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1992年4月10日,在美国芝加哥市卡尔登酒店大厅内,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已经卸任两年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屈身恭敬地与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国耄耋老人握手,并再三向老先生表达英国政府和民众深深的感谢和敬佩之意,那么,这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国老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呢?英国人为何要向他表达感恩之情呢?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撒切尔夫人看望刘放吾先生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策划之下,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远征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致使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部被摧毁,由此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与此同时,由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指挥的南方军集群,兵分数路先后进攻并占领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关岛、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1942年1月初,日军第55师团和第33师团从泰国进攻缅甸,并于3月8日占领缅甸首都仰光,然后兵分三路,其中一路以第33师团两个联队7000多人的兵力进攻仁安羌,企图占领仁安羌油田和炼油厂,并截断驻守在仁安羌英缅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的退路。

已经遭受日军沉重打击且士气低落的英缅军,此时已经是粮尽弹缺,还要面对40多度的高温天气,而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英军赖以生存的水源地也已经被日军完全控制和断绝,英缅军已经濒临全面崩溃的境地。

1942年4月17日上午11时,时任英缅军第一军团长威廉·史莱姆中将亲笔签发手令,请求距离仁安羌最近的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部增援,这份手令内容如下:

“致113团团长刘放吾上校:兹派贵军官率领贵团全部,乘汽车至平墙河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以所有战车配合你。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这份手令曾经作为抗战珍贵文物,于2013年8月22日在武汉中山舰博物馆“中国远征军黄埔军人文物及图片展览”上展出过。

刘放吾在征得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同意之后,立即带领不足一团的兵力星夜驰援仁安羌,并于18日凌晨向日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日军突遭中国军队的袭击也一时蒙圈,未曾想能遭到中国军队如此猛烈的进攻,尽管进行了三个昼夜的拼命抵抗,但最终还是被113团歼灭了1个大队1000余人,其余日军被迫弃尸狼狈撤退,113团全体官兵在英缅军炮火和装甲车的配合下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刘放吾所率领的113团,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歼灭1000余日军,并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还解救出了近7倍于己的英缅军,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一个奇迹,这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取得的第一个胜仗,也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异域第一次取得以少胜多的战例,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堪比第十八集团军115师所创造的平型关大捷。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时任113团团长刘放吾上校

仁安羌大捷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让世界各国军人都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尤其是让英美一些军事将领深感震惊,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也由此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英国官方甚至将7000英缅军在仁安羌的脱险,称之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1943年1月11日,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美国政府分别在重庆和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正式宣布废除英国和美国在中国的特权。从这两个与英美重新签订条约的时间来看,这是与中国政府派遣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尤其是中国军队取得仁安羌大捷所带来的重大国际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历史有时却颇为诡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仁安羌大捷所带来的荣誉与光环都长期聚焦在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身上,他分别被罗斯福总统授予“国会勋章”、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丰功勋章”和国民政府授予“四等云麾勋章”,而刘放吾团长和他所属3个营长却只是获得了中、英两国政府的嘉奖。

这也许是因为孙立人是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也许是因其曾留学美国普渡大学和维吉尼亚军校的缘故,尽管孙立人也曾亲赴仁安羌战场指挥,但真正带领113团官兵浴血杀敌的却是团长刘放吾上校,刘放吾才是应该被关注和授勋的对象,但刘放吾却长期湮没无闻,直至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际,英国政府、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才把仁安羌大捷的功勋与荣誉,客观公正地还给了刘放吾。

迪恩·巴纳是刘放吾在美国居住地洛杉矶县议会议长,他的贺函如下:“亲爱的刘放吾将军:在您英勇地参加历史性的仁安羌油田战役第五十周年纪念之际,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50年前,您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后人将永远记住这件事。您为了理想的自由和民主所作的贡献,足以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人们的模范。合众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洛杉矶居民,自豪地恭祝您在那最黑暗的时刻中带来自由而庆贺。再一次请您和全家接受我最真诚的感谢和最良好的祝愿。”

1992年6月10日,时任英国国防大臣Malcolm Rifkind致函刘放吾,信函中这样写道:“刘将军勋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于4月在芝加哥会见您,还谈了您团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军第1师的一些战斗情况。今年是仁安羌战役50周年纪念,那是在最黑暗困难日子里,干净彻底地击溃日军的经验。为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您和贵团支援英军,挽救严重伤亡表示最热忱的感谢。”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致刘放吾的信

