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

用户58940118524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

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

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因果即原因和结果,意为会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原因。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因果并非我们想象那么简单,例如「下雨」这件事情,并非只是从天上滴下雨滴这么简单,相信大家都知道的,必须有许多因缘,例如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变成云,再配合温度、湿度等种种因缘之下,才会下雨。



报应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

报应是指人做善恶之事,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善以善待,恶以恶待”。“天报”与“报应”是关联词语,儒家的报应观是以世俗的善恶伦理道德为价值取向,强调现世报应,报应的主体可能是行为者本人,也可能是他的家庭和子孙后代。

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请看大屏幕: 俗话说:再穷不卖看家狗,再饿不吃种田牛。在农村普通庄稼人对牛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话虽这么讲,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种田牛总有老的一天,不可避免的会被吃或被卖。更何况人饿急了。

咱们穿越到40多年前……打我记事起好像就没有吃饱过。 镜头定格在我邻居家: 男主人忠厚老实,挺好的一个人,一窝五个孩子,困难可想而知,真是穷的裤子都没的穿。比他穷的人也有不少。

那时候生产队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处理一些老牛,杀牛的报酬就是牛下水。他为了孩子能多有口吃的,他应下了这个差事,那时候杀牛也不用刀,更不用说别的方式,用一个大铁锤照着脑门使劲一锤,有时候手软,第一锤老牛跪了下来,第二锤老牛才倒地。(我们那时候小孩,还敢围观)有时候附近一些村也请他去杀牛。



月圆月缺,斗转星移,到了8~90年代,日子已经好过了,人讲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家孩子个个能吃苦,能干有本事,一家出了四个"土豪"。

今年清明节回家扫墓,他家老太太还自言自语的说:叫你别打牛别打牛你要打,报应啊,走的那么早。 的确,在那个时代他为了生活他并没有错,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算法律惩戒不了他,难道他就真的会一辈子这样顺风顺水下去吗?



人生妙不可言,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都无从得知。

人心生一念; 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 乾坤必有私。




关注我,共同探讨一下!


沈乾坤居士

借宝地说说道教的承负,道教所谈的承负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因果,佛家一谈因果多会说下辈子,承负就在现世,这里就从微观到宏观谈道教的承负。

承负拆开讲更好理解,一个人要承载前人的功过祸福,也要负责后人的祸福安危,这事往小了说就是富人的孩子少辛苦,穷人的孩子苦难多,这是因为承载的父母功过不同。往大了说,前人把树砍光,把山挖空,把河流染黑,后人就要承担这些事的恶果。往近了说战乱国家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这就是他们在承受前人的功过。

上文说的承负虽然很大但不宏观,承负是宏观的概念,当你明白承负的观念后,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向善,为什么作恶一定会害到自己!

中国古代有很多成语都在说承负的宏观概念,如唇亡齿寒,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巢倾卵破等。

道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人做事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这里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张三在家里被媳妇骂了,被骂后的张三非常不开心的去公司上班了,这时李四来找张三汇报工作,张三发现了一个小错误,这个小错误如果是心情好的话老张不会管,但这时张三很不开心,就骂了李四还扣了工资;这里可以说张三挨骂,李四扣钱。

你可能会说这个是你打的比方啊?没真事啊!刚才列举的成语就是真事,历史上也有这种报应不爽的例子。在晋朝前胜利者很少斩草除根,秦始皇灭六国,六国贵族都在,大家都知道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投降之后过的很好,但从司马昭开始,他开启了对旧君主的清算,他杀了魏帝曹髦,也就二百年不到,司马昭的子孙被刘裕夺取大权,他的子孙司马德文被刘裕下令杀害,一个人开启的恶有多大,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会承受的恶就有多大!

用承负思想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人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扩散,一个散播负能量的人更容易收获负能量,一个散发正能量的人则更容易收获正能量,佛道都说的善恶有报,如影随形就是这个理。


全真道士梁兴扬

因果是存在的;报应也存在;但把因果报应组合在一起,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鸦片”。

有本书叫做《中国人的命理玄机》,讲了差不多一百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不过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是第九章,引言的一段话,我觉得是对那些迷信《了凡四训》,迷信世俗的“因果报应”说法之人最大的警示:

“因果报应说作为中国古典命定论的方法之一,反而将其所看重的道德相对化、稀释化了,这是它最大的困境。它就像是道德的鸦片,在刚吸食时,确实有振奋人心的效果,但若上了瘾,最后却会导致道德的全面瘫痪。”

因果是自然规律或者客观规律的发展,因果有必然性。客观规律无所谓善恶,做事符合客观规律,就会得到结果,否则就遭致失败;报应是与鬼神天地交感,具有偶然性,你们所说的放生、做善事得好报,这都是报应的范畴,但是报应这个不是你做了善事就一定有好报,有些人要说有现世报、未来世报,这些都是自由心证的范畴,没有必然性。

