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曰:瑚琏也。”?

夜丶未明

如何理解: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一丶此段话出处:

出自《论语·公冶长》 。

二丶关键字词解释:

赐,指子贡,此为子贡自称。子贡名叫端木赐。

器,器物,具有特定性状、功能和作用的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三、相关背景知识:

周代的祭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为天神、人鬼、地祇三大系统。而不同级别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如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礼记·王 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 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 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按照西 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周天子才能行使祭祀天地 的仪式,这就使祭祀成为权力的象征。这就形成一种现象,就是主祭者有地位、有名望,堪当大任。而陪同参与祭祀的,也就是得君王、诸侯信仼的股肱之臣,身份地位非同小可。

同样,将参与祭祀之用的器物与人类别,能与鼎器并用的,也就成了非凡之物,有一种尊贵和神。所以孔子此处用器物喻人。

四丶这段话的意思: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你就像一个器物。

子贡又问:我像什么器物呢?

孔子说:像琏瑚。

五、一点解读: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不高。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因此,此处言外之意是说子贡还不够君子的格,还比君子低一个层次。但也不是说他就是小人。

而是暗示他是一个“大器”,可以参加君王或诸侯的祭祀活动,陪伴左右。暗示子贡可能在朝堂上发挥才干,任要职。

六、琏瑚的比喻义:

这样,‘’琏瑚‘’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后人运用。即: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用以比喻人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水煮周易

《论语 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子贡有一天问孔子,说老师你看我学得差不多了吧?我能称之为君子了没?

孔子怎么回答呢?汝器也。

换成现代的话说,你还算是个可造之才。

子贡啥人啊,聪明着呢,他马上就明白了孔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能够达到君子的标准。

不过他还不甘心,接着又问了一句:何器也?

虽然我还没达到君子的标准,那到底我到什么程度、什么水平了呢?我这个才是个什么才呢?

那孔子说:子贡你算是“瑚琏”之才。你虽然还不算君子(也就是不器),但是在非君子的所有的人里,你是最优秀的那类人啊!再努力努力,精进一下就能成为君子啦!

如果就单独这句话,就大概是这个解释了。


大道之光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记录。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原文通释]

子贡问道:“我端木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啊,是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什么器具啊?”孔子说:“是瑚琏啊。”

释读点评:

女,同“汝”,你。 器,容器,可用的器皿。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和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周曰“簠簋”(fǔguǐ)。

孔子把子贡比作贵重而华美的瑚琏,肯定子贡有才能。但这个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按孔子的观点“君子不器”,孔子这样评价子贡,是认为他还没有达到“不器”的程度。

其实子贡的品行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

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是史上首位儒商。致仕鲁卫两国。

子贡是尊师的典范,他为孔子送终,孔子逝世后又庐于冢上六年。他对诋毁孔子的言论予以了有力的批驳。

子贡终老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陈广逵

先说答案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子贡问孔子:“我算不算是合于大道了?”

孔子回答:“你还是只具备某方面的才能,还不能以道御世,应物无穷。”

子贡问:“我有哪方面的才能呢?”

孔子回答:“你可以依礼治国。”

《论语·为政》中有:

子曰:‘君子不。’

《论语·八佾》中有:

子曰:‘管仲之小哉!’

这三处的“器”指的都是一隅之用的意思。

为什么说子贡器也,为什么说管仲器小,为什么说君子不器。

其实说的都是“道”与“器”之辩。

君子应成道,而不因只以成器为目标。

君子成器,只能有一器之用;

君子成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故此,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孔子说子贡为瑚琏之器,是说子贡尚不能合于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是说管仲虽然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

这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是一个意思。

因为不器,所以能生养、承载、虚容无穷多的事物,故能大到无穷,这是不易之大;

一器之物,再大也是小。再强,也只是一个春秋,一个循环,这是变易之小。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不器不物,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朴,不裂道为器,不离不忒,不器不物,所以随物变化,应物无穷。

另外,要想弄明白《论语》里的话,就要搞清楚《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

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

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

白云先生认为,通过《论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那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儒家

儒家就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

儒家从何而来,从道而来。

先有天,后有人;先有天道,后有人道;先有道,后有儒。

在游牧采集时代,天人未分之际,社会是不需要儒家的,因为那时候,天人合一而不分,人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循天理而生活着。

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不得不以人开天,所以,伏羲之后,天人两立,仿效天道而立人,以人为天,这便是失道而后德。

到了黄帝时代,天人相离,人们再难理解自然而然的天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效法天道建立一套人们可以理解的社会治理系统,这便是黄帝垂裳治天下,以仁义礼仪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诞生了。

儒家思想,是效法天道而来。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里天子就是天的代言人,天为昊天上帝,天子则为皇帝;

君王以德配天,君为天,臣民为地;

天地化育万物的天伦,可以复制到人伦,变成天子华育百姓;

天地对万物有无限责任,天子对百姓也具有无限责任。

儒家说仁者爱人,君王得承担起无限责任、无限能力和无限的慈爱,要成为有道君主,要英明神武,不但要能够抵御所有的外来入侵,还要对臣民充满慈爱,保护天下百姓,繁衍生息,安康富足。

君臣齐心协力,以道治国,把国家治理好了之后,国富民强,百姓安康。

再将天子之盛德,泽被中国之外的所有地方。

也就是先正中国,再平天下。

这就是儒家。


平凡2850

翻译出来就是,子贡问孔子:老师,您看我这个人如何?,孔子说,你会取得很好的成就。子贡又问,哪方面呢?,孔子说:你会当大官的!

子贡这个人口才极好,能言善辩,擅于捕捉对方语言的漏洞,通过细节表现事情的真相,他是天生的外交家!

孔子是讲中庸的,讲仁德的,孔子眼中的标准是”君子“。

那么,子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孔子眼中的”君子“,所以孔子通过这一番对话,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认同子贡的才能,另一方面,表示出了惋惜,因为子贡只能是”器“,哪怕是”瑚琏“,也是器!

而孔子的倡导是”君子不器“

可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与其”不器“,不如”器“


亦有所思

子贡问孔子:你觉得我咋样?孔子说:你就是个器。子贡问:啥器?孔子说:宝器😂。

孔子评价子贡是宝器(不是骂人哈😋),其实并非很高的评价。并非当时成大器与当下成大器的意涵有区别,而是孔子的眼界更高。

孔子晚年研究易经(五十究易),写了十篇易经的注释文章,为《易经》《十翼》(有争议),在《易经·系辞上》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认为合乎大道的,都是无形无质的,所以君子不器。如器者,仍是凡品。

综观子贡一生,孔子对其“器”的评价是恰当的,子贡办事通达,有干才,善言辞,精货殖,家累千金,以成巨富,还担任过鲁国、卫国的相。但子贡终究未能如孟子荀子一般,在孔子后,成为儒家巨擘、思想高峰,未能达到孔子对于道的要求。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