仁安羌大捷之后,刘放吾曾带领113团奉命担任阻击日军任务,以掩护新编三十八师主力和其他兄弟部队撤退,最终陷入日军重围,但刘放吾上校沉着指挥全团边打边撤,经过九死一生的浴血奋战,最终于1942年5月27日撤退至印度蓝姆伽,接受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的美式训练、装备和整编,为后来反攻缅甸积蓄能量和战力。

刘放吾(1899—1994)湖南桂阳人,1899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桂阳县仁义镇下源村,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秉承家训,志在军旅,于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时,刘放吾曾以上尉连长之职参加了大上海保卫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刘放吾以税警总团干部教导队军士队少校队长之职,随财政部税警总团再次开赴上海,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所部驻守在蕰藻浜和苏州河南岸一带阻击日军,“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且十分惨烈的一次战役,经过七十多万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彻底粉碎了日本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野心。

1938年6月之后,刘放吾又随所部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会战,武汉保卫战之后,刘放吾随孙立人在长沙地区重组税警总团,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税警总团将原所属残兵和招募的新兵,逐步扩大至六个团的规模,1939年3月,刘放吾出任税警总团2团2营少校营长。

1941年12月初,财政部所属税警总团6个团的兵力被划分出3个团,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十八师,隶属第六十六军建制,由孙立人出任少将师长,下辖112团、113团和114团,刘放吾出任113团上校团长。

1941年12月23日,中国和英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并于26日订立中英军事同盟,重庆国民政府同时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支援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由杜聿明的第五军、甘丽初的第六军和张轸的第六十六军编组而成,共计9个师10万余人,以此确保滇缅公路畅通和安全,因为当时滇缅公路是国际社会输送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中国远征军踏出国门远征缅甸

1942年2月16日,缅甸首都仰光危机之后,应英方请求,集结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十万中国远征军正式开赴缅甸对日作战,戴安澜所属第200师的同古保卫战和孙立人所属新编第三十八师的仁安羌大捷,不但打击了日军狂妄骄横的嚣张气焰,而且大长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942年8月,在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整训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新编第三十八师和廖耀湘新编第二十二师被编为中国驻印军(后又改称新编第一军),并全部装备了美械装备,由郑洞国中将出任军长,刘放吾被晋升为新编第三十八师上校师附,并被保送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学习。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全新美式装备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如猛虎下山般地扑向胡康河谷,先后攻克新平洋、于邦、太白加、孟关、瓦鲁班,与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第十八师团进行正面交锋,将日军打得蒙圈和愕然,未曾想到中国军队变化如此之大,只能丢盔卸甲狼狈撤退。

1943年12月,蒋介石、宋美龄在埃及参加完“开罗会议”之后,返程途经印度时,特意到兰姆伽美军训练基地,看望和检阅了中国驻印军,并观看了部队的军事训练,这是一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训练有素、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左起:郑洞国、蒋介石、蒋纬国、宋美龄、蒙巴顿

1944年3月,中国驻印军又向缅甸日军发起新一轮的反攻,乘胜向孟拱河谷发起攻击并占领了布山天险,在占领了密支那之后,中国驻印军进行了修整和扩编,孙立人出任新编第一军中将军长,下辖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三十师和第五十师。

1944年10月,新编第一军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进攻,并连续攻克八莫、南坎。1945年初,又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攻克了中国境内的芒友,打通了滇缅公路,直至取得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迅速向东北调集部队,以接收东北的领土主权,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当时驻守在广州的新编第一军被调往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打起了内战。

1946年4月20日,刘放吾出任新编第一军干部教导大队上校大队长,经过近5年异国他乡的浴血奋战,刘放吾的军衔始终没有得到晋升,从中可以看出刘放吾为人低调,也将仕途看得很淡,他不愿意依附和谄媚于任何长官。

1946年6月1日,刘放吾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第12支队少将副司令,尽管已经晋升将官序列,但却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职。

1947年12月25日,刘放吾出任新编第7军少将高参,新编第7军由新编第38师、暂编第56师、暂编第61师合编组成,军长由原新一军新编第38师师长李鸿出任,李鸿也是湖南人,尽管比刘放吾年轻4岁,却是黄埔5期生,曾担任新编第38师114团团长,与刘放吾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在抗日战场上也是屡建奇功,罗斯福总统曾授予其“银星勋章”一枚,可见其也是战功赫赫。

