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優秀女性,其中的呂碧城(一說廬隱)、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更是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哪到底那個才是集才氣與美貌於一身,才華可以稱得上民國第一才女呢?
我說一個自己心中的看法,並不代表什麼,只是按照個人對這四位女性文字的喜愛程度來。
01
第四名 呂碧城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
呂碧城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位“出走的娜拉”,她是民國時期“新女性”風潮的先驅人物。
呂碧城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一定水準,書香之家的薰陶,使得呂碧城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拍案叫絕。當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不能相信“夜雨談兵,春風說劍”,如此詞句出自一個小女孩之手。
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
呂碧城的詩詞文章,手筆婉約,敏感玲瓏,別見雄奇,卻又暗蓄孤憤,曾產生很大的影響。柳亞子稱她“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詞學家龍榆生稱譽她是“鳳毛麟角之才女”,“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易實甫認為其“詩文見解之高,才筆之豔,皆非尋常操觚家所有也”。她畢生用文言寫作,時光變遷,其文名漸被湮沒。時至今日,這位民國女俠,已鮮為人知了。
動盪的時代,新舊擅遞,社會劇烈的變革,個人不同尋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詞別開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矚目。呂碧城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六十六位名家詞作四百九十八首,呂碧城五首殿後,有“一代詞媛”之稱。文學家潘伯鷹形容她的詞“足與易安俯仰千秋,相視而笑”近人錢仲聯先生作《南社吟壇點將錄》將呂碧城目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認為“(碧城)近代女詞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據說呂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另外,《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誤會。
呂碧城這樣談到她的情感見解:生平可稱許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
02
第三名 石評梅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
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
石評梅(1902—1928)是中國現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此外,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等。
石評梅之父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之母,是父親的續絃,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為她發矇,課之以“四書”、“詩經”。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後就讀於太原師範附小、太原女子師範,成績優異。她除酷愛文學外,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石評梅終年不滿二十七歲;她的創作生涯僅僅六年。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石評梅的作品不僅有纏繞不清的哲學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層面上也表現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滿了“冷月、孤墳、落花、哀鳴、殘葉”等冷豔的詞彙,她的作品彷彿是一串串淚珠匯成,可謂滿紙辛酸淚。然而她的善感與抑鬱的氣質並不妨礙她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夠從悲觀主義的角度循著情感的悲哀邏輯進行思辨與覺悟,表現一種極熱烈又悲哀至極的吶喊。廬隱曾評價她說,石評梅註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的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滿著柔弱女性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了其思想發展過程中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充滿了對既崇敬又心愛的人的緬懷,也表現了對真摯愛情的執著追求;同時,她深深地理解中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著精神也赫然紙上。
03
第二名 蕭紅
我不能決定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可以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絕給定、拒絕平庸,這不僅體現在她對傳統社會的抗爭和對愛情自由的追求,更體現在她的文學創作中。不管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手法運用,蕭紅都拒絕已有成法,另闢蹊徑,堅持自己別緻而獨特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紅將北方鄉村特有的荒涼曠野下人們的生存狀態、風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帶入文壇,使文壇既陌生又無限新奇。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04
第一名 張愛玲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
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式和目標。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那麼為什麼民國四大才女裡面沒有林徽因呢,因為民國四大才女,主要是從文學角度來評的,而林徽因是綜合素質比較高,比如說“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同時是位社交能手。林徽因為我們所知,一半因為美貌,一半因為情史。
林徽因的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建築,在中國來說是開啟建築的先鋒,當時的清華建築系就是她和梁思成一手建立的,雖然她在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都很好,也有一定的貢獻,但是與其他才女比較起來就成就來說要遜色一些,她的名聲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很大,但是這都跟當時她的一些與一些大文豪、大詩人的友情交情不薄上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徐志摩。
閱讀更多 一往文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