秩序。


孙虚白

关于五十知天命,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天命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种神秘力量,这里的命就是指命数。通俗点说,天命就是上天对一个人的命数,上天能让一个人做什么,不能让他做什么,这些都属于天命的范畴,人的一生是不能违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对天命的诠释。就孔子来说,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学习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不过,孔子说他五十知天命,并不意味着他相信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他并不认为人们应当匍匐在神灵的面前任其摆布。那么他又怎样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

显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与他的积极入世心态相关的。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并不代表我就要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相反,正因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处世的热情。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任务在哪里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的“天命”。不见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


另眼观历史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说而已,一说可能三岁小孩都能理解了。天命简单而言就是命运,是天意,是人不能掌控的东西,冥冥中自有定数。“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对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不是吗?大家记不记得孔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也就是说孔子是从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从易经学习中感悟出了人生哲学,如何做人,当然也包括易经中的命理成分。所以他说的五十而知天命是跟他五十岁开始学易经是有必然联系的。我没有去参考他人如何解释,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而已,由此我还不经意的联想到:或许只有像孔子这类少数有智慧的智者才能在五十岁知天命,普通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很多人可能甚至到死那一天还没能知天命呢!


二哥无天敌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前,生命在做加法,过一年就长了一岁,过一年就多了一分期盼和收获;五十以后,生命在做减法,过一年就少了一年,过一年就少了一分欲望和滋味。曾经的绮思遐想,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辗转反侧,曾经的天崩地裂,都化成了一缕缕烟云,消融在云淡风轻之中……

人过五十万事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生也许无意义,但不能无意思。面对古往今来的人类,每一个人渺如蚁群中的一点;面对四十五亿岁的地球,人类是个昙花一现的过客;面对茫茫时空的宇宙,地球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是,只有人类才是宇宙的知音,只有人类才是宇宙的支点,只有人类才是宇宙存在的意义。我思,故我在——因为我的思考,才能认知客观存在的我,其它动物往往只会对着镜子狂吠;我思,故宇宙在——因为人类的思考,才能逐步感知宇宙规律的存在,人类才逐渐超离于其它动物而上升为万物之灵,宇宙之心。仅有动物性的功利需求,生活变成了生存,人生一世也就无异于草木一秋。超离功利需求,或格物致知,或宽容慈悲,或审美观照,生存就变成了人生,人生就有了意思;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思,人类、宇宙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但是,知易行难,我们超离于动物的年代太短。太多的日子,我们含辛茹苦孜孜以求——“我要”;太多的岁月,我们卧薪尝胆呕心沥血——“我还要”!滔滔江河千帆竞逐,高挂利与名,绞尽智和力。没有风景,只有距离;没有你我,只有敌友;没有得失,只有成败。

不经意间,我们把日子过成了日月,把日月过成了岁月,然后,漫长的岁月堆积成一圈圈年轮。再到了后来,好像一不留意,密密麻麻的年轮让人数上半天才能确认,甚至能确认年轮,但确认不了已经入年轮之中的刻骨铭心。

不是时间跑得太快,而是我们走得太急。我们把一个又一个的终点变成了起点,我们把一个又一个的风景变成了山水,我们咬紧牙关跋山涉水,奔向始终在前方招摇的幸福。也许有人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指标,但最终发现,幸福还在远方。也许面临人生的终点,才有人痛悟:我白活了这一辈子,我攫取的一切,包括我这个人,都将清零,而且,永无重启的一刻。

其实,幸福不是在远方招摇的一面旗幡,而是无论日出日落都温暖心窝的爱,无论春夏秋冬都润泽心田的美。我们的寿命由老天决定,我们的幸福则由自己做主。活不到寿终正寝可以怨天,过得身心疲惫则不能尤人。


