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称“祖”,明太宗朱棣为啥改成“明成祖”?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由于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皇位。1402年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

朱棣死后原本的庙号就是明太宗,而非明成祖。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好好的明太宗朱棣为什么会改为明成祖?又是哪位皇帝那么大胆,出于何种目的呢?开国皇帝才称“祖”,明太宗朱棣为啥改成“明成祖”?

一般来说,庙号并不参照谥法,但是内含褒贬之意。譬如,太祖、高祖代表开国立业,世祖意喻发扬光大。至于太宗,一般指继开国皇帝——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在祭祀时郊祀以祖配天,宗祀以宗祭于明堂配上帝。一般皇帝总说列祖列宗,其中“宗”就是指太宗,可见地位之崇高。

众所周知,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太宗,是嘉靖继位后改了太宗为“成祖”。原来是因为明武宗驾崩时,还没有子嗣,因此内阁首辅杨廷和按《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嘉靖继位后一心想让生父朱祐杬入太庙,来显示自己皇位正统。开国皇帝才称“祖”,明太宗朱棣为啥改成“明成祖”?

但天子七庙,即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不动,剩余六个位置一般按照与在任皇帝亲缘关系来排。若出了三昭三穆(昭为父,子为穆)关系后,即移入偏殿供奉。明朝的太庙有所不同,共供奉九位皇帝。

嘉靖皇帝以正德皇帝堂弟入继大统,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则必须从原来的九位皇帝中移出一位进入偏殿。开国皇帝才称“祖”,明太宗朱棣为啥改成“明成祖”?

按亲缘关系轮到永乐皇帝了,但嘉靖皇帝觉得永乐皇帝功在万世,不宜轻动,于是想了个法子,将永乐皇帝的庙号由太宗改成成祖,享受和太祖皇帝朱元璋一样的万世不祧地位,那按之前的礼法,移出的就是洪熙皇帝了,嘉靖皇帝的父亲也顺理成章地移入太庙正殿供奉了。嘉靖改朱棣庙号史称明代大礼议,从此以后明成祖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由于嘉靖改朱棣为明成祖,清朝雍正皇帝也效法明朝,将康熙皇帝庙号称为清圣祖,来显示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