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怎么判断呢?

逆行千里路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辅助手法,切就是所谓的号脉,属于四诊之一。

急诊之房颤


中医脉诊

中医号脉,学问很大,目前的我没有太多的经验以及体会,只能简单讲讲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1. 部位: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测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2. 左手候心、肝、肾,右手候肺、脾、命门(肾)。
  3. 脉象要素:候脉位(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脉数(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脉形(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脉势(脉搏感受在手指上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4. 正常的脉象:有胃气(从容、徐和、软滑);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8种常见脉象

  1. 浮脉:轻轻号脉就可以感受到。一般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阳浮越证。
  2. 散脉:轻取散漫,中取似无,重取不应。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症。
  3.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如按葱管)。常见于大量失血、伤阴病症。
  4.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的病症。
  5. 沉脉:重指力按到筋骨才得。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也可见于正常人。
  6. 伏脉:重指力直接按在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得。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7. 牢脉:沉取才得,轻取中取均不得,搏动有力,势大形长,是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的实证。
  8. 迟脉: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的脉率(每分钟60次以下)。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也可见于邪热结聚的实热证。
  9. 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也可见于正常人。
  10. 数脉:脉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在91-120次),多见于热证,也可见于里虚证。
  11. 疾脉:脉急,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12. 虚脉: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多见于虚证,多是气血两虚。
  13. 短脉:脉搏搏动范围小,只见于关部。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14. 实脉: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均有力量,脉管宽大。见于实证,也见于常人。
  15. 长脉:脉搏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16. 洪脉: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17.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18. 濡脉:脉象搏动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轻取即得,重按不显。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9.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20.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21. 滑脉: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症。也可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22. 动脉: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23. 涩脉: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多见于气滞、血瘀、精伤和血少。
  24. 弦脉: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者是胃气衰败者,也可见于老年健康者。
  25. 紧脉:脉势紧张有力。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26. 结脉:脉来迟缓,脉律不齐,不规则的歇止。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也可见于气血虚衰。
  27. 代脉:脉律不齐,有规则的歇止。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症。
  28. 促脉:脉律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也可见于脏气衰败。

号脉不仅仅上述那么简单,需要更多基础知识以及经验。


一个水瓶379

中医号脉又叫把脉,切脉,为四诊之一。以前为三部九侯,就是切三个地方,桡动脉,足背动脉,颈动脉,后来就独取寸口,即桡动脉。

号脉号的是脉象,脉象有二十多种,所对应的症候是不同的。常见的脉象就十来种,如浮,沉,缓,数,弦,涩,滑,濡,芤(kou),平。正常脉象为平,即跳动平稳,一息四次到五次,不浮不沉。浮即轻搭手指就能明显感到博动,一用力又不见。多为外感,即感冒。病邪浅。沉则相反,多为内伤,或外邪入里。数脉为一息五至以上,即一呼一吸之间脉跳五次以上,多为热症,配合其他脉象可对疾病作出判断。如浮数,为风热,沉数为内热,濡数为湿热,细数为阴虚发热,滑数为痰湿。再配合三部可以判断病的部位,三部指食,中,无名指对应的五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肾。

其实脉诊并没有那么神密,要学会也不是很难,难在变通,每个人体质不同,脉象也不同,每个人患病也不可能照书上说的来。所以学中医讲究跟师,积累经验,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


巫山横云

中医号脉怎样判断,首先要阅读继承前人的经验,读脉经,读濒湖脉学,读懂比较,找到其所述的共性和个性,并用其指导临证实践。第二在临证实践中,分清脉的阳阳,对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大主脉所主证进行此较,从左右手寸关尺六部脉所主脏腑病情进行思考,分清脉证之阳阳属性及表里寒热虚实所属的证的性质,病位,正邪斗争状况。第三望闻问切四诊参合,定其脉证之真假,是否一致,综合分析以八纲指导遣方选药定量,做到精准用药,药不虚设,从而产生疗效。中医号脉怎样判断,在临证中准确施用非一日之功,没有三个六月两个冬,百千病人的临证实践是达不到一定的广度深度精度的,要靠医者的信心恒心耐心悟性等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浅见,请内行评论。


老爱学

号脉,也称诊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现在诊脉一般只诊左右手。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号脉虽然可以诊断疾病,但并不常常单独使用。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望其形貌体态气色,闻其声音气味。问其主要症状。再通过切脉,四诊合参来探究疾病的真相。


大内圣手

中医之所以疗效好,在于客观唯物,讲究辨证施治。

同一病人同一个病症,在初期,中期,后期所用的方剂是不同的,这正应了人体规律的变化,也是中医所讲的加减方。

辨证施治,首先要辩证,这是施治的前提和疗效的保障。

中医辩证,望,闻,问,切,其中形成系统,有具体操作的是脉象学,舌象。

但望色,闻声,的具体方法并没有传承下来。

医圣张仲景在症脉的辩证关关系中讲到:症脉无常,症重则从症,脉实则从脉。

在从症的辩证中,医圣又归为六经,八刚法。

六经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结合脉象学,对人体的病理诊断非常的准确。


三联六段

号脉方法即为中医的脉诊,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切脉、把脉。一般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关寸尺三个位置,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同时用力按脉感受脉象,脉象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然后由各朝各代细分为二十八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疾病性质属热则脉数,属寒则脉迟;正气虚则脉虚,邪气盛则脉实 。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哪个脏腑或经络受邪都会通过舌脉、面色、语声等等表露于外。五脏六腑任一脏腑都会有相对应的脉位和脉象,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脉象,同一个脉象出现在不同脉位也表示不同疾病或者是否有病,这是一个经验的诊断方法,比如,感冒,那他肺脏所在的脉位就会呈现浮脉或浮紧脉、浮数脉。

用指腹在轻、中、重不同力度下触感桡动脉不同位置搏动的形态、强弱、气势等,可以帮助了解病人全身的功能状态,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情轻重、邪正关系及预后情况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通俗来讲,人体会自然调节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比如:为了,减少体液的挥发和散失,从而减少热量的丢失,皮肤毛孔在天冷的时候会收缩,反之天热了为了增强散热则张开。 中医有一种说法叫“气机”,人生病了,肌体为了适应疾病状态和康复,也会做出相应的调节。而脉象则反应了气机!


艾益康艾绒厂

中医号脉是中医四诊之一,也是在普通人心里的神奇之谈,号脉,也称切脉,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到明代时期,著名的医家李时珍经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将脉法分类至了二十八脉,并且去糟留精,分类鉴别,医者经过临床手感而切脉,浮沉迟数,四总纲,而细分为二十八脉,这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


刘朝

某些疾病会引起心跳变化,但不尽然。所以中医自己也只把“切脉”作为诊病的四种方式之一,而不是仅凭搭脉断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观察心脏跳动的手段更多了。频率,力度,都可以监测和量化。相比之下切脉的方式实在是太落后了。

限于中医的指导思想是阴阳五行理论,只能牵强附会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对于实质化的观察结果,中医们就无法融入其中了。

迷信的东西只讲虚的,要谈实质的东西就会露馅。


小明快看天上有流星


宋医生20

号脉如何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中医的脉就是脉象,脉象有浮沉迟数(硕),也有三部九侯,也有分28脉或者29脉的,这都是指的脉象,所谓的号脉,就是手指按住左手或者右手的脉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这种脉搏的沉浮来判断,疾病位于什么脏腑,是实证还是虚症,这里以频湖脉学写的最好。正常脉象不浮不沉,相反的就是异常。还有反关脉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