其实,人生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的索求占有,人生旅途完全不必走得如此匆促坚忍。自食其力就无愧于亲人,自得其乐就无愧于自己,自在逍遥就无愧于天地。我们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我们能跻身于这一过客的行列,甚至能面对此刻的阳光,审视心内心外的世界,这已是亿万年生命奇迹的杰作。上苍没有亏待我们,亏待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挤在人群之中,经常感慨人生无常;踩在人群的肩上,也许就能发现,其实人生有常,人生有命——人生就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旅程,只是有人活得懵懂,死得自然,有人活得辛苦,死得不甘,有人活得自在,死得坦然


阿Q说

有的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相对于“四十而不惑”来讲的,就是“五十而无惑”的意思。我认为此话甚为不妥,孔子从未表达过人生有“无惑”的状态。

我们可以从现实社会来了解,人到了五十以后,就可以“无惑”了吗?说的不客气一点,这是胡说八道。中国有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人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这才是常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很低调、谦虚。因为再厉害的人,也不敢说你啥都懂,一些伟人、大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学习,怎么就能说“五十而无惑”呢?

我认为要解释“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含义,首先还是要正确了解”四十而不惑“的意思。所谓”四十而不惑“,也不是说四十岁你就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更不是说没有疑惑了。”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你应该想明白人生基本的道理,有所惑而有所不惑;你能抵制外界的很多诱惑,但绝不是说你能无视所有的诱惑。合理的解释是,正因为你四十岁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你能抵制很多不正当的诱惑。

那么,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在“四十而不惑”的基础上,到了更高的层次。什么是天命?说通俗一点,天命就是你这辈子的使命。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你就应该知道你这辈子来到底要干什么的了,就应该坚定你的方向不动摇。天命,跟所谓的“无惑”,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同时,我认为“五十而知天命”,也不是说五十岁就应该认命。这是与孔子的思想相违背的。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就是说,你既然已经知道自己这辈子的使命,那就应该全力拼搏、不留遗憾。而不是说,反正我已经尽了力,成不成就听老天的了。顺序不一样,体现的价值观完全不同。

我就举现代的例子,有多少人是五十岁以后才功成名就的?柳传志40岁创业,50岁联想才上市,现在70多岁了还在工作。孙宏斌27岁坐牢,31岁出狱,50岁成为房地产大亨,现在正值干事业的黄金年龄。褚时健71岁被判刑,后二次创业,85岁成为“中国橙王”。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

所以,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绝对不是有些人说的“五十而无惑”,更不是“五十而认命”。正解是:人到五十岁,就应该知道自己这辈子的使命,付出全部的努力而为之,最后即使不成功,也没有遗憾。

当然,孔子描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而不是认死理。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孔子的道理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是可以实实在在落地的。


昆仑樵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完此话,大家有没有想过,八十而什么?九十而什么?百岁而什么?为什么到了七十就没有下文了呢?

别告诉我说,古代没有人能活到百岁。

我倒觉得这是孔子对他一生的总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2岁!也许这也是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没有下文的原因。

我们不妨用第一口吻的形式翻一下孔子的话,有一天孔子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感叹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一心求学,十五年后我著书立说,然后游历各国,增长见闻,丰富自己,四十岁时候,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用另一个我来看我自己,我发现这也许就是我的天命吧,从我著书立说的三四十年间,总是有人问我一些问题,有的质疑我的学说,我都像舌战群雄一样,一一解答,甚至辩论,六十岁的时候我不再这么激昂了,我更习惯了听大家说,不管说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七十岁的时候,我想留一些时间给我自己,只要不违背社会规矩法制,我想遵从我的心,我的心让我干嘛,我就干点啥!

大家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更合乎情理呢?

知天命,孔子只是表达了他在七十岁的时候,用七十岁的心态看他五十岁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们普通人多多少少也会有所感悟,五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人在那个时候都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就是另外一个你开始审视这一个你,你会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我这一生怎么样,我还能怎么样,我将来怎么样。。。

孔子并没有表达“天命不可违”的意思,天命不可违,也不是孔子说的,也没有表达要顺应天命的意思。这些都是后者根据自身经历加上的!