把“因果”和“报应”混淆在一起,无非是“报应”学说想借助于因果律的“必然性”,为了增强“报应”本身的说服力而借用“因果”,这是对客观规律的扭曲,在真相之上用“

善恶”系统来构建一个理想的神国审判而已。这种神国的审判本身具有极大的荒诞性,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为国家民族牺牲的英雄为什么遭受苦难,为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却毫发无伤。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忠臣被冤杀,如岳飞、于谦、袁崇焕等,奸臣得以善终,如李林甫、高俅、秦桧、马步芳等。为了自圆其说,好事者甚至不惜扭曲是非黑白,将忠贞英雄遭受大难说成是前世杀生的报应(如于谦),这不光是扭曲因果律,而且扭曲了“道德观”,片面的将一个人是非荣华富贵归结于前世的福报,以至于大家完全忽略道德的修养。这才是我说的精神鸦片最大的毒害作用。

相反,读了《了凡四训》,片面的认为做好事、做善事、放生、甚至苦行,就可以获得现世的福报,这种人哪里是在修佛修道啊,他是在和佛祖和神仙做生意,我今天放生1块钱,我想着是明天收回10块钱。这比天底下最贪婪的人还要贪婪,很多人还自我麻醉,认为这是行善,或者一旦放生、苦行、做善事得不到回报,立刻就怀疑一切,对世界充满怨恨心,甚至走入极端。这种人,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行善。

小结

因果报应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导人向善。但我们切不可满足于“做善事得善报”这样的层次,要知道能行善/助人为乐本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谈者无语

绝大多数人对因果报应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错误一:狭隘的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就只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错误二:理想化的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善有各种福报,恶有各种恶报。


为什么这么说的呢?


其实中国另一句体现因果关系的俗语就说的很清楚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才是因果关系的最通俗的体现。


你种的是善因,那么你得到的果也就是善……


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你对别人微笑,你会收获微笑;你对别人没有恶意,别人也不会对你产生恶意……仅此而已。


你种的是勤奋的因,那么你得到的果也就是勤奋的果……


你努力拼搏,你就会得到拼搏的果;你积极向上,你就会收获事业的成就;你不怕困难,你就会收获风雨之后的彩虹;


所以说:太多人自以为只要是善,就会得到善,得到财,得到福,得到禄……我只能说你想多了,你太贪了,你简直就是想一劳永逸而已。


因果关系就是如此……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想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是除了极端的个例以外,你是无法只用传统的一个“善”因,就去收获你梦想中的“各种美好之果”。


越夜越激情

因果是存在的,因果报应中的因果是指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在也就是老子说的道,符合道的事情会有善报,不符合道的事情会有恶报。在人类社会中道一方面包含着大自然的规律,另一方面还包含着人性的规律。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冬冷夏热,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按照这些自然规律生活人就不容易招致灾难。举个比例现在的人晚上熬夜娱乐白天睡觉,长期容易得病。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一个善良的人不会损人,满足别人的私心要求,就会得到别人友好的对待。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慢慢的自己在社会上就会做事情方便。就容易成功。反之亦然。还有就是有些人看着是好人是英雄却没有好的报应,很多信因果的人理解不了,那是因为没有理解人道和天道的是不一样的,天道是高于人道的。举个例子,古代很多朝代的王君已经糜烂到极致了像是商纣王,你还当英雄维护他的统治能有还结果吗,天要亡他你如果逆天行事必然招致灾祸。历史上很多我们认为是英雄的人都有这种现象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道不是普通人理解的那样。普通人理解的最多是人道。


润物细无声0611

我自己就是因果报应的例子。

小时候经常掏田鼠窝,不管是田埂边上的还是稻田中间半干地下的鼠洞;很深很长老窝的还是挖了很短(30-40公分长)的过夜洞;冬天田埂边在洞口堆满碎块封好塞的洞等等,全部掏挖开,任由它们四处乱窜,追打砸死……现在想想太对不起它们弱小的生命了,搞得它们非但无家可归,四处逃散,暴尸荒野;经常去寻掏稻田里一种小米鸡的窝,抓起来关笼子里来养,没抓住就搞散那些稻草的窝……人到中年才学佛忏悔,猛然自觉觉悟,才发现自己的家人不和,爸妈兄弟之间的争吵,都分开居住,现在我这边也将要受这一果报,离婚等等……而且非但对买房子无望,连租房也是经常换地方,搬来挪去十几个来回了……身体也差,背上从高中开始一直痛……学佛后才明白去补救_放生、施食、烟供、忏悔……身体力行,尽量回向给曾经伤害过的,杀害过恼害过的它们…一直每月都坚持;而且得到最有安慰的果报-两个小孩对小动物一点都不敢伤害,没有一点像我那种玩耍生命的端倪……🙏🙏🙏感恩法喜🙏🙏🙏感恩法喜


