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蔡氏宗祠

兒時就是個“住校生”。父親是外縣人,師範畢業後離開家鄉在葛源一帶教書,以校為家。

遊覽蔡氏宗祠

在我有記憶時,我們家住在葛源蔡村的一所學校裡。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應《世紀人物》雜誌社社長蔡炆韜先生盛情相邀,前往他家鄉蔡村故地重遊。蔡村——一個頗有名氣的秀美鄉村,有我童年的記憶,兒時的足跡。

車子拐進葛溪河邊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遠遠就看到蔡村幾株出名的高大老樟樹,如蓋的樹蔭下曾是我兒時玩耍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車向村裡原住所奔去。

遊覽蔡氏宗祠

疾行在卵石鋪成的池塘邊遊步道上,穿過漂亮的長亭,來到由小石子鋪出圖案的住所門前,蔡先生叫住我;“別急,看你腳下踩著的是什麼。”我忙低頭,“就是個小石子鋪成的路呀”。蔡先生說:“難道你以前不知道這是個"犀牛望月"的圖案嗎?”。我好奇遠距離細看,果然是由青白兩種顏色的石子組成的一副長方形“犀牛望月”圖。我問蔡先生:“為何小時我們天天在門前玩耍卻不知道有圖案,難道是後來點綴的嗎?”。蔡先生笑了:“它都有七百多年曆史了,不過那會路面髒,厚厚的泥巴將圖案埋沒了,誰也沒在意它的存在。”原來是這樣,望著這栩栩如生的犀牛和彎似鐮刀的月亮,表現了古時蔡氏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抬起頭來,眼前是一座硃色大門樓,門楣上掛有“蔡氏宗祠”四個金色篆體大匾。大門兩邊蹲著兩隻大石獅,高大威武,像兩名忠實的門衛守護著祠堂。“祖德流芳馨香播遠,宗功傳世恩澤綿長 ”黑底金字對聯高掛在門廳兩旁。“怎麼是蔡氏宗祠?”我滿腹疑問。蔡先生告訴我,這原本就是蔡氏宗祠,《蔡氏宗祠記》碑文中記載:是役也,始於元甲申之春落成,宗祠建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解放後因政府無力建造新校舍,當時重視的不是宗祠文化,所以各村的宗祠廟宇都被當作學校使用。難怪父親曾說我們家那時不是住祠堂就是住廟宇。

遊覽蔡氏宗祠

好奇心叫我急忙推開掛有兩個金色大門環,鑲有五十枚銅釘的紅漆大門,去會見四十年前的生活空間。但是我失望了,找不到從前的影子。我記得當時的校門門框用麻石壘成,兩扇木門鑲嵌在門框裡,門後一根大木槓為門栓。進入大門,六百平米的四合院,兩邊各有土木結構的兩排教室,大門對面是一個三百平米大的框架結構土房,六根花崗岩石柱子圍著的大廳為老師辦公場所。左邊一間房為學校廚房,供老師做飯燒水用,右邊一間十幾平米的偏房就是我們一家四口的住房。而現在,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走進大門,兩排土木結構的教室已變成紅色鏤空木屋建築,屋簷掛著燈籠,喜慶又敞亮。教室已變成蔡氏理事會的議事廳,祭祀節日餐廳及祠堂發展變化圖片展覽廳,乒乓球室等活動室。

遊覽蔡氏宗祠

走過院子,門頂懸掛的“先祖殿”三個金色大字匾額,十分耀眼!兩邊同樣掛著黑底金色字體對聯“祖先流源千載盛,蘭桂騰芳萬代榮”。我登上青石鋪就的臺階,面對中堂蔡氏香火,正中間擺放著蔡氏祖先靈位和德高望重的蔡氏前輩遺像,原學校老師的辦公室和我全家人的宿舍都成為了宗祠祭祀大廳,感覺殿堂空闊高大了許多。蔡先生看我有些迷惑和好奇,問我:“是不是有不一樣的感覺?”“對呀,怎麼感覺整個房子升高了。”“不錯,殿堂整棟房子升高了六十六公分。”

遊覽蔡氏宗祠

不可思議,這是如何做到的。我環顧廳堂,蔡先生和我介紹說:“當時殿堂地基偏矮,為將祠堂建得更威武又不失原貌,故有大膽的想法,在不拆主體結構的前提下,將整個先祖殿升高。”

遊覽蔡氏宗祠

祠堂在人們眼裡是個莊重、肅穆之地,不可隨意挪動,驚動了祖宗牌位將給家族帶來厄運。蔡先生如此膽大的想法,首先遭到村理事會某些成員極大的反對,為使他們消除顧慮,蔡先生耐心細緻的將自己所學的建築專業知識和日常積累的技術經驗分析給理事會在場人員聽,他胸有成竹的說:“我可以做到不動一木一瓦,不動一梁一椽,將祭祀主殿六條花崗岩大理石石柱用鋼結構連接固定,使整個房子固定後成為一個整體,然後用十二個千斤頂同時頂起主殿,整棟房子拔地而起,用預先備好的材料將柱子底部墊高。”大家望著這位走南闖北自信滿滿的年輕人,相信他見多識廣,技術在身,同意由他親自指揮,動工修復。