如果说,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上天让他著书立说,教化众人,那么他为什么六十而耳顺呢?他应该听了就得说教,对错误的要指正啊!如果孔子对别人的好的坏的都耳顺,又怎么能完成上天赋予的天命呢?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我更倾向于,去除我们的认知,就简单的理解为孔子对一生的总结!

再说下“七十而从心所欲”,如果翻译为,七十岁的时候,想干嘛就干嘛,那请问孔子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不是一直这样干的吗,就像著书立说,教化众人,他也一直在做!没必要在七十岁的时候,再特别强调这个事儿吧!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想多了,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意思进去,反而误导后人!

当然我也是猜测哈,拙见拙见!



行走的糖果

究竟有哪些 “知天命” 而 不服“天命”的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论语》中,孔子曾回顾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 听天由命,不思进取。而是 提醒大家,人到了五十岁,精力体力皆有限,对理想的追求开始变得艰难,故而要放平心态、看淡荣辱,莫把结果看得太重。

此话虽为 圣人所言 且流传千古,但前后数千年,仍有很多人 “知天命”而不服“天命”,虽然碌碌无为者比比皆是 并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却也不乏一些“牛气冲天”的“老人” 乘风破浪 逆袭成功!

第一位:姜子牙:72岁时在陕西渭水河边钓鱼,遇周文王!

姜子牙,又名 姜尚、吕尚,《封神演义》男一号!年轻时因家道没落,从事过宰牛、卖肉、卖酒的小生意,虽生活贫寒,但胸怀大志、更勤奋刻苦。72岁时在陕西渭水河边钓鱼,得遇周文王,被请出山 封为“太师”,被周武王尊为“尚父”。武王伐纣时,年逾八旬的姜子牙出任总指挥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终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加封齐国公(今山东地区)。姜子牙是周朝时齐国的首位国君,也是齐国文化的创始人,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历朝历代均被尊为“百家宗师”。周康王时,姜子牙作为托孤大臣,于当时的首都(西安)寿终正寝,享年139岁。

第二位:重耳:流亡19年,62岁回国继位!

重耳,姬姓。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春秋五霸中第2位霸主,史称 晋文公。重耳年轻时便谦虚好学,善于结交。43岁时因内乱遭迫害 被迫流亡他国,流亡期间先后投奔过齐、曹、楚、秦等国,生活的颠簸流离,让重耳尝尽人间苦难。流亡19年后,62岁的重耳回国继位,通过任用贤能使国力大增。65岁时,击败当时强大的楚国,成为霸主。69岁逝世,结束辉煌的一生。

第三位:刘邦:55岁击败项羽,即帝位。

刘邦,江苏徐州人。出身农民,任职过秦朝的泗水亭长(相当于乡长)。因释放刑徒(服徭役的平民)而逃亡于芒砀山。陈胜吴广起义后,47岁高龄的刘邦带领三千子弟响应,攻占老家沛县等地,被称为沛公。55岁击败项羽,即帝位,建都长安,史称西汉。62岁时,因讨伐叛乱,被流矢射中,同年驾崩。

第四位:黄忠:62岁随军出征,72岁建功立业!

黄忠,字汉升,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年轻时在荆州为刘表效力。后,荆州归属曹操,黄忠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收服黄忠。公元211年,64岁的黄忠跟随刘备入川,战功卓著,加封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的黄忠率军进击定军山,一战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大败曹军。后,加封征西将军。公元220年,病逝,享年73岁,谥刚侯。

第五位:吴承恩:50岁考中功名,72岁始写名著!

吴承恩,字汝忠,生于1500年,江苏淮安人,祖籍安徽,出身商人家庭(明代商人地位很低:士农工商)。50岁时,补得“贡生”,结果到京城分配官职时却落选。51岁任新野县知县,58岁受人诬告弃官而去,晚年以卖文为生。72岁开始着手写《西游记》,悲喜交加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著作。82岁离世。

第六位:齐白石:一位执着于艺术的小木匠!