everybodyHO

因果报应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任何起因经过发展都会产生一个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我很小的时候,那时住在农村村里有集市,有一个大叔专门现场杀牛卖牛肉,先用大锤子往牛的脑门上打一锤,牛倒地后开始放血。因牛是大牲畜一般家里都不会杀的,所以他那的生意还是很好的。但是有一次赶集,听去的人说这次杀牛时,一次没打晕连着打了三锤才打死,死的特别凄惨,牛头都碎了,好多人说一次没打晕就不应该再打了。等我再赶集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杀牛大叔来,后来听说,因为病了天天头痛,找看外病的人看了说是,他杀了太多的牛造了太多的孽,头痛病好不了了,没多长时间就死了。那时还没到40岁呢,留下了孤儿寡母的。

因果报应有三种:

现报, 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之报;前半生所做的善恶,后半生得到结果,那叫现世报;今年的事,明年得以结果,那也是现世报。

生报,今生做的事,没有得到果报,待助缘或今生作业来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因为业力会随着时间及助缘的推移而增长增大,果报也会变得很大。有时我们认为,今生之所以生活得这么幸福美满,是前是积善的结果,其实也并不尽然也可能是几世善因今世得果。

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福报也是如此。

劝君莫做恶,多做利他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答:我相信是有报应的,当然我们无法看到报应是什么东西。

但是:又有很多事情,和很多例子在我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出现。

例如:在前些天在一篇文章中说:

有一个专门杀羊卖肉的人,一天要杀很多的羊,可是有一天,这个人要杀的是一只母羊,而且这只母羊已经怀孕了。

这个人把母羊牵出来的时候,这只母羊为了保住肚子里面的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站起来走一步路。

可怜的这只母羊,从圈里一直跪着,被杀羊人拖拖拉拉的拉到杀它的地方为止。

这只母羊依然双手跪在卓子前面,不肯站起来,跪在地上的两肢手关节下面,被拖拉时磨破了,地上流红了一片血迹。

这只羊的脸,被流出来的泪湿透了,还不停的发出悲惨的咪咪求救声,看着这只无援助的羊时,大家此时都可以猜想出来。

这只羊是在求饶,求杀它的人,能够放过肚里的孩子和他一命啊!

可是这个杀羊的人,根本就什么也不乎,硬是把这只母羊给杀了。

可怜的这只母羊,死后的两只眼睛还大大的睁着,就是不肯闭合双眼,很长的一段时间过去了,羊的双眼还是老老睁着,只到杀羊的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丢进火中烧之后,羊的眼睛才慢慢的合上。

在往地上看时,从母羊肚子里拿出来的小羊还没有死定啊!。

就在此时:这个杀羊的人,被锋利的羊骨头刺破了手,憾染了破伤疯,就医无效而死了。

提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相信:只要大家一回忆,肯定有着自己遇到过的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啊!

总结:

这个故事有科学依据也好,没有科学依据也罢,就当它是一个白话故事。也是一个善良的慌言故事啊!

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思考一一…。


欢迎指教,欢迎点评,欢迎提问有关风水和八字之中的问题。

谢谢大家关注了我。


农村民俗风水解密

因果,很多人不理解。先简单说一说。比如买面是因,吃面是果;学开车是因,会开车是果;骂人是因,被人骂是果;嫁人是因,生孩子是果。再比如遇事是因,产生思想、情绪、观念就是果;但产生的思想、情绪、观念又是因,喜欢、讨厌、说话、做事就是果;但生起的喜欢、讨厌、说话、做事又是因。当然了,喜欢有喜欢的结果,讨厌有讨厌的结果,说话有说话的结果,做事有做事的结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无穷无尽。

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因果定律,丝毫不差。


释常智

你提出这个问题是因、我回答你的问题就是果、当然中间有个缘,没有缘就看不到你这个题目我就回答不了,这就是因果报应啊,其实少数人之所以怀疑因果、否认因果、甚至说是佛道两家及皇权愚民的手段,无非是给自已造恶找个由头自欺欺人而已,但因果何曾饶过谁,试想这世上万事万物何曾离开过因果,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何不空?因为因会变成果、果上又造因,因果是会转换的、是相续的,所以因果不空。



如果要举个例子证明因果报应,随手一拈时时处处都是因果,穿衣、吃饭、睡觉、上厕所,为什么穿衣因为冷、为什么吃饭因为饿、为什么睡觉因为困、为什么上厕所因为急、很简单的,但因与果中间有个缘,什么是缘呢?比如一个种子播下去、一定要经过施肥、浇水、阳光、除草、细心照料,才能得果实,这个过程就是缘。

本来皆在因果中

何苦费心否因果

无非造恶自欺人

因果何曾饶过谁

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