遊覽蔡氏宗祠

在蔡氏族人齊心協力的幫助下,在眾宗親的大力資助下,在社會各熱心人士的不斷關注下,宗祠修復歷時一年之久,獲得預期效果並取得圓滿成功。整個祭祀殿足足升高了兩尺,博得村民大嘉讚賞。此舉無疑成為蔡村有史以來的一大奇蹟,都說蔡氏先祖在天有靈,保佑蔡家心想事成。是的,歷史上的蔡氏不乏豪門貴族,名人名士:蔡仲系四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的國君,為蔡氏繁衍生息提供沃土;蔡倫是東漢時期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即中國四大發明者之一;北宋的蔡京,當時的書法家,先後四次任宰相,達十七年之久;蔡鍔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被稱為“護國將軍”。蔡氏祖先恩澤萬代,造福子孫。時至今日蔡氏宗親已經分佈在全國乃至海內外世界各地,據姓氏專家統計,全世界現有蔡氏人口七千五百萬左右。

遊覽蔡氏宗祠

2014年正月初六是蔡氏宗祠落成慶典的日子,應邀而來的建陽,樂平,德興,鉛山,鄱陽,弋陽,上饒等地的蔡氏族人前來慶賀。宗祠內大擺宴席,一百餘桌足足熱鬧了兩天。

宗祠的修復提高了蔡村人的文化品味,一批在外創業的蔡村人為弘揚傳統文化,提高當今蔡村人文化素質紛紛出錢出力,今陪同我來遊覽的北京《世紀人物》雜誌社社長,東莞市鴻企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炆韜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為蔡氏宗祠的修復和村裡人開展健康文明的文體活動出資捐款達二十幾萬元。

遊覽蔡氏宗祠

我站在殿內正中,視線穿過大門,耳邊雖未有當年教室裡傳出的讀書聲和課間同學們的追逐打鬧聲,但卻有一種居高臨下極目遠眺的感覺。走至先祖殿門口,我仰望房梁,左右兩邊梁託上的精美雕刻圖案吸引了我,從斑駁的雕刻中可以看出祠堂歷史的久遠以及祠堂留給後人的推測和思考。我問蔡先生:“為何只有這兩個點有雕刻?按說門窗板壁上也應該有雕刻呀?”蔡先生遺憾地說:“原是有的,可惜文革期間被毀,只保留了這兩塊下來。”

遊覽蔡氏宗祠

看了這些,感慨萬千,走到大門,四十年前的情景又歷歷在目。

那時我五歲,弟弟兩歲,白天從校園傳來的是老師的講課聲和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為不影響學校上課,我和弟弟就在校門口空地裡玩耍。校門口有三口水井,從高到低,依次排列,井水周圍用麻石鋪就,身子蹲下便可觸摸到水。第一口為泉水井,供村民飲用,泉水清澈見底,永不枯竭,水溫冬暖夏涼,水質微甜潤口。聞名遠近的葛源豆腐就是出自蔡村人的手藝,豆腐鮮嫩可口的主要原因源於這裡的水質和水溫。泉水溢滿後流向第二口井,供村民洗菜用,水溢滿後再流向第三口井,供村民洗衣用。村民嚴格遵守用水制度,自上而下,永遠保持活水狀態,最後流至旁邊一口大池塘裡。

遊覽蔡氏宗祠

傳說有隻千年大鱉隱藏在塘內,每逢夜深人靜時鱉就冒出水面翻騰活動,因而塘水常年混濁,村民們稱此塘為鱉塘。鱉塘雖髒,據說有鎮塘護村之作用,故村民一直敬畏它從不曾驚擾過。為防止孩童不慎墜入池塘,四周用籬笆圍住。

遊覽蔡氏宗祠

遊覽蔡氏宗祠

出得門來,看著眼前開闊明淨的廣場,邊上三口井還如從前樣依次被村民使用,原來骯髒的鱉塘得到了改造,鱉塘的一部分改建成籃球場,供村民打球,跳舞,成了村民健身娛樂的活動場。鱉塘的正中建有涼亭,長廊,一棵古老的梭陀樹矗立在鱉塘中間,涼亭依樹而建,碧水藍天,樓臺倒影,美如畫卷。今留下的《水閣樓記》碑文中記載:至元八年,了吾先生建水閣樓於居之左伴。佈置奇巧,雕繪華麗,規模宏大,氣象巍峨,宛若岳陽之觀。及告成之後,延餘至其閣,排榻對坐,黑酒烹魚,相與更酌乎樓中,因興至,乃素予為文以記之。餘不敢辭,旋避席,達觀四傍風景,不覺喟然嘆曰:“異哉!子之樓也!”可惜當年的水閣樓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涼亭集休閒,美觀,文化於一體。涼亭內八根柱子上寫有四幅對聯,為橫峰縣葛源鎮知名人士鄭興榮,葉春福,張幫生,蔣金林所擬。此聯提高了蔡村人的文化品味,豐富了村裡人的文化生活,凡來參觀遊覽的人都會駐足觀望,朗讀楹聯。楹聯內容皆聯繫實際,觸景生情而作。長廊穿過亭子,一頭連著球場,一頭伸向公路。為活躍村民文體生活,在蔡炆韜先生的倡導和資助下,村裡已經舉辦了兩屆農民運動會。運動項目有籃球,拔河,乒乓球,廣場舞等。運動會的場景在《世紀人物》雜誌頭版頭條刊登,在《江西日報》新聞版刊登,已成為新農村新時代,新型農民文化生活的亮點。

遊覽蔡氏宗祠

舉目四望,一座座嶄新的別墅佈滿村莊,各種文娛體育設施到處可見。蔡村人在新時代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是他們的祖輩從來不曾享有和經歷過的。蔡氏後輩不忘根本,不忘祖先,他們堅持弘揚傳統文化,讓優良的家風族規代代傳承。

遊覽蔡氏宗祠

天空湛藍如洗,池中波光粼粼,樹上鳥雀鳴唱,耳畔歡聲不絕。

古時蔡氏人的美好向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歡迎留言區留言!

遊覽蔡氏宗祠

遊覽蔡氏宗祠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