齐白石,名纯芝,字渭清。1864年生于湖南长沙。14岁学习木工;24岁学画肖像;25岁学诗文。日常还要放牛砍柴种田养家,56岁开始突破自己尝试转变画风。89岁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第七位:王德顺:中国最帅的大爷!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14岁辍学靠打工养家;24岁做话剧演员; 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开始研究形体哑剧,并将中国的哑剧带上世界哑剧舞台;57岁创造“活雕塑”;50岁开始健身;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上T台;81岁出席大小电影节。王大爷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太晚,没有谁能阻止你成功,只要你下定决心!

第八位:褚时健:74岁二次创业!

褚时健,生于1928年。云南红塔集团和玉溪红塔烟草公司 原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51岁着手打造中国名牌香烟——红塔山,并最终使玉溪卷烟厂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66岁当选“十大改革风云人物”,成为”中国烟草大王“。71岁时因经济问题被判处无期徒刑。74岁保外就医时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83岁刑满释放。85岁时,种植的“褚橙”开始通过电商售卖,因品质优良销量持续领先。被称为“中国橙王”。86岁,荣获 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

五十而知天命!然,古往今来 总有一些人不服“天命”!

曹操《龟虽寿》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苏轼《晁错论》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历史春秋

“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

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

一 何为天?

它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

第一是方向

方向就是未来的走向,就像江水,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即前瞻性。

第二是工具

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未来的几年,VR,各种黑科技,认知技术,基因革命,所有这些都是即将改变我们的工具。

第三是形势

50岁以上的人,都要了解环境和形势,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对于一个50岁以上的人来说,要善于看天。

二 何为命?

所谓“命”系指个人先天就拥有的资源,即指:从血缘关系(父母)继承和遗传来的家庭 人脉关系 、经济环境、个人自身的才智天赋等三个主要方面的条件因素。

第一是人脉

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关键有多少人认你,而是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和你打交道!

人脉不是有多少人在面前吹捧你,而是有多少人在背后称赞你,在你落魄时多少人愿意帮助你!

第二是经济环境

是指构成企业或者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

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等。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要素的性质、水平、结构、变动趋势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市场及自然等多个领域。

第三是才智天赋

天赋就是天分,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

在某些的事物或领域具备天生擅长的能力或者天生执念(极大的热情),而使其可以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高于其它人的速度成长起来,而且有它的独一性,特殊性。

正如老百姓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

三 知天命,更豁达

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观,认为天命不可违。

这正反映出:50岁的人生有了一定的积淀,有了一定的厚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0岁的人看待事物更加长远、更加宽阔、更加淡然、更加豁达。

50岁的人:

学会了爱别人,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懂得了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感激朋友,是他们给了帮助;感激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懂得了乐善好施,长于交往。不再“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学会了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处理。

学会了知足,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人,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了脚。

……

这一路走来,如果做到游刃有余、可收可发,便抵达了“知天命”的境界。此时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生来病死,一切在你心里来去自如。

最强的对手就是你自己。一旦你战胜了自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此时的你: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我无我,众生之所求,正是你所舍。

50岁,懂得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

50岁,看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50岁,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50岁,有人感到了失意;

50岁,有人找到了时机;

50岁,有人看透了时局……

你悟到了什么?

搜索有书共读加关注,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新鲜内容。


有书共读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修道之谓教。”
《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上述引用,说明“天命”的意思是指上天的意志与命令,也代指自然规律。孔子说其“五十而知天命”,即是其五十岁之后悟透了天道循环的基本规律究竟是什么。

从儒家的强烈主张来说,孔子是深刻地领悟到民意即天命本身。儒家常引用《尚书·泰誓》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孟子更道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革命性说法。

为什么孔子会非常强调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呢?我们从《尚书》的记载的古圣王之道中会发现,反而是古圣先贤之道,比当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掌权者所宣传的流行大道更为开明与开放,对于“天命”的观念反而没有当时人的迷信色彩。

正是读到“布在方策“上的文武周公所述之道,使孔子更坚信其道之争取。孔子被后来许多人称为复古,但当时这种复古其实反而是真正革命性的,因为要恢复的是周建政初期的正确的民本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到今天来说,其实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