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現在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事情發生在唐末五代,現今湖北武漢三鎮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裡,風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顥有詩為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當時有個禪師,自己認為已經大徹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到了家的大居士那裡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禪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

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髒兮兮的,生滿銅鏽,沒有擦乾淨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汙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後如何?"假使好好靡擦乾淨了後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你。"

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禪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裡有錯?古鏡既磨後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禪與如來禪不同。你們如果去化緣,遇到同樣的情況,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

這和尚當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三年以後,再回來化緣。

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再問:"古鏡既磨後如何?”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嘿!請接受供養。這是什麼道理?三年的歷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禪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程度,也有相當的功夫,但仍不行。

照見五蘊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麼辦法。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唸佛唸咒等等其他功夫。

南懷瑾先生: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

明點是心造,唸佛唸咒也都是此心在唸,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的是心念的變相,是境界般若;能觀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實相般若。

修行人必須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算開始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