当时新编第7军主要在长春地区担任守备任务,而主持长春地区的最高司令长官则是郑洞国将军,刘放吾尽管被调回老部队,但依然只是一个幕僚,并没有实际统兵权。

1948年5月初,刘放吾告长假离开东北,回湖南老家侍奉病重的老母,此举或许是有意回避内战,他没能有机会参加“辽西会战”(即“辽沈战役”)。

1948年12月,刘放吾奉命前往台湾,担任陆军训练司令部的少将高参,至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祖国大陆。

1950年3初,孙立人出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并于1951年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但刘放吾似乎没有受到老上司孙立人将军的提拔或庇护,直到1954年1月以少将军衔退役。

1955年,孙立人因涉嫌“兵谏”谋反而被蒋介石软禁长达33年之久,刘放吾作为孙立人当年的部属,不可能不受孙立人案的牵连,刘放吾在缅甸仁安羌的历史功绩,更是被台湾当局彻底遗忘。

五十年代的台湾也是百废待兴,经济处于低谷,刘放吾退役后的薪水,尚不足以养家糊口,只好另谋出路挣钱养家,他曾经在台湾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做起了经营煤球的生意,经常被人调侃为“煤球将军”。

在一位敬重刘放吾为人商人的帮助下,刘放吾在做了9年煤球生意之后,又改做液化煤气生意,因受益比较可观,刘放吾的经济状况才逐渐好转,家庭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1977年,已经78岁的刘放吾随子女移居美国洛杉矶,在异国他乡安度晚年。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晚年时的刘放吾先生

1992年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造访刘放吾的新闻之后,刘放吾所部创造的“仁安羌大捷”之事迹,立即传遍了世界各大媒体。

台湾的《联合报》、《热线追踪》等一些媒体闻讯后,曾先后赴美国采访刘放吾老先生,台湾国防部也特别开模,重新铸造了“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枚,补发给了刘放吾,以表彰他在50年前所创立的历史功勋。

台湾国防部之所以给刘放吾补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是因为刘放吾手中还珍藏着蒋介石于1946年1月颁发的奖章执照:“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上校团长刘放吾,因缅甸战役著有功绩,今依据陆海空军奖励条例第三条第一款,呈准国民政府给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座,合发执照以资证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这枚迟来的奖章,可算是对刘放吾历史功勋的肯定和补偿吧。

93岁高龄的刘放吾老先生面对种种迟来的荣誉与赞美,只是淡然地说道:“那是并肩战斗的友军,友军在遭遇危难时,救援是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不能列为战果。”淡泊名利可谓是刘放吾一生恪守的准则和信仰。

1994年6月29日,95岁高龄的刘放吾在洛杉矶病逝。其次子刘伟民在整理父亲的日记时,发现了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曾引录了唐朝诗人陈陶的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的这首《陇西行》之二是一首传世名篇,刘放吾以古喻今,道尽了他对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许多惨烈作战的回忆与无奈,他的许多中国远征军战友倒在了缅甸的“胡康河谷”和“野人山”,成为累累白骨,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孤魂野鬼”,被遗弃在异国的土地上。

2011年12月23日,时任台湾“总统”的马英九签发了一个最高荣典“褒奖令”,全文320字,记述了刘放吾半生戎马生涯和历史功勋,其中最后一段内容如下:“综其生平,驰骋四裔,击寇仇强弩之末;金戈铁马,开御敌必胜之势,勋绩懋猷,史册聿昭。斯人已远,轸悼弥深,应予命令褒扬,用示政府笃念忠荩之至意。”

2013年1月13日,由刘放吾将军等中国远征军后代发起,并由海内外华人共同捐资建立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当年缅甸仁安羌大捷战场501高地落成,以此纪念和缅怀当年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并为他们安灵招魂,这也是民间在缅甸建造的第一座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刘放吾:英美人眼中的“抗日英雄”

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在这座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时,在基座下埋下了一抔取自重庆黄山云岫楼(抗战时期蒋介石官邸,也是中国抗战重大决策地)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此举之意即“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

仁安羌大捷至今已经过去整整76年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一些影视艺人也曾先后拍摄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远征远征》等一系列反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视作品,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一些有责任和良心的学者,应该重视、挖掘和研究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征战的历史,牺牲在缅甸的抗日将士的忠骨应该有人去收敛,因为他们的英灵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回归故里,应该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让他们的后人有祭奠和缅怀他们的地方,也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民众有缅怀和纪念他们的场所,让过去的历史告诉未来,我们今天和平且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